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一两等于我们现在的多少钱?

当讨论古代货币时,我们通常使用这样的假设:

1两黄金=10两白银=10铜钱=10000铜钱。

虽然金银铜的相互汇率一直在浮动,但这种假设应该是基本合理的。《宋史》中记载,唐太宗太平兴国二年(997年),“一品金估2000,今估8000”(食粮志),一两黄金从10穿入8。据《三朝北盟》记载,北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黄金价格为每对20两,白银价格为每对500两。岳飞孙子约克的《金拓续》记载,南宋绍兴四年(1134),银每二两透三百文,金每二三十文透一次。由此可以看出,金银的汇率差不多是1: 10,但铜在金卡更便宜,银铜的汇率大概是1。这是因为宣和七年(1125),游牧民族入侵后,物价飞涨,铜币贬值。金兵南下后,大面积土地沦陷,税基减少,铜产量也减少。与此同时,政府支出没有减少。宋政府财政吃紧,硬币开始以次充好(含铜量大减),导致货币体系崩溃,通货膨胀。南宋以后,1铜钱的购买力远不如北宋。据《宋史》记载,南宋李宗少定元年(1228)一两银子可换三首诗三百文。但五寨主人认为北宋金兵入侵前,银铜汇率是1到1。

讨论货币购买力,首先要提到两位著名专家的方法。在他的《中国大历史》中,黄仁宇先生用黄金价格作为换算的基准。他基本上是基于1铜币=10铜币=10铜币的假设来计算今天1铜币的价值的。伍肆先生在《潜规则》一书中,同时以米价和银价为基准,给出了今天1白银价值的两个不同数字。伍肆先生似乎偏爱由大米价格转换而来的数据。

那么按照两位先生的方法,我们来看看宋朝的一致性在今天(5438年6月+2004年10月)是多少元。

1,黄金标准

国际报价,黄金价格基本在每盎司400美元左右波动。让我们以每盎司400美元为例。一盎司等于28.3克。宋代1的斤为640克(网上搜索发现“1975年湖南湘潭出土的嘉佑铜尺,重100斤,64公斤”)。1斤有16两,那么宋代1两就是今天的40克。这样,宋代的一两黄金相当于565美元,以今天的8.23元美元计算,相当于4650元人民币。按照1金为10银,即10贯钱的假设,宋代一贯铜币折合人民币约为465元。

2.白银基准

国际报价,白银价格基本在每盎司6美元上下波动。类似于黄金价格基准的换算方法,一两银子始终是铜币,大约相当于70元人民币。

3.大米价格基准

宋代1斤为640克,1斤为92.5斤(沈括《孟茜笔谈》卷三,“每石为92.5斤,为汉秤341斤”)。因此,一石大米有59200克,或59.2公斤。如果不考虑特殊的灾荒年或丰收年,北宋初期米价约为每石300至600文,中期(仁宗年间)约为600至700文,南宋初期约为2。那么在北宋末金兵入侵前的惠宗时期,计算每石约1贯应该是合理的。按照现在的米价每公斤2.5元计算,宋代的一石大米在今天是59.2公斤,也就是148元,也就是1铜币,也就是148元。

到目前为止,我们有三个价格,黄金465元,白银148元,食品价格70元。由于中国不是白银生产大国,而且工业化后提炼白银的成本大大降低,古代白银的价值肯定比现在高很多。显然,拿今天的银价做参考是不合理的。这从今天的银价6美元一盎司,金价400美元一盎司就可以看出来。今天的一两黄金可以兑换66两白银,而我们假设的古代金银汇率是1: 10。相反,黄金产量稳定,至今仍被世界各国视为重要的硬通货储备,因此以黄金为基准更为合理。

另外,虽然现代科技有了很大发展,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大大提高了粮食产量,但是今天消费粮食的人口也大大增加了。按照宋代的历史地理,北宋的人口大约是4500万,而今天中国的人口是6543.8+03亿。民以食为天,食品价格应该还是一个重要的基准。

