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闻风丧胆的锦衣卫指挥使,是怎么死在文官手下的?
明朝276年,朱元璋建立了“锦衣卫”。 它是明朝军政搜集情报机构,不仅掌管皇帝仪仗和侍卫,还掌管着刑狱,并赋予巡察缉捕的权利。
锦衣卫直接向皇帝负责,他可以逮捕包括皇亲国戚的任何人。所以那时,大家一听锦衣卫这三个字就像过街的老鼠能躲就躲,包括王公大臣。因为只要他们皇帝面前说句坏话,轻则失去圣眷,重责丢官丢命,更严重者将会连累家族。可以说锦衣卫指挥使绝对是明代政治中的“狠角色”。
但是,就是这种“狠角色”却创造了“奇迹”在朝堂上被文官活活打死,死状凄惨,简直是锦衣卫的耻辱,他就是明英宗时期的锦衣卫指挥使(相当于现在的公安部长兼国安部长)马顺。
为什么一个官职高又有权的马顺会被文官活活打死呢?这事还得从太监王振开始说起。
王振,河北蔚州人(现在的河北蔚县),懂文墨,在永乐末年自感仕途无望的他自宫进宫当太监。王振聪明狡黠,懂得察言观色很快就得到宣宗帝的信任,并任命他为太子朱祁镇(后来的明英宗皇帝)的东宫局郎(掌侍服之事),之后更成了明英宗的心腹。
1435年宣宗病逝,太子朱祁镇即位年号正统(太子九岁),因为明英宗年幼,国事全由太皇太后张氏操持,任用“三杨内阁”主理朝政。
那些敢反对他的大臣都被他陷害,不是入狱就是谴戍,还有的官员被戴上刑具,押到长安门外示众。
对于太监,王振一样暴戾,张环、顾忠等人写匿名信想要揭露他的罪行,他知道后,直接把他们凌迟处死。
正统十四年(1449),蒙古族瓦剌部落首领也先派了2000余人贡马,向明朝邀赏,王振不肯多给赏赐,还减去马价五分之二的钱,更是下令礼部不给来贸易的人吃饭。也先本来一直想出兵攻打明朝,但一直苦于没有借口,而王振这一举动无疑是给也先发兵的理由。
同年七月,也先统率各部,攻打山西大同史书记载“兵锋甚锐,大同兵失利,塞外城堡,所至陷没”。打得明军节节败退,军情不断地传到北京。此时的王振担心瓦刺人侵占自己家乡的田庄,但又想趁机在乡人面前摆威风,顺便想在军事上立功并显示他超凡的能力就开始怂恿明英宗御驾亲征。
因为明英宗的父亲明宣宗在世时,常常效仿自己的祖父朱棣率军亲征。而明英宗也有着强烈的英雄情节,再加上王振对英宗说,瓦刺人不堪一击,明英宗脑子一热,就下圣旨决定御驾亲征。
《国朝献征录》记载,朝中官员听到圣旨后,吏部尚书王直率群臣上疏劝谏,兵部尚书邝埜和侍郎于谦 “力言六师不宜轻出”,王振气得大骂,并罚这些官员跪在门外。
7月16日,明英宗和王振带50万大军出发。一切军事政务都由王振决定,随军出征的文武大臣不能参与军事政务。对于不懂军事的王振,随心所欲的指挥士兵们。
最初,王振劝说明英宗往北京西南的紫荆关,目的是想经过他蔚州老家,向乡人炫耀自己。但是中途,他又改变主意往北京西北的居庸关过怀来到宣府。
正是因为这个改变,让明军被也先军队困在土木堡。土木堡地高无水,将士即可疲劳,无力应战。也先大军四面围攻,骑兵蹂阵而入,挥长刀砍杀明军。 军队阵形大乱,兵士们因为相互踩踏死了很多人,尸体遍布原野,随征的大军几乎战死。
王振见形式不妙,丢下明英中独自逃跑,此时明英宗身边的护卫将军樊忠对王振是恨之入骨以棰棰死,明英宗被抓,66位随军大臣死于乱军之中。这次战役,明史上称为“土木之变“。
土木堡之战的战况传到北京之后,百官在朝廷上号啕痛苦。此时,孙太后联合兵部侍郎于谦,扶持郕王朱祁钰登基称帝,年号景泰。
都御史陈鉴面奏明代宗,列举王振的罪行,众多文官也说:“王振罪不容诛,死有余辜。王上如不即正典刑灭其族,臣等今日就死在这里。”说完众多文官就跪地不起。
明代宗原本只是个混吃等死的王爷,哪里见过这种阵仗,不知所措的他只能用“拖“这一计,并说此事需要从长计议,这一策略引起了群臣的不满。
这时,王振的心腹锦衣卫指挥使马顺还看不清形势, 一副维护好朝堂秩序的姿态,仗着自己的身份,不仅为王振辩护,还嚣张傲慢的呵斥百官。
看着这个在他们面前做威作福的马顺,又想起那个让人切齿痛恨的王振,百官们顿时怒发冲冠。
给事中王竑见马顺还在那装腔作势,顿时暴跳如雷,他挽起袖子冲上去抓住马顺的头发,将其推倒在地并骂道:“你们这帮奸党,论罪当诛,还这么嚣张?“
他一边骂一边用拳头打在马顺身上。朝堂上文官们都看呆了,但很快晃过神来也跟着冲了上去,对着马顺拳脚招呼,马顺就这样被文官们活活打死在朝堂上。
此时的明代宗被这血腥的场面吓得逃跑,堂堂锦衣卫指挥使在朝堂上被活活打死,这可是建国以来从未发生的事情。明代宗怕死,觉得此时还是顺从民意比较安全,赦免了动手的官员,并把王振的族人凌迟处死,这才平息额这场风波。
锦衣卫指挥使马顺一死,职位空缺。百官们商讨后,决定让于谦的女婿朱骥上任锦衣卫指挥使。 朱骥 上任后开始改革锦衣卫那些太残忍或是变态的刑具。而朱骥的公正严明,也成为史上公正而著名的锦衣卫指挥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