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末期吴破楚入郢之战
自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至春秋中后期,中原逐步形成了“王室衰微,诸侯坐大”的局面,经过齐、晋、秦、楚等强大诸侯相继称霸后, 历史 之格局遂发生了质的变化:战火纷飞的地域由中原移至东南江淮地区;战争之政治目的不再是“尊王攘夷”、争夺霸主;战争之性质不再有仁义痕迹,而是攻城屠戮、夺地毁灭;战争之主角演变为吴、楚、越三国;战争主宰者亦不再是国君,而是大夫,郭沫若先生对春秋这段 历史 概括的很精辟:“天子倒霉了,诸侯起来;诸侯倒霉了,卿大夫起来;卿大夫倒霉了,家臣竟然起来杀戮君主 ”。周王室是“王子们争宠夺嫡为己任”:王子克之乱(前694年)、王子颓之乱(前678年~前673年)、王子带之乱(前655年~前635年)、周景王杀弟佞父事件(前543年)、王子朝之乱(前520年~前503年)更使周王室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各诸侯国状况又如何呢?国君被士大夫们架空:“三家分晋”、“田氏代齐”、“鲁国三桓”均酝酿并形成于这一时期(春秋晚期)。以上是中原之概况,接下来我们再次把目光聚焦于东南吴楚。
吴国崛起之几位关键人物。申公巫臣 :晋景公(前599年~前581年在位)时,晋初定争取吴国、孤立楚国之策。前584年,楚之亡臣申公巫臣奔晋,景公命之为邢邑大夫,巫臣向景公献联吴制楚之计,景公遂使巫臣赴吴,巫臣偕其子屈狐庸,并率晋军“乘之一偏两之一卒”以适吴,教吴人乘车、御射、战阵等车战、步战之法,更使其子屈狐庸留仕于吴,为吴国行人,吴国从此起用客卿官制,遂兴起东南而为楚之患。
伍子胥 :伍子胥又名伍员,其父伍奢为楚平王太子建太傅,因费无忌建议好色的楚平王“窃娶”为太子建迎娶的秦哀公长妹孟嬴(后为楚昭王生母)为夫人而受楚平王重用,任费无忌为太子少傅,费无忌由于担心太子建日后登基对己不利而于前523年建议太子建镇守楚一北方军事重镇——城父,伍奢与太子建一同前往,次年,费无忌诬告太子建与伍奢密谋以齐、晋为外援发动叛乱,楚平王信以为真,最终致太子建出逃,伍奢及其长子伍尚被杀,次子伍子胥先投奔在宋国的太子建,再同太子建一起奔郑,太子建被郑定公杀害后,伍子胥偕太子建之子公子胜逃奔至吴国,此时,吴王僚刚刚继位,公子光为将军,伍子胥知道公子光有野心,于是将勇士专诸推荐给了公子光,后专诸刺杀了吴王僚,公子光自立为吴王,即吴王阖闾,赐伍子胥为行人,参与国政。
