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的未来走向

文学的未来走向

现代语言学认为,文学作为一种能指,没有固定的永恒指称。换句话说,文学不是一个先验的客观研究对象,而是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变化而不断被赋予新的面貌和姿态。刘勰在《文心雕龙·时序》中说“文之变,以世为变,盛衰以时序为变”,就是这个道理。

文学自进化以来经历了千变万变,现代信息社会的快速发展仍在对文学的生产方式、传播方式和阅读方式发挥着革命性的作用。在新的语境中,“文学是什么”和“文学的本质是什么”这两个重要问题得到了重新审视和反思。毫无疑问,随着消费社会和网络时代的到来,传统的文学观念和文学形式受到了巨大的冲击。文学的意义及其规则受制于什么样的话语机制和意识形态,这再次成为作家和文学研究者关注的焦点。

事实上,从柏拉图开始,文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合法性及其边界就不时受到质疑。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认为:“文学和艺术是对自然的模仿。”这种自然是基于“原理”的“自然”,所以是“复制的复制”、“影子的影子”、“与真理隔了三层”19世纪初,黑格尔曾指出,艺术在工业面前没有地位。“就其最高功能而言,艺术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已经是过去式了,所以它已经失去了它真正的真理和生命,它在现实中再也无法保持它曾经的必要性和崇高地位。”在他看来,艺术源于感觉、情感、知觉和想象,是人类非理性的产物。它以感性的形式表达并达到真理。科技的进步一方面丰富了人类的物质生活,同时也让人类的精神生活更加贫乏。在强调理性、理智、规则和技术的时代,艺术的命运就是死亡和终结。

自19世纪以来,本质主义意义上的文学观念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动摇。尼采、德里达、巴尔特、弗洛姆等人都对本质主义的文学观提出了质疑。近年来,传统文学观念加速瓦解,对当代文学理论提出了严峻挑战。在此背景下,文学研究的新动向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从宏大叙事向私人写作的转变;第二,从价值重估到价值重建;第三,从审美诉求到文化文本;第四,从精英文学到平民文学。

从具体的文本形式来看,主要有生态文学、网络文学、文化文本、短信文学等新的文学类型。

(1)生态文学。生态学原本属于环境科学或生物学的研究领域,但随着工业社会带来的全球变暖、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等后果,人类不得不承担自己的生态责任。当这种责任被作家以文学的形式体现出来时,生态文学或环境文学就产生了。“生态文学”作为一个学科术语,最早是由美国学者米克尔1974在《存在的悲剧:文学的生态研究》中提出的。当时他采用了“素养生态”这个术语。65438-0978年,美国学者Rucker出版了《文学与生态:一个生态批评的实验》,第一次使用了“生态批评”这个术语。此后,生态文学和生态批评逐渐在文学领域建立了自己的理论框架。随着生态文学的逐渐发展,在未来的文学景观中,它的存在可能不仅仅是一种文学样式,更是一种生存观和世界观。

(2)网络文学。计算机网络的出现给当今世界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加拿大学者麦克卢汉用“地球村”和“信息时代”总结了这种变化。网络在人际交往中有自己的优势。在这种新环境下,文学领域也出现了一个新的类别——网络文学。许多作家和评论家已经开始从理论上对其进行分类和研究,关于网络文学的批评、研究和争论也在发展。网络文学的出现对传统文学和文学观念造成了诸多挑战。然而,网络文学的未来发展趋势和前景目前仍是一个有争议和值得研究的问题。

(3)文化文本。如今,文学被视为文化的一个分支或维度,文学只是最具审美的艺术表现形式。然而,就文学观念本身的演变而言,杂文学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其文化性。传统文学的学科边界被更广泛的“文化”概念所拆解和整合。文学的这种转变与西方符号学和文化研究的趋势密切相关。文化文本的主要特征是文学与文化的融合。经典文学的风格往往是精英知识分子创造的具有独立人格的艺术世界,而文化文本则形成了文学与大众文化的时态对应关系。西方的文化文本有多种形式,如后殖民文学、女性文学、都市文学等。在中国,有时尚读本,也有文化随笔。所谓时尚读本,是指“对一种新形成的小说形式的命名,是对90年代初出现的、90年代末兴起的、在文学市场化时代形成的小说形式的总结和认定。”就其叙事风格而言,往往是对一个社会原生态的模拟;其美学特征表现为:时尚性、复合性、市场规划意识和城市流行风格。文化文本有多种形式。总的来说,呈现出多样性和嘈杂杂语的局面。所谓文化散文,是指在消费社会中,在文化市场的引导下,个体之间的时空距离和文化差异逐渐缩小。散文已经从传统个体世界的温柔故乡转变为书写大时代文化品格的文学散文,它往往以厚重的文化历史反思重构当下的主体人格。

