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II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小说是关于人的。也是写给人看的。小说的内容是人,经常写一个人,几个人,一群人的性格和感情。

如果你写的小说没有人,那就不能称之为小说。就算你写一些鬼神穿越之类的小说,你也会赋予这些妖魔鬼怪以人性的特征来描述。

所以,如果环境和剧情设定好了,重点刻画人物是很重要的。其中之一就是人物的长相。对此,西方文学作品中通常的方法是以全能神的视角从头到脚地描述一个人。

比如巴尔扎克、狄更斯、屠格列夫的一些作品。我以前看这些作品,每次读到他们作品中的人物出现,我都有点呆滞,甚至昏昏欲睡。相信大部分读者都和我有同样的感受。

其实有些世界知名的大作虽然很有名,但是如果让现在的年轻人来评判产品,我想没有多少人喜欢这种静态的、枯燥的、细致的描述。

相反,中国古代和当代的一些优秀作品,比他们的技法要好得多。以《红楼梦》第三回黛玉进贾府为例,几个重量级人物的出场鹤立鸡群。

1.贾的样子:

这就是黛玉眼中的外婆,因为头发如银,所以与众不同。当然,她是她的祖母。作者的墨点是“两个人抱着”,没有对服装外观的描述。因为失去了女儿,不太好写老奶奶穿什么颜色的衣服。因为悲伤,她无能为力。现在看到女儿更加难过,需要帮助。

在行动上,这种对女儿的伤心和怜惜,在把黛玉搂在怀里,痛哭流涕的描写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芷颜斋评价:一句话,天下母亲爱女儿。看得见,听得见,写在纸上的笔里,历历在目。

这是一个动态的描写,几个人物出现,生动,深情,令人印象深刻。

2.三次春季亮相:

迎春、探春、惜春三姐妹出镜,身边是三个奶妈和五六个馕。这才符合贾这种豪门贵妇的风格。这个样子真的让人眼前一亮。而且从外貌和神态两个方面描述:迎春:皮肤略丰,等等就是外貌;而温柔的沉默,可亲的看法,才是表情。探春:剪肩细腰等。都是表象,一边期待一边飞翔,文采的本质,见之忘俗,才是风度。所谓形神兼备的描写,让人物栩栩如生,让人觉得三姐妹正向我们走来。

3.王熙凤出现了:

凤姐的这一出场,可以说是神来之笔,历来为红学家、文学家所称道,成为经典。与三春的出现不同,她在众人到来之前先到了。好像是贾家当家。接下来的阵容更吓人:一群媳妇和丫鬟围着他们。三春身边围着三个护士和五六个丫鬟。"

这个“圈地”和“集群”很有讲究。被包围,像星星捧着月亮,像皇帝巡视,这个样子远比“被包围”大,气场大很多。这一描写非常符合冯在贾家的地位和身份。

后来的“彩绣辉煌,宛如仙女公主”和下面的细致描述,展现了一个王风杰的风采。通过这个描写,我们对凤姐的泼辣、干练、霸道、仙女般的美丽有了一个基本的感知,为王熙凤的性格定下了基本的风格。

在以后的一系列章节中,它无非是对王风杰整体外貌描述的详细补充。《红楼梦》前八十回,王熙凤比林黛玉、贾宝玉、薛宝钗塑造的还要成功。

凤姐的这一出场,在现代作家的作品中做了一些有益的借鉴,比如《鲁迅的故乡》中杨二嫂子的出场:

也是人未到先来的声音,而且是尖尖的怪声音。住一条街世俗油腻阿姨洒。这种奇怪的噪音肯定会让人大吃一惊。其实这种情况在平常生活中很常见。

以前回老家过年的时候,我常常是静静的坐在屋子里,听见门外的七大姑八大姨有的没进门,听见喊本名的哭声:“某某,我回家过年了。你什么时候回来的?让我看看有没有变?”然后我看到了我的阿姨阿姨们,音乐从外面跳了进来。

所以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这是千真万确的。

事实上,《红楼梦》对人物外貌的描写也借鉴了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比如《水浒传》里出现的一些人物。

第十二章“水浒林冲落草,汴京杨志卖刀”对牛二相貌的描写很有意思。不同的是,牛二的亮相应该是一次“宣传亮相”:

杨志别无选择,只能卖掉包道。他先在马行街卖,但是没人问,所以他去了天汉洲大桥继续卖。

这就是人物的外貌,首先是由他人的行为和表现来衬托的。牛二一出来就会出现,大家都慌慌张张地跑,喊着“大虫子”。带头,可见这泼皮牛平日不轻。

读者一定会感到惊讶:这个牛二是谁,让所有人都害怕到这种程度?我不禁好奇,有强烈的好奇心想往下看。然后由远及近晃动镜头,“吃到半醉,一步一步撞向未来。””接着,却见:

画一个又臭又丑又正经的流氓牛二!从行为到外貌,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正是因为这个牛二实在不堪,作者才添了笔墨,说他“专在街上大吵大闹,连打几场官司,开个卜卦处也治不好,让全城人见那厮来了都躲起来。”"

应该说,这种宣传亮相,除了刻画一个泼皮牛的形象,还有一个作用,就是杨志没有隐瞒,大家都为他捏一把汗,从而造成两人正面相遇,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让文字像打着旋的漩涡,一个个向前奔跑,吸引读者不断往下看。

在《水浒传》中,还有许多其他的这种宣传方法。比如鲁出现在野猪林的时候,“只见松树后面打雷,铁禅杖飞将来,把这水火棍一扔,扔了。跳出一个胖和尚。”人未到,铁禅杖先出。当所有人都在为林冲的生活发愁的时候,奇峰却以非凡的气势脱颖而出。我不禁松了口气,然后拍拍手。文学潮流也是跌宕起伏,摇曳多姿。

当然,无论是哪种对人物外貌的描写,都是为了塑造人物形象,展现人物性格而进行的。在这个前提下,各种手法的运用可以给小说增添许多亮点和灵动,不至于像一些西方文学作品中那些枯燥的描写那样让人昏昏欲睡。

虽然他们的描写也是为以后的情节发展所用,但是现代的通俗读物要追求生动和紧凑,真的很难。我们不妨避开它的缺点,发扬自己的长处,灵活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