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的乖学生,一回家就爆炸?可不,孩子都装一天了

作者:川妈

前几天,朋友特别生气地给我打电话说,自己要被娃气出心脏病了。

我一问才知道,原来是她家刚上一年级的小公主,放学后总在家里无缘无故发脾气。稍不如意,就会对着姥姥、姥爷大喊大叫,有时还会说脏话。

我宽慰她说:孩子平时很乖巧的,对人也很有礼貌。可能是因为刚上小学,压力有点大,先了解下情况再想办法解决。

结果朋友一下子被戳到痛点,激动地说:

其实,不止是朋友家的娃。我认识的所有孩子,包括大宝,都或多或少会出现“双面人”的状况。

特别是在学校、幼儿园乖巧听话的像只猫,一回到家却作天作地,任性、乱发脾气。

为什么孩子会出现“双面人”情况,又该如何解决呢?今天,我们就来深入地来聊一聊。

1.与生俱来的边界感

孩子其实是很敏锐的,他们有着很强的“边界”意识,会根据环境,切换不同的人际模式。

在熟悉的环境中、面对亲近的家人,孩子呈现的是 最真实的自己 他不需要“表现”或者“伪装”; 但在学校或者其他陌生环境中, 他们会本能地遮掩自己的部分需求。

这其实很好理解,因为不光是孩子,我们成年人亦是如此,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试想一下,一个正常的成年人,谁也不会拿跟家人相处的模式,去对待单位同事或者领导。

2.逐渐“ 社会 化”的标志

大家都知道,在一个婴儿眼里,自己就是世界的中心,所有的人和事都要围着他转。但这样的“全能感”会在随着孩子长大,一点一点被打破。

尤其是当他开始集体生活后, 孩子会强烈地意识到,并不是事事都会依照他的想法进行,很多事情都是他无法掌控的。

渐渐地,他开始接受自己的“不能”,也会主动去适应外部环境,比如遵守幼儿园的规则、努力做“好学生”,这其实就是孩子 社会 化的过程

“窝里横”也要分情况

当然,抛开上面两个宏观层面的原因,孩子出现“窝里横”,其实还有更直接、更具体的原因。

不过,在分析原因前,我们首先要搞清楚,孩子的“窝里横”属于下面哪种情况:

1. 情绪和压力的宣泄

这种情况导致的“窝里横”, 会呈现比较明显的“阶段性” 。一般会集中出现在:

其实,不管是进入幼儿园的小娃娃,还是升入小学的小豆丁,他们在进入集体生活后,都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去熟悉老师、同伴和周围环境。

他们也会尽力表现出自己好的一面,以求不被老师和同伴“嫌弃”,尽快融入进去。

但对孩子来说,想要始终表现地乖巧、温顺, 是需要花费很多意志力来控制情绪的,他们内心也会积攒很多压力。

虽然很多孩子因为太小或者因为不知怎么表达,而选择不说,但这种情绪或者压力一直都在,他们需要得到释放。

更重要的是,对孩子来说(对大人也一样),意志力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它是一种有限资源,用完了就没了。

心理学家罗伊·鲍迈斯特和约翰·蒂尔尼认为, 人类的意志力就像肌肉,过度使用会出现损耗。

为证明这个观点,他们专门做了一个 “萝卜实验”。 他们邀请了一群没有吃饭、饥肠辘辘的学生作为被试,这些学生被分为3组:

心理学家认为,第3组学生之所以解题时间最短, 是因为在抵抗“曲奇饼干”诱惑时,消耗了太多的意志力。

同样的道理,孩子在学校一直努力表现出“好孩子”的乖巧,这需要消耗非常多的意志力。

当他们回到家时,控制情绪的意志力也接近空槽。所以,一旦遇到些不如意,就很容易情绪爆发。

这让我忽然想到电影《奇迹男孩》的主人公奥吉,他因为“畸形的脸”饱受同学的嘲讽,甚至还遭到了暴力欺凌,但一直没有在学校表现出任何的反抗。

可是回到家,他的情绪彻底爆发了,对着父母、姐姐大发脾气,宣泄自己的委屈,就算是大家关心他的时候,也不理不睬。

奥吉的表现,就是典型的意志力耗尽后的情绪宣泄。

在学校,为了不与人发生争执,他消耗了太多的意志力,回到家后就彻底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怪兽”,任由它出来“伤人”。

2. 溺爱下的目无规则

除了阶段性的“情绪崩溃”,还有一种“窝里横”, 是因为养育者无条件地溺爱、纵容导致的规则意识缺乏、无理霸道。

现在的家庭,基本上都是几个大人围着一个小人转,所有人都把孩子“捧在手心”。

这种情况,尤其会出现在有老人参与养育的家庭中(并不是对老人有偏见,很多老人的 育儿 观念也很先进,值得我们学习)。

虽然这些看似都是小事,但如果每次立的规矩、底线,都因为孩子哭闹、撒泼或者年龄小、不懂事而被破坏,规矩也就不是规矩了。

久而久之,孩子也慢慢会形成一种潜意识: 你定你的规矩,我不想做,谁也拿我没办法。

就像卢梭说的: 你知道用什么方法,一定可以让你的孩子成为不幸的人吗?那就是对他百依百顺。

不管是对孩子、还是对家庭来说,家长毫无底线和原则的让步,都不是爱,而是害!