伯嚭 (pǐ):伯氏一族出身晋国公族,第一代伯宗,前595年,楚庄王派左司马申舟出使齐国,未知会宋国而擅自通过,宋文公一怒之下便杀了申舟,遂引发了“楚围宋都商丘之战”,宋文公遣使赴晋求援,晋大夫伯宗对晋景公道:“虽鞭之长,不及马腹”(此乃鞭长莫及之由来),商丘城被围半年,粮草断绝、易子而食、析骸以炊,宋文公被迫求和,因伯宗之主意,晋国阵营失去了宋国,霸主威信动摇;晋厉公(前580年~前574年在位)时,伯宗屡次向晋厉公进言压制郤氏一族,“三郤(郤锜、郤犫 、郤至)”
联名请晋厉公严查伯宗诽谤之罪,晋国遂杀伯宗,伯宗之子伯州犁逃到楚国,前576年,楚***王(前590年~前560年在位)任命伯州犁为太宰,受封钟离邑,楚灵王(前541年~前529年在位)时,伯州犁被杀,楚平王(前582年~前516年在位)推翻楚灵王后,伯州犁之子伯郤宛又得到了起用,为楚国左尹,郤宛为人耿直,贤明有能,深受百姓爱戴,因此受到了楚太子建之少傅费无忌忌恨进谗,被贪得无厌的楚令尹子常所杀,并株连全族,郤宛之子伯嚭得以侥幸逃脱,投奔在吴国深受重用的伍子胥,伍子胥与伯嚭虽无私交,但因遭遇相似,同病相怜,就将他举荐给了吴王阖闾,伍子胥与伯嚭从此联手“剑指”楚国,报仇雪恨。
孙武 :孙武本陈国国君之后,陈桓公时,陈国发生了内乱,陈厉公之子完因内乱不得立,而奔往齐国,改陈氏为田氏;前672年,齐桓公(前685年~前643年在位)封陈完为齐国工正,陈完是孙武的直系祖先,陈完死后,谥号为敬仲,陈完被称为田敬仲;前532年,田敬仲四世孙田无宇联合鲍氏打败了执政的旧贵族栾氏、高氏,田氏一族从此登上齐国政治舞台,为后来的“田氏代齐”打下了基础;至田氏陈完五世孙田书时,已官至齐大夫,因伐莒有功,齐景公(前547年~前490年在位)赐姓孙氏,食邑乐安,田氏与国氏、高氏、鲍氏一起称为齐国四大家族;孙书(田书)生冯,为齐卿,封生武;因齐国内乱不断,孙武幼年之时与其家人避乱于吴中;孙武先祖累世为齐大夫,对齐之始祖姜尚之用兵谋略当深有耳闻,在吴隐居数十年潜心钻研兵法,撷取春秋二百余年(前770年~前506年,***264年)之战争经验及教训,著成《孙子兵法》十三篇;前512年,经伍子胥推荐,孙武带上兵法十三篇晋见了吴王阖闾,阖闾封孙武为将军。
吴王阖闾为人精明英武、素孚众望,及即位,更志在制楚,以争夺江淮之霸权。史称其刻苦图强,勤恤人民,食不二味,居不重席,室不崇坛,器不雕镂,宫室不观,舟车不饰,衣服食用,均极节俭;伍子胥与伯嚭对楚有杀父之仇,灭族之恨,攻楚破国当竭尽全力;孙武乃伍子胥所荐,是时约为四十五十之年(按所谓“田鲍四族之乱”,前545年冬庆封之乱,四族逐之,孙武幼年随家人避乱离齐,至前506年冬吴破楚入郢,孙武年龄在四十五十岁不虚),正处英雄无用武之地境遇,出人头地、施展抱负、名垂千古,孙武更不会错失此良机,司马迁有言:“阖闾知孙子能用兵,卒以为将,西坡强楚,入郢;北威齐晋,名显诸侯,孙子与有力焉”。吴王阖闾、伍子胥、伯嚭、孙武当属强强联手,齐心协力***谋楚国,岂有不胜哉!