(4)短信文学。互联网和手机的普及使人类的交流更加方便快捷,尤其是大众的手机保有量在短时间内翻了一番。手机普及的一个重要结果就是交流方式的多样化,比如通话、发短信、上网。手机时代,文学也开始以短信的形式广泛流行。短信文学(或称手机文学,“拇指文学”)最初的形态只是生活交流语言的短信,后来逐渐建立了简洁、凝练、幽默、诙谐的基本话语机制,可以在瞬间传播到四面八方。短信文学起初只是一些简单、活泼、文艺的句子或打油诗,后来出现了短小精悍的诗歌、散文、小说等,甚至还有严肃的作家介入创作和评奖。这说明短信文学或者手机文学已经引起了文学界的关注,它可能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以更成熟的形式进入文学理论的研究。

【原著经典选读】

所谓生态责任,就是人类对自然整体的责任,所谓回归自然,就是回归生态整体,重新确认人类在自然整体中的正确地位,恢复和重建与自然整体以及整体中其他各种成分的和谐,以及生死与* * *的密切关系。

生态文学是以生态整体主义为基础,以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为最高价值,考察和表达自然与人的关系,探索生态危机的社会根源的文学。生态责任、文明批判、生态理想和生态预警是其突出特征。

生态作家和生态文学研究者想要探讨的核心问题是:人类的文明和发展出了什么问题,是什么大错误导致了如此严重的危及整个地球和所有生命的生态危机?天人关系是什么?人类应该如何对待自然?为了有效缓解并最终消除生态危机,保证生态和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生命的可持续存在,人类应该做些什么和改变?

生态文学及其研究的繁荣是人类迫切需要缓解和预防生态灾难在文学领域的必然表现,也是作家和学者在创作和研究领域对地球和地球上所有生命命运深切关注的必然反映。

王诺。欧美生态文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06,11,2。

奠定生态思想基础的是生态作家(利奥波德),掀起这一思潮的关键人物是生态作家(卡森)。生态文学研究或生态批评始于20世纪70年代,并在90年代迅速成为文学研究的显学。

王诺。欧美生态文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2。

面对即将到来的21世纪,有两种褒贬不一的预测:下一个世纪将是一个“精神障碍流行”的时代,下一个世纪将是一个“生态时代”。

——陆淑媛。一只猞猁的演讲——关于文学、精神与生态的思考[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247。

所谓的“生态学”似乎不再仅仅是一门专门的知识。已经演变成一种观点,一种集自然、社会、生活、环境、物质、文化于一体的观点,一种全新的需要进一步完善的世界观。

——陆淑媛。生态文艺学[M]。Xi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 26。

因为文学艺术审美特征所依赖的节奏形式和节奏感应在文学生态系统的因素中无处不在,文学艺术可以直接与生态系统层面和各种因素发生生态关联。

人类生态系统中一切具有生命的灵魂和形态的因素,都可以在文艺中建立自己相应的形态,包括那些人们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理想境界,也可以把自己的姿态投射到文艺中,创造一个“虚拟现实”,形成人们的心理环境。

——曾永成。文艺的绿色思维——文学生态学导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148。

所谓环境文学,立足于强化人们的环境意识,既揭露破坏环境的坏人坏事,又揭露环境观念淡薄的丑恶和愚蠢的东西。还大力讴歌了为环境保护事业的蓬勃发展而默默奉献的广大环保工作者,歌颂了关心生态环境、热心环保的新人、新事物和新的道德风尚。同时描写了祖国壮丽的山河,描绘了人与自然奇妙和谐的关系,从而升华了人们的爱国主义和环境伦理观。

环境文学是中国文坛最前沿、最具前瞻性的文学,是最贴近生活的文学之根。

——曾永成。文艺的绿色思维——文学生态学导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325。

什么是网络文学?这是一个持续的争议。我认为网络文学是新时代的大众文学。互联网的无限延伸创造了沃土,大众化的自由创作空间拓宽了世界。没有印刷,没有纸张的复杂,跳过出版社和书商的限制,无数人开始写作,一篇普通人的文章可以瞬间走进千家万户。

传统文学是很有教养的,很优雅很安静,但是需要慢慢走近。但是,网络文学就像浓妆艳抹的小姐,谁都可以说。也许这就是网络文学的吸引力,它有更多的休闲和自我表达的元素,非常容易阅读。但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相比,在艺术上仍然粗糙、随意,模式仍然单一,远远不能满足人们对美的更高要求。

网络文学不仅使用书面语言,还使用多媒体语音语言和图像语言。而且借助一些新的硬件、软件和网络文学媒介,可以开发人的嗅觉、味觉和触觉,达到真正的审美通感,让人们在电脑上体验到心跳、体温、头晕、过敏等微妙的心理变化。