1. 社交关系发生变化

孩子3、4岁前,主要以家庭生活为主,需要处理的主要关系就是 亲子关系。

但从他进入幼儿园开始,孩子的人际关系中,又多了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那就是 同伴关系。

而这两种关系,本质上是完全不同的。

亲子关系更多的是父母给予,孩子全盘接收;同伴关系却是需要“你来我往”的,你对我好、我就对你好,彼此平等。

当孩子从被无条件给予、包容的“亲子关系”,过渡到需要付出才能有回报的“同伴关系”时, 一定会遇到不知如何自处、以及如何跟他人相处的问题。

面对未知,为了避免自己受伤,孩子首先会把自己包裹起来,然后再小心翼翼地试探。

这也是为什么他们在新环境中,会一反常态地表现得很乖或者很怂的原因,他们其实是在自保和试探。

2. 社交经验、能力不足

孩子在新环境表现出奇地怂,也跟他缺少社交经验有关。

孩子会发现,在家里跟父母相处的方式,在外面的世界根本行不通。因为,没有人会像爸妈一样无条件地接受他,更别提给予和宽容了。

这时候,很多孩子就会表现地很胆小、怯懦,因为他们 不知道该怎么和同伴或者老师相处, 有的孩子甚至都 不知道该如何说话、交朋友。

其实,有不少朋友都曾跟我“吐槽”过自家娃“太独”(不合群),让他和同学一起玩,他都不去,要是家长说的多了,他还会生气。

其实,孩子内心是渴望和同学一起玩的,只是因为他确定大家会不会接受他,不知道怎么融进去,所以才不敢贸然行动。

而家长在旁边一直“催”孩子去社交,其实无形中加重了他的畏难情绪,因为,此刻孩子心理还没做好准备,强行把他推出去,效果一定适得其反。

所以,孩子在外面“怂”,很多时候不是真的胆小、怯懦,而是不知道如何跟老师、同学相处,是社交能力不足导致的。

只要后期社交能力跟上来,境况就会大大地改善了。

已经了解了孩子“在家小魔王,出门小绵羊”的原因,现在我们要做的就是找“药引子”。

1.情绪爆发型“窝里横”,这样做

①给孩子备点好吃的,补充葡萄糖

前面我们提到,孩子情绪型的“窝里横”主要是因为在学校压力太大,导致消耗了太多意志力,回到家后没有意志力来控制情绪了。

所以,如何提高意志力是关键。

心理学家发现, 当人补充了葡萄糖之后,意志力就会得到恢复和改善。 这似乎也解释了,为什么当我们心情不好的时候,就想吃甜食。

所以,在孩子放学后、刚开学的几个月,多给孩子备一些小零食,当他们结束一天的学校生活后,就吃一些。

体内葡萄糖多了,意志力也就得到了补充,情绪也就没有那么容易爆发了。

②多运动、多 游戏 ,释放压力

多运动, 尤其是从事走路、跑步等有氧运动,可以帮助孩子有效缓解学校的压力。

科学家做了一项试验,将40位10-14岁的学生分成两组,一组乘车上学,另一组步行上学。结果发现, 乘车组的孩子的收缩压涨幅是步行组的3倍,紧张程度是步行组的2倍之多。

由此可见,步行上学是帮助孩子减压的好方法。

除此之外,多跟孩子玩些减压的 游戏 ,也非常有效。

比如,大宝压力大的时候,或者学习上有畏难情绪时,我都会叫上川爸,一起跟孩子玩一场 “减压 游戏 ”