于是,五寨主人取了一个黄金价格基准的465元和一个大米价格基准的148元的平均值306.5元,并四舍五入取小数,将1铜币定为300元人民币。因此我们得到以下基本转换公式:

1两黄金=3000元。

1两银子=1铜币=300元人民币。

1铜币=0.3元人民币。

看看这个汇率下宋朝官员的工资。据宋朝官方记载,宋朝一个宰相的工资是每月300元,也就是9万元,年薪1.08万。一个8级平均工资的县长,月薪1.5元,就是4500元,年薪54000元。考虑到宋朝一个县令没有管几千户,还算不错。宋代除基本工资外,还有职钱、粟、衣食、厨料、柴火、增加、公钱、券、职田等各种津贴。难怪有人说宋代官员的优待无与伦比。难怪宋江削尖了脑袋想做官。

从水浒传上的具体例子来看,这个汇率也是合理的。第十五回,吴用劝说三阮入伙抢生辰纲时,吴用让阮用一两银子买了一缸酒,二十斤生熟牛肉,一对大鸡。差不多就是一两银子换300人民币。另外,回到雪山第十林寺,拿出一两银子,点了三四瓶好酒,又在李小儿的店里随便上了几样菜。同样,当戴宗和杨林在第四十四次邀请石秀吃饭时,杨林也扔出一两银子让商店随便上桌。一般来说,一家普通的小餐馆,300元人民币三个人吃,确实是可以自由点餐的。

我们再来看看水浒传中的其他例子。杨志在东京卖刀时,牛二曾说:“好一把鸟刀,值好多钱!三十文钱买一把,我也切肉切豆腐。”一把菜刀30便士,也就是人民币9元,非常合理。鲁在五台山闯荡时,用五两银子定制了一把62斤水磨禅杖和一把戒刀,材质为上等铁。考虑到这是上等武器,而且是特制的,1500元也不算多。然而,当百胜智胜生日节目时,卖给杨志一伙的家酿村酒竟然要5元,也就是1500元,这似乎有点离谱。这有两个原因。第一,宋代酒是政府垄断的暴利行业,是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所以酒的价格本身就很贵。据《宋代粮货志》记载,宋太祖剑龙在宋初(961年)私酿的15斤酒的人头将被斩首。后来规定放宽了,但私酿到一定数量还是死罪。据宋史记载,第二年(1079),东京酒价“直250斤”,百盛一桶酒应该差不多20斤,所以5斤比较合理。当然黄泥岗的价格肯定比东京便宜。另一个原因可能是当时黄泥岗上的白酒是稀缺商品,百盛处于垄断地位。同时又有一些古典帮派竞相涨价,于是这桶白酒就被炒到了高价。

以上摘自五寨大师《黑话水浒传》

《红楼梦》里刘姥姥看到贾家一顿螃蟹24两银子,感叹小家庭能活一年。要知道刘姥姥家那时候也是中产阶级。她有房子和土地,还雇得起工人的女仆。第一次去贾府打秋风,得了二十两银子,十分感激。《明史》还提到,七品县一年的合法俸禄(底薪)只有45两白银。南宋中后期,白银的发行量低于明清,其价值只能更高。这19的双份饭,再怎么稀罕,也显得太多了。

由于不同朝代白银的货币价值不同,现在一般采用通用的等价交换法来计算古钱币的价值。对于中国人来说,大米是永恒的民生商品。以下根据太平时期的米价记录粗略计算,可以大致得出白银的货币价值。历史上记载,明朝万历年间,一两银子可以买两块质量一般的大米,当时一石约94.4公斤,一两银子可以买188.8公斤大米,也就是377.6公斤。目前我国普通家庭吃的大米在每斤1.5元到2元之间。以中间价1.75元计算,可以算出明代一两银子= 660.8元。因为《红楼梦》的故事是以清朝为背景的,但是生活条件是以明朝为背景的,我们姑且算一下明朝的白银价值,刘姥姥过年得了一万三千多块钱,当然是很高兴的;而郭靖呢,一顿饭花了一万两千多,还在张家口这种小地方,太夸张了。就算郭靖再笨,但他出身贫寒,不可能不知道钱的价值,更不可能黄蓉被店家宰了。

