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电影里的主角是什么?
八九十年代的《廉价中国制造》讲的是一群七八十岁的人在操心自己的事情。
很感人!八九十年代北京的氛围。
建议看一下。
摘要
理发师是中国古老的民间职业,手艺精湛,历史悠久。现在虽然到处都是发廊,但是这门手艺并没有失传。在北京的胡同里,一位老人仍然走在街上,为他的老顾客服务了几十年。看到熟客越来越少,理发师荆爷爷开始感到孤独,难免为自己的事情担忧。京叔最大的愿望就是干净体面地离开这个世界,不打扰孩子,不给孩子添麻烦。京叔十二岁学会剃头,至今八十年。现在他已经93岁了。他一个人,依然没有眼神和手抖,服务周到,赢得了熟客的好感。
但是景叔不想把自己的想法告诉老朋友,这是他的秘密。他一边给老顾客刮胡子,一边观察他们的安排。有一天,他突然想起自己已经很多年没有拍照了,仍然没有一张照片可以作为人像。于是他开始默默为自己做准备。他发现,要拍一张让他满意的照片,还有一套像样的中山装和一份要在殡仪馆告别仪式上用的500字传记,都不容易。京叔虽然生活节俭,但却是个很讲究的人。
时光慢慢流逝,生活风平浪静,日复一日;每天景爷爷像往常一样一大早出门,给安排好的熟客一个个理发、刮脸、刮鼻毛、睡觉(按摩)。聊天或打麻将时...一天早上,米叔因病去世;又是一天,赵大爷被儿子接走了。京叔觉得越来越孤独。有一天,他突然晕倒在大街上,生活像灵魂一样离他而去,但一切还没有安排好。
导演的解释
景叔现在已经93岁了。他剃光头已经80多年了。他依然住在北京胡同的四合院里,过着北京最底层、最普通、最平淡的生活。他经常去拜访他的常客,给他们剃头聊天。当他回家时,他摆弄着他的旧钟,它每天都慢五分钟。他希望每个人(包括他自己)都是干净的。
《理发师》是一部很东方、很中国、很北京、又很胡同化的电影。乍一看,讲的是一个老人平淡琐碎的生活,但其实是通过对爷爷和周围人的尊敬,展现了老北京悠久的人文历史和巨大的变化。作为导演,我并没有对影片中所包含的所谓生活、道德以及北京独特的人文、风俗、山水做出简单的主客观判断。而是通过记录自己琐碎的生活,尽力将这些主题自然地展现出来,让很多主题思想深深地蕴含在电影的暗流中,包裹、包容而不外露在电影的表面。比如影片中,米叔死了,他的黑猫却神不知鬼不觉地跟上了景叔。在东方,黑猫意味着鬼。其实对于景叔这样一个上了年纪的人来说,谁能说死亡的幽灵不是一直在盯着他们,但是景叔心知肚明,却冷静细致,一如既往的继续着自己的生活。还有一次在影片中,有的刻意表达了“拆”字。这一点其实大多数人都不难理解。这种“拆”不仅仅是在拆北京的古宅古墙,事实上,这样的“拆”在生活中每天都在发生。这个“拆”丢了很多古建筑,这个“拆”丢了很多传统文化,丢了很多人与人之间的旧感情...
为了保持影片的纪实风格,我大胆使用了93岁高龄的非职业演员井奎在片中饰演井叔(如果我没看错的话,这大概是世界上最老的非职业演员出演一部电影的主角)。其他配角都是从敬老院或者北京胡同的院子里选的。比如米大爷由一个83岁的文盲老人扮演,赵大爷的街坊嫂子由一个下岗无轨电车司机扮演。不要求演员表演,也不要求演员背台词。只要他们明白大概意思,就允许他们自己玩。这一切都是为了努力实现电影所追求的原生态...
电影简评
特写中,一个老人的脸上涂着肥皂,老人脸上的胡子被一刀一刀剃掉。整个过程干净活泼。最后,老人抬起脸,容光焕发。面对镜头,他松了一口气,吐出两个充满京味的字:“舒服!”
一部电影的开场往往是整部电影的基调。我对中国电影许多说教式的开场感到失望。很高兴看到《理发师》的开篇如此令人耳目一新,这样的电影必然简单朴素。但是当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突然发现我无从下手。看似一线理发师的老生活下,有那么多丰富的东西,让我哭,让我笑,让我思考,让我感动。在场的清华同学和我一样,时而轻松大笑,时而眼神迷离,时而唏嘘叹息。你可以从他们的现场表演中看到他们被电影的脉搏所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