有时是 枕头大战 ,有时是 急速奔跑 ,还有时是 踢足球 或者 单纯的涂鸦、拼搭, 让他尽情做自己喜欢、可以沉浸其中的事情。

其实,形式不重要,重要的是让孩子把积压在心底的情绪,以合理的方式宣泄出来,就达到目的了。

③保持冥想,保证睡眠

心理学家认为,意志力是可以像肌肉一样,被锻炼的。而增强意志力的方法之一,就是冥想:给孩子“静下来”的专注力,不妨试试正念练习。

研究者曾做过实验, 发现每天冥想5-10分钟、坚持2个月,可以增加大脑中的灰质,提高意志力,还能改善睡眠不足的情况, 一举多得。

2.无规矩型“窝里横”,这样做

①设立原则,杜绝“无底线”的妥协

孩子之所以“窝里横、外面怂”,就是因为家和学校是两套截然不同的秩序。

家里的“无规则”与学校的“有秩序”,让孩子会更加依赖家里的环境。但这种无序的状态,对孩子的成长是不利的。

因此,所有养育者都要明确一点: 爱是无条件的,也是有原则的。

设立家庭规矩、建立奖惩制度;同时,明确“底线”,告诉孩子哪些 一定不能做的事情

只有这样,孩子才能慢慢明白,家跟学校一样,是有秩序的地方,也能帮助孩子更好地建立“规则意识”。

②养育者统一养育理念

孩子是最“聪明”的,特别善于“见人下菜碟”。

他们把每一个养育者的特点拿捏地死死的,很知道做什么事找什么人成功几率会更高。

这也导致,如果养育者教育理念不一致,很容易让孩子觉得自己有“挡箭牌”,规则意识想立也立不起来。

所以,家庭中所有养育者,必须对规则有一致的认识,并且要积极地贯彻执行。

3.“外面怂”,这样做

①家长放手,让孩子学会解决同伴关系

我发现,很多家长在孩子社交这件事情上,特别喜欢“代劳”。尤其是当孩子们发生矛盾时,孩子还没怎么样,家长先激动起来。

其实,大宝小时候,我也遇到过这样的困扰,很怕孩子一起玩,彼此发生冲突,不知该怎么处理。

后来,我查了很多资料,也自己复盘了很多次,摸索出一套方法,那就是: 孩子的事情,教给孩子自己处理。

尤其是发生冲突、矛盾时,这些看似让大人抓马、头疼的时刻,恰恰是孩子提高社交能力的好机会。

让他们独立去面对矛盾,是走向良好“同伴关系”的必经之路。

如果这时候家长冲出来了,其实就是直接帮孩子把麻烦解决掉了, 孩子什么也没学会,以后跟小伙伴发生冲突,还是一样迷茫。

家长一直冲锋在前, 很容易让孩子产生依赖心理 ,遇到问题就想着有爸妈在, 潜意识里就会选择后退、逃避, 也就越来越不适应同伴关系了。

②练习“破冰”技巧,打破社交僵局

最常见的“破冰”技巧,就是主动询问。比如,孩子可以在家跟爸妈进行 场景模拟练习

当孩子想要跟同伴一起玩时,他可以说: 我可以跟你一起玩吗?我可以加入你们吗?

虽然询问是最简单直接的方式,但是并不是每次都能奏效。尤其是在孩子有“小团体”意识后,单刀直入的询问,很多时候都会遭到拒绝。

这时候,孩子可以做的是,主动在“小团体”中找一些事情做,让小伙伴看到自己的“价值”,我可以帮大家解决问题/带来快乐。

这个方法,是我从大人之间的社交方式中总结出来的。想要融入一个陌生的群体, 可以通过寻求帮助的方式。

比如,我第一次去大宝的家长会时,很多妈妈都是旧相识,大家聊得很欢。这时,强行加入很难。

不妨通过一些小“请求”来实现,可以询问其中一位或几位妈妈:“您带笔了吗?可以借我用一下吗?”

类似这样的“小请求”是最容易拉近陌生人距离的。

对孩子来说,这招同样适用, 适当的寻求帮助,让小伙伴觉得“被需要”, 也是一种“破冰”方式哦~

③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社交心理

社交也并非一帆风顺,很多孩子都会遇到挫折。这时候,家长要做的是先平复情绪,然后疏导心理。

最简单又有效的方式,就是家长由自己小时候的故事,告诉孩子: 每个人都会遇到“交朋友”的烦恼,并不是所有人都会喜欢我们,但这并不代表我们不好。

然后,在孩子对事情释怀之后,可以看孩子自己的意愿,决定下一步怎么做:

其实,“窝里横、外面怂”似乎是很多孩子都会出现的问题,就算是大人,很多时候也不可避免会有类似的情况。

所以,作为爸妈,我们不必惊慌,更不必着急。先明确孩子“两面人”的原因,再“对症下药”。当然,也别忘了给孩子空间和时间。

毕竟,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孩子也不是一天就能养大的。

无论如何,孩子出现“双面人”的表现是好事(除了今天讨论的“窝里横、外面怂”之外,还有一种是在里很乖、在外很狂野)。说明他长大了,开始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以迎合外界环境的要求。只是他的意志力还不足够强大,没法做到“一以贯之”。被规则、制度压抑久了,回到家里,他们需要舒压放松。

家有老二的优势,在这里就充分显现出来了。现在,二宝就是大宝的专属精神SPA疗愈师。每天睡觉前,大宝总要和妹妹畅玩一会。他会暂时忘记自己小学生的身份,就着妹妹的年龄,各种傻乐。俩人天天笑的前仰后合,忘乎所以。然后,各自放空身体和大脑,轻松睡着。

挺好。

这些行为明明是缺爱,父母却沾沾自喜以为孩子是高情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