吴、楚两国发展概况 :前584年州来之战~前525年长岸之战,吴、楚两国为争夺淮河流域土地展开了六十余年之大小十八次战争,虽然吴国是胜多败少,可并未达到其目的;前529年,吴国占领了州来,但六年之后,即前523年,楚国又收回州来,并筑城以防吴国,吴军若要踏上楚国国土,拿下州来首当其中,于是,前519年,吴王僚率公子光等,再次进攻州来,吴军大获全胜,并乘胜攻占了州来;州来是楚之东方防御战略要地,吴迈出了控制淮河流域之关键一步,吴在战略上有了“进可攻,退可守”的地域资本,楚国自此进入消极防御阶段,极少主动出击吴军。楚之州来、钟离、居巢三邑尽归吴国,楚东方防线顿时尽失,淮南地区主导权牢牢为吴国所掌握,为日后吴国覆楚打下了基础。
吴破楚入郢战前准备 。楚国经历代君主开疆扩土、兼并小国,逐渐拥有了广袤的领地和众多的百姓,成为南方第一大国。在楚国北侵东扩、参与中原争霸之一系列战争中,极少有别国侵入楚国本土,即使长期以霸主自居的晋国,也不得不采取“联吴制楚”之策来牵制楚国,晋悼公之时,荀 以“三分四军轮回作战”方“三驾胜楚”,今吴以楚为敌,仅兵力众寡言,殊非易事,只能智取,不可强攻,于是伍子胥献“三分疲楚”之策:即前512年十二月,吴分三分之一兵力北上灭钟吾国、徐国二国;前511年秋,吴又以其军之一南伐楚之灊邑及六邑;吴军之另一部又围楚东北之弦邑,并攻克楚之养邑,杀吴公子掩余与公子烛庸,至此,伍子胥“三分疲楚”之计宣告完成。吴连年侵扰楚境,致楚军来往奔波,精疲力尽,钟离、徐国、灊邑、六邑、弦邑、养邑尽归吴,楚之北方防线被吴攻破,下一步就是防止吴之“后院”起火了:前510年,吴兴兵伐越国,克越还师后,吴王阖闾令伍子胥增筑都城,借以巩固吴都之防务;第三步是孤立楚:前508年夏,吴诱使桐国叛楚,再诱使楚令尹囊瓦来伐吴之桐国驻军,囊瓦果然中计,是年秋,吴陆师于舒鸠掩袭楚公子繁所率陆师,公子繁逃奔于巢邑,十月,吴师以桐人之舟大败囊瓦,尽夺楚舟而归,于巢邑之南登陆,围攻巢邑,俘获楚公子繁,史称“巢邑之战”,此战后,楚国豫章山以东诸邑及其属国为吴国所有。
吴破楚入郢之战是吴倾全国之力旨在“灭楚”的一场硬战,不容闪失,吴王阖闾正在犯愁兵力不足之时,楚北方遭受到了中原十八国诸侯联军入侵,即著名的“召陵之会”:
前509年,楚令尹子常因索蔡侯玉佩及裘、唐侯之马不成而将二侯囚禁三年。前507年,蔡侯赴晋请求伐楚,次年(前506年),晋定公会周卿刘子、鲁、宋、蔡、卫、陈、郑、许、曹、莒、邾、顿、胡、滕、薛、杞、小邾各国诸侯及齐大夫夏之军于召陵,谋以伐楚,之后,晋卿士鞅再次与十八路诸侯同聚皋鼬,史称“皋鼬之盟”,会盟中,士鞅将楚国的贪婪丑陋行径公之于众,并宣布:前546年,晋楚双方曾经签署的弭兵之会的盟书从此作废,只有晋国才是中原的合法霸主。随后,诸侯联军迅速攻破了楚方城,此战史称“晋破楚方城之战”,正当联军继续向楚国境内推进之时,晋国国内发生水灾和瘟疫,北境亦遭鲜虞侵扰,晋士鞅优柔寡断,罢兵而返,使这场声势浩大的战争以半途而废的结局宣告结束。但是,召陵之会的夭折,使唐、蔡二国倒向了吴,对吴而言可谓雪中送炭,战争性质演变为吴、唐、蔡三国联军伐楚,于是,吴进军号角正式吹响:孙武为将,伍子胥、伯嚭副之,公子山为先锋,夫概从征。
柏举之战 。前506年,吴军分南、北两路大军向楚都郢方向进军,南路为主力军。北路军进至淮汭,登陆以救蔡(“召陵之会”,中原十八路诸侯联军撤退后,楚令尹囊瓦围蔡),围蔡之楚军撤入邓境,在汉水西岸构筑工事,等待楚左司马沈尹戌起方城之军(楚方城、城父、叶邑是北方三座军事重镇,以防卫其北疆境界)来夹击吴北路军,此时,囊瓦忽闻柏举以东山区有吴之大军侵入,囊瓦恐沈尹戌大军来后居功,乃听从楚军先锋武城黑建议,东进击破吴由潜侵入之南路军,于是,囊瓦令楚军东渡汉水,与吴军三遇三战,楚军三战三败,楚军退守柏举,十一月庚午,吴、楚两军对峙于今湖北省黄冈市麻城市东南八十里龟山镇之龟头山附近,吴夫概率所属五千人直向囊瓦处进攻,囊瓦从卒四散奔逃,楚军阵形大乱,吴大军随而攻之,楚军大败,楚大夫薳射被俘、史皇战死,囊瓦畏罪奔郑,柏举之战暂告结束。
