农民小说
在谈到20世纪中国乡土小说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特点时,首先要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现代化也称现代化,其特征是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其核心是工业化。从历史进程来看,落后的封建社会进入工业化是必然的。现代化贯穿于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社会主义建立发展的全过程,是人类社会从传统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必然趋势。从内容上看,是以科学技术为驱动,以工业化为核心,以机器生产为标志的社会变革,引起了经济结构、政治制度、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的全方位变化。在近代中国,现代化意味着工业化以及伴随工业化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变革,即实现社会转型,从封建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
而乡土小说,按照中国新文学系鲁迅先生的说法?6?如第二集1小说介绍中所述,“...谁在北京用笔写他的思想,不管他自称主观还是客观,往往都是乡土文学。从北京的角度来看,他是海外华文文学的作者。”所以所谓乡土小说,主要是指以回忆重组的方式描写家乡和农村(包括乡镇)生活,具有浓郁乡土气息和乡土色彩的这类小说。
从这个定义可以知道,乡土小说想要描写的不是发展过程中的工业化,而是延续了几千年的中国古代乡村文明。
本土文明和现代文明是矛盾的。中国的现代化是从农业到工业,从落后到先进,从封闭到开放。因此,故土代表落后,对落后的描写显然不是深情的,而是暴露的、批判的,由此引发对现代文明的思考,而这种描写落后的意识来自于作者的人文理性和忧患意识。
那么什么是人文理性,什么是忧患意识呢?
从乡土文学诞生的历史可以看出,它们诞生的文学背景是由于五四小说艺术发展的内在规律和读者欣赏心理的进步,需要在艺术上有所突破。从五四高潮到退潮,读者对表达和发泄压抑的感情有了更强烈的需求,希望在作品中看到更广阔的社会生活,看到对生活在其中的人的命运和性格的更个性化和非概念化的描述。这样就要求作者具有人文理性的精神。用周作人的话来说,文学的“民族性、地方性、个性”是可以统一的,更能体现人的真实个性。
在乡土文学中,粗犷的阳刚之气和细腻的阴柔之美并存,乡村之外的淳朴人性和波澜壮阔的阶级斗争都能被乡土文学容纳,而愚昧与文明的冲突成为中国乡土文学发展中越来越突出的主题。至于乡土文学的作家,从表面上看,他们乡土作品的视野似乎只聚焦于乡土之间纯真美好的故事,如沈从文《边城》中少女崔璀的爱情观和爱情经历,质朴美好,清澈含蓄,没有被现代都市文明污染。在沈从文的乡土文学世界里,大自然的一切都是有灵性的,动物在做梦,植物会说话,大自然的“神性”成为乡土世界沉默的主人。
但细究起来,任何一个以乡土文学为题材的当代小说家,都很难完全避免现代意识和外界对乡村的影响。这种影响有时以直接冲突的形式表现出来;有时它以间接叙述的方式表达对现代文明的某种否定态度。
作为中国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北京作为皇城,自明清以来就成为中国文化的中心。在现代,它经历了向现代城市的艰难而缓慢的转变。传统的精华文化在衰落的同时顽强存在,使得变化中的北京保留了一些地方特色。但它不同于湘西文化,它代表了帝都乡土中国向现代中国转化过程中的一个半现代城市,却保留了许多乡土城市。
沈从文在北京看到的北京古城活力的衰退,北京人生活中的惰性和懦弱,让他感到自己博大精深的北京文化之美正在意识形态上逐渐消失。他对美的丧失的感觉,立刻让他想起了湘西,因为湘西也让他着迷的那种简单粗犷的美,也在不可避免地消失。所以他对北京文化的思考加深了他对湘西文化的思考和焦虑,甚至造成了一种对整个乡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消失的可能性的焦虑,包括审美焦虑。这样,他的乡土牧歌就渗入了挽歌的调子,是同时献给湘西和北京的。
但这种对农村的亲近并没有让他完全融入北京,他也无法完全摆脱根深蒂固的陌生感。在《边城》里,在沈从文诗意神话的走廊里,即使是最精致的篇章,也在诉说着某种无法抗拒的悲伤。面对亲人的死亡和恋人的离去,崔璀清澈如水晶的眼睛不也宣告了诗意神话的破灭吗?
沈从文把《边城》写在北京,把《丈夫》写在上海,这显然与他在北京和上海的不同经历有关。
上海是一座按照西方模式建立起来的现代化城市。几乎是天然的,很容易与国际接轨,成为“东方巴黎”,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典型的现代化大都市,几乎是现代化中国的象征。他在上海感受到的文明危机,加深了他对家乡的危机感,家乡也被现代文明所吞噬。同时,面对他所排斥的上海,他提出了自己的文化理想,是否要唤起家乡所谓苗文化,包括少数民族本土文化的原始而旺盛的生命力。因此,在这个时期,也就是在上海,他以理想化的眼光和笔触创作了《龙珠》、《梅津》、《豹与羊》、《七个野人》、《最后的欢迎节》和《雨后》。在这些小说中,它不同于《边城》中的宁静、庄重、和谐。在这样的乡土小说中,充满了无忌的野性和一种完美的生命力,这是上海糜烂的都市文化激起的乡土想象,乡土想象被他神圣化、理想化了。他想用这种平凡、简单、朴素的生活方式来对抗这种畸形的城市文化。他觉得这种存在于自然状态下的生命形式极有可能压制现代城市的弊病。
不难发现,湘西的乡土文化与北京、上海的城市文化相遇、碰撞,而北京、上海的城市经验又反过来激发他的乡土记忆和想象,最终呈现出沈从文今天所看到的这样一种乡土文学形式,这种乡土文学形式融合了城市经验和乡土记忆。
他说北京人的生活是懦弱的,上海的内在活力是衰竭的。于是他产生了这样一种城市文明冲击造成的人类生活的危机感,这种危机感延伸到了对乡村的恐惧。
老公,生命的危机感,即原始生命的活力可能被现代性吞噬,已经渗透到了山村,当地农民把老婆送上船唱歌。他写道,这个女人从农村到了城市,成了城里人。成为城市居民后,她的习惯都变了。这种精神关系渗透到山村后,他感到了一种危机感,这种危机感因他在上海的经历而加深。
纵观乡土文坛,作家们的忧患意识可能是如上所述对现代文明的否定,也可能是对乡村愚昧的指责。
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工业文明对农业文明的影响越来越大,所谓的农村世外桃源的梦想必然被大工业机器一步步摧毁。在这个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乡土小说出现,也许是对传统文化和民族性格越来越多的认同,乡土文学作家在其中肩负着更多的责任。他们必须用人文理性的眼光关注农村的变化,也必须用担忧的眼光看待日益现代化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