跪求一万字的《黄河向东流》书评。。。
李培格同志以组画的形式为本书制作了三幅插图,其中一幅为中心,另外两幅为人物特写,形成了概括性很强的场景描写和突出主要情节的人物特写,这在插图创作中还是一个新的创造。
《苍松之海》对老实巴交的庄稼人的描写,既立足于文学原著,又着眼于探究这一人物的心理状态。他强壮的身体和面部表情给人无限的联想。农民缺少土地,但他们热爱土地。他们的生活与土地息息相关。于是,昌松深情地看着自己攫取的那一大块土地,怀着依依不舍的心情,抛弃了自己亲手耕耘过的土地!
插画创作以原文学为基础,但对原文学中的人物和情节起到补充作用。李佩戈同志巧妙地编排了这组《挣扎求生》的画作。它的中心是这样的:一棵剥去树皮的枯树和一群乌鸦。枯树下的水坑里,一家人一步一步艰难地走着,扶老携幼。这张图好像是一只老乌鸦的世界,但是哪里像世界呢?这一幕,不禁让人产生了一种联想——一片笼罩在云雾中没有太阳的沙漠。虽然没有那些衣衫褴褛的人不断行走的画面,但我们能感觉到,确实有很多刚刚走完的难民队伍断断续续,一望无际的队伍穿过平原,蜿蜒在地平线上的小径上,悄悄走向灰色的远方。似乎是霜、雪、秋把一群群机械欠考虑的人驱赶到了远方!
在这里,画家充分利用了中国的绘画技巧。他在作品中描写的绝不局限于黄祸,而是着重描写在遭遇战中与反动势力作斗争的活生生的、极其有生命力的人。
随着文学原著情节的发展,插图的构思不断深化,这是本套插图的另一个特点。它绝不会简单地照搬小说的情节,而是以与原著文学一致的形象形成自己独立的框架,让读者在视觉形象中寻找,更多地重温小说的情节。但也要看到,反过来,娴熟的技术和技巧又促进了意境的深化。这在第三组和第四组画中表现突出。这两组画的中心是“逃亡”和“难民收容所”。他们的描述深刻而细腻。前者足以让人觉得火车站挤满了无数逃难的人,不仅仅是为了爬车;在喧嚣的人群中,有些人痛苦地哀鸣,有些人担心和失望。这位失明的老人试图找到他可以旅行的方式。孩子站在人群边缘发呆,好像找不到她失散的父母。人群的另一边有警察挥舞着棍棒和皮带打人。.....在铁轨附近,一家人男人死了,一个女人疯了,两个孩子惊恐地向母亲哭喊。这张图充分体现了人在绝望中的挣扎,从女子的身体来看,她用手扯着头发仰望星空。她好像根本不觉得自己的孩子在扑向她,而是向苍天抱怨这个世界的苦难,那个社会对这个世界的黑暗!
《难民收容所》这幅画的重点应该说是站在桥上吹竹笛的盲人。他的笛子在天空中飘扬,震撼人心。仿佛人们都在弹奏《苏武牧羊人》那熟悉的曲调,忧郁而惆怅。在盲人的演奏中,那首曲子是对人的命运的总慨叹,诉说着人的生活的悲哀、痛苦、悲伤和怨恨,感叹着人的命运,关心着人的不可预知的未来!
这套插画的创作深度也可见一斑,它和文学原著一样,带着义愤和同情从不同角度塑造了不同人物的面孔,特别是创造性地刻画了人物的心理活动,正确解决了绘画形象和文学形象的关系。海老青、艾艾、徐秋斋、梁青、吴兰、薛梅这四幅画都有很深的探索。海老庆怀着沉痛的心情,爱抚着被国民党大巴搞得筋疲力尽的心爱的牛。他目光怒视,却没有低声揣摩,而是眼中闪现出对敌人焦虑的愤怒和愤慨,仿佛在对助手崔说:“在你看来,它是一种动物,你是一个人,但在我看来,它是一个人!”人要追求生活的美好,人要把希望寄托在幸福上。插画中也有一些令人欣慰的画面,如描绘爱情,吴兰和薛梅两幅画中呈现的朴实无华的笔墨,都充满了轻松、幸福和美好的理想。
1975年,河南驻马店发生洪水。作者走访了灾区,找到了一些文学原著的原型,增加了感触。他把自己对灾区人民的回忆、观察和同情全部倾注到插画创作中,作品摒弃了常规的版式,抓住了艺术真实质朴的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