如果这两锭银子是在唐朝得到的,购买力会更高。唐太宗贞观时期,物质文明极其丰富。一桶大米只卖5便士。平时一两银子折算成1,000铜币(也叫一致),可以买200斗米,10斗就是20石。唐代一石约59公斤。以今天大米均价1.75元一斤计算,一石。唐玄宗开元年间,米价涨到10,也是一两银子= 2065元。

最大的问题出在宋代,主要原因是宋代的钱币制度极其混乱,其记载也充满了矛盾。在宋代,“钱”是流通的货币。由于宋代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工商业空前发达,对货币的需求空前旺盛,白银的产量和进口量都不高。当时没有央行这样的政府宏观调控管理机构,造成了非常混乱的局面。我们知道,一般朝代,1000元是一致的,等于一两银子,但宋代不是这样。《宋代粮货史》和《资治通鉴》都提到,自真宗以来,白银存量太少,赶不上经济发展,银价不断上涨,基本上2000多个铜钱作为一两银子使用。而且宋代的“钱法”非常混乱。当时有铜币、铁币和铅锡币同时流通,各州有权自行铸造货币。也有私人铸钱的情况。这些钱大小不一,成分不合适,价值多变,而且是“随时造”,非常混乱。四川、陕西用的是铁硬币,十个硬币换一个铜币。江南和江北流通的钱是不一样的。也不确定有多少钱。有800或者850的,也有480的。还要发函给770,各州“各行其事自用”,完全是一团乱麻。

根据《宋史·食货志》记载“在、冯之前,米石只有600至700两”和《宋史·官宦志》记载“每斗(米)折三十钱”,姑且以2000铜钱折一两银子算了。太平时期米价1石,600到300块钱(靖康之乱前后到南宋初期)1两基本可以买到4-8石大米。按66公斤计算,1两相当于近924-1848元人民币。(松石重96斤,折合人民币1两白银672-1344元)。假设南宋和北宋的银价差不多,郭靖请黄蓉吃饭至少一万三,三万多。难怪小女孩一下子被感动得一塌糊涂。

总结一下,在“一枚银币值多少钱”这个问题上,基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清代中后期,一枚银币价值约为人民币150-220元;明中叶价值600-800元人民币;北宋中期600元-1300元(或1000-1800元);盛唐2000-4000元

需要补充的是,宋代以前,白银总量太少,价值太高,还没有成为流通货币(想想看,拿一张面值2000多元的纸币去市场买东西...),而且只存在于朝廷赏赐和会计结算中,如赋税和国家支付(如送给金、西夏的银帛数量)。事实上,在明代之前,市场流通中使用的是铜钱(北宋部分地区出现了纸币)只是在明清时期对外贸易活跃,外国白银大量涌入之后。但是为什么很多人总认为白银是流通中的传统货币?我觉得主要是因为明清小说盛行,都是根据当时的生活状况来描写前朝的,比如《水浒传》、《金瓶梅》、《三言二拍》等等。这些作品中的白银价值是以明代的银价为基准,与文、关、金、朱等原始货币不同。但现代人毕竟比明清人更遥远,对以前的货币制度和银币的实际购买力了解更少,所以经常出现天价馒头和天价饭桌。认真的读者或观众出于对古代经济状况的好奇,应该对银币的价值有清醒的认识。

/photo/1496405.html

以上只是一个比较直观的例子。事实上,历史上货币的价格是波动的。说清楚,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解决的。如果你想了解它,你最好看看中国古代经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