大众审美文化的选择渠道的拓宽,改变了很多人的欣赏习惯,培养了新一代的“媒体族”,它将文本阅读与声音、图片、动画等视听观看相结合,其多感官渠道的全方位接受,远比单纯的文本阅读更直观、更愉悦,因此有专家预言,未来的文学将更多地作为综合电子艺术的组成部分或附属品而存在,比如电视剧的剧本、电子游戏的字幕等。

网络文学的兴起,悄然改变了传统文艺类型的分类:在这里,纪实文学与虚构文学、文学与非文学,或者说传统文学类型中诗歌、小说、散文、剧本的四分界限变得模糊。

在创作手段上,网络写手需要先通过机器换笔,让辛苦的“码字”通过键盘轻松输入,也可以使用万通笔或无线压感笔进行手写输入,或者在交互语音平台上进行语音输入。

在立意方式上,传统的文学立意完全是个性化的艺术思维。即使是集体创作,头脑风暴的范围也非常有限,而网络创作则不然。可以由原作者设定某一文学主题框架或文体类型,让网络上众多网友就此话题各抒己见,进行群体意境,然后集中大家的艺术智慧进行创作。

价值取向从艺术真实向虚拟真实转变,现实主义文学的客观真实、浪漫主义文学的情感真实、现代主义文学的主观真实在网络时代趋于消失,因为网络文学只关注文本本身创造的虚拟世界及其真实表达。

网民在衡量网络文学的价值时,很少有有意义的探索和隐喻性的延宕,有的只是全方位开放的多媒体或超媒体情怀。这个时候,个人兴趣和当下感受就会成为选择和评价网络作品的基本标尺。

——欧阳友泉。网络文学概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8,9,44,45,45,46,47,48,49。

20世纪中外文学经历了一个从杂到纯,再从纯到杂的演变过程。第一,从杂到纯,不仅把古代广义的人文主义写作划分为文学、历史、哲学等不同的方式,而且文体的区分也越来越细致。20世纪后期,文学从这种风格的纯粹中突围,走向界限模糊的杂文学。

——蒋树卓。批判的文化之路[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2。

后现代主义认为,艺术和文化的轨迹已经从独立的作品转向艺术家的人格,从永恒的对象转向短暂的过程,艺术不再是观察的对象,而是一种行为和事件,这表明艺术家的情感艺术魅力缺乏,已经退化到直接震撼感官的地步。

王岳川。后现代主义文化与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10。

他(詹姆逊)在演讲中区分了泛人类学文化与日常生活文化的异同,指出文化工业产品的泛滥使得研究者不得不把对象当作文化产品来看待,才能认识到它们的意义和本质,而现代和后现代的社会事实又把这些对象转化为“文化文本”。

杨俊蕾。中国当代文论话语转型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186。

.....阅读意味着多重意义空间、多重信息内容和多重技术手段。与小说相比,读者具有多重功能。就像一个拼盘,或者说像一个百宝箱,每当与“时尚”相关的内容元素和艺术元素被作家运用的时候,后现代艺术的拼贴技巧就被整合和建构,从而形成了一个多色调、多意味的空间综合体——“时尚读本”。

……

.....精准的市场调研、清晰的时尚内容定位、快速的写作制作、新颖的包装、多元化的作品推广方式,是《时尚读本》创作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市场意识。

……

时尚读者的美感和意义功能与摩天大楼、仿古建筑、精品店、步行街、超市、酒吧等城市物理景观相匹配。,形成供人们观赏、游玩、休闲、享受的都市流行风格时尚景观。从这个意义上说,时尚读者是都市文化流行风格在文学创作中的反映,都市流行时尚是时尚读者可以及时追溯的题材和风格...

……

从文学社会学的角度来看,时尚读者写作作为城市欲望和时尚的象征性文本,可以成为我们研究当代城市文化心理的纪实文本。在时尚读本中,准确及时地记录了城市时尚元素的组合和流变趋势,传达了城市文化心态、生活形态、情感欲望空间的生活信息。

.....时尚读者的复合表现也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小说”文体的形式边界和艺术空间。《时尚读者》的复合特征虽然明显保留了后现代主义影响下的拼贴,粗糙生硬,但却反映了当代文化多元、复合社会背景下文学形式的变化趋势。

李俊国。时尚读本:当代小说创作新品种[M]//中外文化与文学理论:系列10。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3: 55-59。

文化散文的兴起是散文达到丰富深刻内涵的主要因素。以余、周涛、张承志、史铁生为代表的散文新潮流,代表了当代散文文化反思的新高度和主体性人格重建的深远方向。

在艺术品位上,他们的散文体现了“大质量感”和“大散文”的气势,远在多年来柔弱、细腻、琐碎的散文等平庸之作之上。

散文在他们的作品中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寓意深刻,灵动。他们以开阔的视野、凝重的思想厚度、深刻的人生阅历、不拘一格的写作气势,为散文改革的大潮增添了厚重而坚实的力量。

——魏天祥。20世纪90年代文艺新变化研究[M]。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2000: 67-68,68,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