清发之战 。楚军柏举战败后,薳射之子薳延率楚军残部退至清发水东岸(当在今湖北省孝感市安陆市与云梦县附近),当楚军半渡清发水时,吴军击之,楚军溺毙及被俘者甚众,楚溃逃之军至雍澨,正做饭就食时,吴军至,楚军弃食而逃,吴军食之追之,薳延率仅存败卒向西逃奔,此时,楚沈尹戌率援军至雍澨,立即猛攻追击薳延溃军之吴军,初战获胜,但沈尹戌军长途跋涉,已疲惫不堪,难敌吴师,沈尹戌在与吴连续作战中,三次负伤,不能再战,恐被俘受辱,要求部下割下了其头颅,楚军遂亦终败亡。
柏举之战、清发之战、沈尹戌战败,吴以五战皆捷之威于十一月二十九日兵临楚都郢,楚昭王以火烧象尾之计方阻止住吴之追兵,乘舟溯江西遁,辗转至郧邑、随邑,吴兵追至随邑,原随国侯君姬姓曾氏拒不交出楚昭王,吴军终不获而还。
战后之政局 。前506年冬十一月末,吴军进入郢都,吴君臣“君居其君之寝,妻其君之妻;大夫居其大夫之寝,而妻其大夫之妻”;伍子胥以擒昭王不得,掘平王之墓,鞭尸三百,以报其杀父灭族之仇恨;夫概与公子山为争夺囊瓦之宫,几相攻战;吴君臣贪恋楚之宫室妻妾与财帛之际,久而不归。转眼到了前505年夏,吴军面临局势急转直下:一是吴东南越国乘吴军留恋于楚,国内空虚之际,举兵侵入吴境;二是楚大夫申包胥来到秦国求助,在秦城墙外哭了七天七夜,滴水不进,终于感动了秦国君臣,史称“哭秦庭”,李白《酬裴侍御对雨感时见赠》:“楚邦有壮士,鄢郢翻扫荡。申包哭秦庭,泣血将安仰。鞭尸辱已及,堂上罗宿莽。颇似今之人,蟊贼陷忠谠”;秦哀公以子蒲、子虎为将,出车五百乘(三万余人)救楚,由于吴军在楚之奸淫掠夺,全面激起了楚之民愤,薳延与子西击败吴军于军祥,《左传·定公五年》:“(前505年)吴人获薳射于柏举,其子帅奔徒以从子西,败吴师于军祥”,薳延与子西所率楚军与秦军相会于稷,《左传·定公五年》:“(前505年)使楚人先与吴人战,而自稷会之”,秦楚联军大败夫概军于沂,《左传·定公五年》:“(前505年)(楚)大败夫概王于沂”。秦楚遂分兵灭唐,再败吴军于雍澨,吴军退兵至麋,《左传·定公五年》:“(前505年)(吴师克郢后)吴师败楚于雍澨,秦师又败吴师,吴师居麋”。
前505年六月,夫概被秦楚联军击败于沂后,遂自率所属回吴,于九月自称吴王。吴王阖闾闻国内有变,乃急撤兵东归,秦楚联军乘机反攻吴军,吴师大败于公婿之溪。吴王阖闾既回吴,引兵攻夫概,夫概败奔楚,楚昭王复回于郢,封夫概于堂溪,号为堂溪氏。
吴破楚入郢之战以吴先胜后败、楚先败后胜而结束,但吴以寡击众、以弱抵强,不失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经典战役,战争从谋划到计策,可谓环环相扣、步步为营:徐国与钟吾南下有截断吴军后路之危险,故先灭之;越国北上有直捣吴都之危险,故先伐之;选择险僻无人之路以行奇袭进攻,可谓“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此乃皆出自孙武之杰作,然吴王阖闾沉溺于声色,志虑短浅,其一世英武,终不能以高远之志节,致功业败于垂成,洵足使后人扼腕慨叹也。
注释
楚都郢:今湖北省襄阳市宜城市之楚皇城。
邢邑:今河北省邢台市境内。
乘之一偏两之一卒:即车九乘,卒一百二十五人。
行人:官名,掌管朝觐、聘问、出使等事务。
