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输液的危害吗?

危害(1)据统计,电子显微镜下每瓶注入人体的液体中,直径为10-30的样品约有30万个。玻璃屑和橡胶颗粒,而人类毛细血管的直径只有10?因此,这些看不见的颗粒会沉积在肺部,导致肺功能下降。现代人肺功能和肺活量的下降与此不无关系!

危害(2)输液过多过快会引起急性心力衰竭,长期输液会增加心脏和肾脏的负担,给健康带来严重的不良影响。

危害(3)输液过多往往伴随着抗生素的大量滥用,导致人体菌群失调,抗病能力下降,免疫力下降,细菌耐药性增加。这些都会对我们的健康造成严重的后果!

危害(4)如果消毒不严格,操作不规范,液体污染会引起过敏反应和输液反应,全国每年都有很多人为此付出生命!

对策:第一,去正规医院或诊所看正规医生,根据病情用药,不可他用!二是医护人员要规范操作,避免污染,减少颗粒的产生,同时使用合格的液体、输液器、注射器,尽可能过滤掉颗粒。减少和避免输液不良反应的发生。输液因为见效快,疗程短,所以很受欢迎,但是现在,不管什么病什么情况,都有很多人要求输液。尤其是到了季节变换的时候,感冒发烧的患者大大增加,各大医院的输液室人满为患。其实大部分患者都是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发热。其实根本不需要输液。吃点药,多休息。输液本该治病,但根据病情频繁挂输液瓶,不仅可能对病情不利,反而可能对身体造成更大伤害。与口服药物相比,输液发生过敏反应的概率更高,更容易产生耐药性。无论是感冒还是其他疾病,人们总认为输液是最安全最方便的,但却有可能成为“输液病”。

据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血液科许医生介绍,“输液病”是指有些人喜欢用输液的方式来治疗感冒等小病,导致以后不输液就很难治好同样的病。因为输液的相对剂量更大,而且不经胃肠道吸收直接进入血液,效果可能更明显。而大多数人在感冒等疾病的时候去医院输液,一般一天只输一次,会导致原本应该一天输入三四次的药物,一次输入体内。输血后血药浓度会达到一个峰值,但一段时间后会下降,导致血药浓度不稳定,日后可能会诱发细菌产生耐药性。还有过敏反应。相对来说,口服药物要经过肠道吸收,过滤掉不需要或对身体有害的物质,再进入肝脏代谢。经过这样的过程,血药浓度会降低,从而降低过敏反应的概率。当药物在输注过程中直接进入血液,发生过敏反应的概率比较大,速度也比较快,甚至有些过敏反应是致命的。输液药物的颗粒太大,长时间积累容易造成肺堵塞,影响肺功能。与口服药物相比,频繁输液还可能影响身体的某些器官。任何药液在生产过程中都会产生或多或少的不溶性微粒,国家在这方面也有相应的标准。

据北京妇产医院妇幼保健院副院长丁辉介绍,国家药典规定液体药物所含不溶性微粒直径不得超过10 nm。但有调查发现,市场上销售的很多输液药物中含有直径超过这一规定的不溶性微粒,有的甚至达到50纳米以上。人体最窄处的毛细血管不超过10 nm,所以一旦输液药物颗粒过大,就会造成血管内的堵塞。武警察总医院病理科主任指出,药物进入血液后,全身所有的静脉血都会回流到一个屏障器官,即肺,肺可以起到过滤器的作用,所以只要直径大于毛细血管最窄处的颗粒被肺过滤掉,就只能留在肺里。这些颗粒无法通过代谢排出体外,会造成肺部堵塞,肺部血管通畅。这些颗粒在肺部的堆积使得氧气交换不充分,人体呼吸困难。颗粒卡在血管里,无法清除。这时身体自动采取第二种处理方法,就是把这些颗粒包裹起来,形成更大的团块。

如果输液时经常输不合格的药物,肺部会堆积很多这样的肿块。丁辉认为,我们通常输血的液体一般是每瓶250毫升或500毫升。如果按每瓶500毫升计算,只要输80瓶药物,体内就会留下5000多个这样的硬块,导致肺部纤维化,呼吸能力下降,还可能影响全身供氧。定期输液对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效果存疑。现在,一些中老年人定期去医院接受一些活血化瘀、扩张血管的药物,以防止血栓形成、冠心病或栓塞。但是这有多大用处呢?

北医一院心内科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医生认为,这是没有科学依据的。虽然静脉输液会比口服药物起效更快,但停止输液后不会持续很久。而且心脑血管疾病的致病因素很多,尤其与人们的生活饮食习惯密切相关。单纯靠输液解决不了多少问题。

北京军区总医院血液科谭医生也认为,如果医生没有要求,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在这些疾病的易发期,是不需要定期去医院输液的。我们不提倡使用常规输液进行预防。吃口服药会比输液更好更安全。& gt& gt& gt& gt

治疗感冒,要慎用输液。医生建议尽量避免吸毒。如果能口服,就不要打针了。如果能打针,就尽量用中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