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沦》中人物性格分析。

《沉沦》中的主人公“他”出生在中国典型的传统家庭,在各地求学时接受了更为开放的进步思想。在中西文化交融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主人公,既有中国文人的某种气质,又有一些自由和叛逆的思想。但在中国传统文化仍占主导地位的社会环境下,他的自由思想受到压制。

离开学校的时候,“我不想去别的学校”,他选择住在小书房。正因为如此,他的内心很压抑,产生了“抑郁的根苗”出国留学后,他的抑郁症更加严重了。在异国他乡,饱受“性压抑”和“外国人冷漠歧视”的“他”渴望真挚的爱情,愿意为此抛弃一切。

然而这种愿望在现实中很难实现,他的头脑逐渐失去了对理智的控制。他开始自虐,偷窥洗澡的女孩,甚至去妓院寻欢作乐,只为了从感官上寻求暂时的快感和满足,最后被困在邪恶的沼泽里。饮鸩止渴的行为,显然让“他”更加压抑,快感过后,是更大的空虚和欲望。

他开始寻求更多的刺激,但经济状况不佳,形成了恶性循环。最后“他”只有跳海结束这种恶性循环。用现代心理学和文学批评的相关理论来分析主人公的命运,可以发现“他”的悲剧命运是不可避免的。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认为,在人格层面无意识地遵循着追求幸福原则的自我,驱使着自我不断寻求自身情欲的满足,但在现实生活中却屡遭打击,于是主人公出现了变态的心理和行为。但“他”内心理智和良知的超我并没有消失,每次都陷入诱惑。

超我不时让“他”感到羞耻,痛斥自己“不雅”,内心的矛盾永远无法调和,导致生活饱受精神疲惫和焦虑,最后自杀。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主人公的悲剧命运并不完全是由于他个人的原因,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

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的新解释中指出,一个仆人不能同时侍奉两个主人,而可怜的自我处境更糟。他服务于三个严格的主人,它的三个专制主人是外部世界、超我和本我。正如弗洛伊德指出的,除了本我和超我的矛盾。

外部世界也是影响主人公命运的重要因素之一。面对中国的危机和变化的社会,主人公以中国文人积极“入世”的姿态试图改变它。面对外国人的冷漠和歧视,“他”也想到了“报复”。但他终究没有采取实际行动。这是为什么呢?除了性格懦弱,还有一些其他原因。

祖国的孱弱几乎让人们丧失了救国图存的信心。风雨飘摇的时代已经让他在受到伤害的时候对自己的国家忧心忡忡,而日本人的冷漠和歧视已经让他自卑于自己弱小的民族,这让他开始自杀,最终将他推向了死亡的命运。

扩展数据:

《沉沦》是一部深受五四影响的作品。身在国外,作者吸收和接受了更多的外国文学理论。从他的作品中我们不难发现,在他早期的作品中,如《银灰色的死亡》、《沉沦》等,都有借鉴外国作品的痕迹。但是下沉有很大的创新。

《沉沦》中的“自我叙事风格”受到了以佐藤春子、田山花袋和葛西好三为代表的日本“私小说”的影响。“过剩”的意象借鉴了1850中屠格涅夫的《过剩日记》的影响。深刻的内在分析借鉴了弗洛伊德的心理学理论;同时,法国和德国的文学思想对他的创作也有很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