城父: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城父镇城父村。
钟离:今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东临淮关。
陈国:今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区一带。
工正:官名,掌管工匠营造。
莒国:今山东省日照市莒县。
乐安:今山东省滨州市惠民县。
州来:今安徽省淮南市凤台县。
长岸:今安徽省马鞍山市当涂县西南长江岸边东、西梁山一带。
钟离:今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东临淮关。
居巢:今安徽省合肥市西北。
钟吾国:范围大致包括今江苏省新沂市,宿迁市宿城区、宿豫区,国都为司吾城,今新沂市马陵山镇新宅村。
徐国:今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
灊(qián)邑:今安徽省六安市霍山县衡山镇上元街一带。
六邑:今安徽省六安市。
弦邑:古弦国,今河南省光山县西北部。
养邑:古养国,今安徽省阜阳市临泉县东杨桥镇。
掩余、烛庸:皆吴王僚之弟。
阖闾都城:始建于前514年,位于今江苏省常州市雪堰镇城里村与无锡市胡埭(dài)镇湖山村之间,做了三十几年的国都。
桐国:今安徽省安庆市桐城市。
舒鸠:前548年,楚康王命令尹屈建率师灭舒鸠。今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
巢邑:古巢国,疆域广袤,大约包括今安徽省巢湖市、合肥市、六安市、安庆市、滁州市、南京市江北地区在内的方圆几千里的原野、水泽、山林,都于今安徽省马鞍山市含山县凌家滩村。巢邑指今安徽省巢湖市。
豫章山:即大别山。
召陵:今河南省漯河市召陵区。
皋鼬(gāo yòu):今河南省临颍县。
公子山:吴王阖闾之子。
夫概:吴王阖闾之弟。
淮汭:淮水弯曲处。《左传·定公四年》:“蔡侯、吴子、唐侯伐楚,舍舟於淮汭,自豫章与楚夹汉”,淮汭、豫章皆在江北淮南。
邓:邓国南临汉水,北接南阳盆地,战略地位重要,今河南省南阳市邓州一带。
楚方城:非河南省南阳市方城县,今考古在湖北省襄阳市老河口市北三尖山大山寨朱连山二劈山杏山鄂豫省界之间。
城父: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城父镇。
叶邑:今河南省平顶山市叶县城西部,古应国(今河南省平顶山市宝丰县以东、鲁山县东南及平顶山市区、叶县、郏县,许昌市襄城县一带)之都。
柏举:指柏子山和举水河,柏子山在今湖北省黄冈市麻城市东北三十里;举水河发源于大别山南麓,自北向南流经湖北省黄冈市麻城市、武汉市新洲区、黄冈市团风县,在团风县境内注入长江,全长165.7公里,素有鄂东第一河之称,是长江主要支流之一。《春秋》:“吴、楚陈于柏举,盖合此山及举水而名”。
潜:即潜邑,今安徽省六安市霍山县东北三十里故潜城。
清发:即清发水,今湖北省府河,又称涢水。
雍澨(shì):今湖北省荆门市京山市石龙镇境。
郧邑:原郧国,今湖北省孝感市安陆市。
随邑:原随国,今湖北省随州市。
子西:楚平王庶弟。
军祥:春秋楚邑,今湖北省随州市随县境。
稷:春秋楚邑,今湖北省襄阳市枣阳市境。
沂:春秋楚邑,今湖北省鄂州市东。
唐:今湖北省随州市随县西北唐县镇。
麋:古麋国故都,今湖北省宜昌市当阳市麋城村一带。
公婿之溪:今湖南省岳阳市东北。
堂溪:春秋楚地,今河南省驻马店市西平县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