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末农民起义,司马迁生平,史记知识呢?

秦末农民起义的原因及历史作用

这个话题的讨论不仅关系到对农民战争本身的评价,也关系到对秦汉社会性质的认识。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封建制度的内部矛盾和急政暴政,秦始皇完成了统一事业,同时也为推翻秦朝创造了条件”;其历史作用是“打击地主阶级,推翻日益残暴的秦统治集团,使社会经济发展成为可能。”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历史学家普遍持有相同或相似的观点。1978之后,有学者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赵锡元认为,秦末农民起义的性质是以农民为主体的人民反秦起义,阻挡了奴隶制的发展。随着胜利果实被地主阶级篡夺,新的封建制度在中国建立起来。高敏认为,由于秦朝社会奴隶制残余的严重存在,在秦末的农民起义中出现了众多的奴隶、罪犯等队伍,而这次大起义的主要作用就是扫除奴隶制和个人奴隶制的残余。

司马迁(约公元前145 ~约公元前89年)西汉历史学家、文学家、国家图书馆官。字长。左凤仪,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司马谈。10岁,能背古文,早年周游全国,考察风俗,采访古籍,收集传说。第一次看医生。元丰三年(108),继父出任太史令,掌管国家图书、典籍、天文历法、文献,对国家藏书有很好的看法,为研究历史提供了大量资料。后来因为李陵的辩护,被判入狱,受到贪污罪的处罚。出狱后,任中书写了一本书,取名为《太史公书》,后来叫做《史记》。作为中国最早的通史,它为后人研究从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多年的历史提供了系统完整的资料,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对后世的历史和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司马迁《史记》

《史记* * *载文130篇,52万字,包括“列传”、“世家”、“列传”、“书”、“表”五个部分。它从轩辕黄帝一直追溯到唐、禹、夏、商、周、秦到汉武帝初年。《史记》涉及面广,思想深刻。它不仅写了古代、近世,也写了现代、当代;不仅写了中原、中国,也写了边疆、外国;不仅是政治军事,还有经济文化;不仅仅是帝王将相,英雄豪杰,还有下层社会的各种人。这种包容古今各种知识,集各种文化于一炉的气魄,是前所未有的;司马迁告诉自己,写这本书的目的是“研究天人关系,汲取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种开放所有领域,站在自己的学术章程上,总结所有规律,为现实政治服务的宏大目标,是前所未有的。

《史记》中最激动人心的思想在今天主要有四点:一是它所表现出来的进步的民族观。司马迁吸收了战国以来中国与周边国家各民族发展来源的说法,把春秋、中原、荆楚、吴越、秦龙、两广、云贵、塞北、东北等地的国家和民族都视为史记中的炎黄子孙,对中国两千年来这个多民族友好大家庭的形成和稳定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而且司马迁写汉朝对周边国家和民族用兵的时候,一直是站在反对好战、反对扩张、反对掠夺的立场。他追求的是各民族平等、友好、和谐共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司马迁是当时汉族和周边少数民族被压迫人民的朋友。

二是其进步的经济思想。这包括强调发展经济,这被认为是国家的强大基础;反对“重本抑末”,主张“工”、“农”、“商”、“危”并重;反对对工商业者的政治歧视,但赞扬他们的技能和才能,并为他们奉献一座纪念碑等等。

三是其强烈的民主性和批判性。《史记》是先秦文化的缩影,司马迁是先秦文人优秀思想人格的继承者和发扬者。他之所以写《史记》,并不是单纯的为了记录历史痕迹,而是明确的为了“表个态”。所以《史记》突出了一种理想政治,理想社会的光芒,以及作者所追求的对现实政治和现实社会的各种批判。有些相当深刻准确,甚至有些两千年来常读常新。

四是贯彻书中英雄主义的人生观、生死观和价值观。《史记》中司马迁所歌颂的英雄,几乎都是勇于进取、建功立业的。他们有理想,有抱负,有追求;他们可以为了某些信仰和原则牺牲自己的生命;他们都有一种锲而不舍的精神,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司马迁曾在《报任安》一书中写道:“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处不同。”他遭受阉割,痛苦不堪。为了完成史记,他顽强地活了下来。他举的例子是“文王被捕,玩周易;钟繇写了《春秋》;屈原的流放是对《离骚》的赞颂;左丘是盲人,有“官话”;孙子兵法修订版之尺;不是蜀,世传《陆兰》;韩非囚禁秦,表示为难、孤独和愤怒;诗三百首,一般归于圣贤动怒之举。“这个人太沮丧了,无法理解他的方式,所以他讲述了过去,并思考了那些来的人。”司马迁的个人奋斗经历和《史记》中所歌颂的艰苦奋斗思想,是司马迁留给后人的一笔宝贵财富,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启迪着我们,在我们灰心丧气、濒临绝望的时候,给予我们无比的力量、信心和勇气。

《史记》是中国第一部以人民为中心的伟大历史著作,也是中国第一部以人民为中心的伟大文学作品。从历史的角度看,《史记》开创了中国古代两千多年纪传体朝代的“正史”。从文学的角度看,《史记》第一次用丰富多彩的艺术手法向人们展示了丰富多彩、个性鲜明的历史人物。有震惊古今的帝王,如秦始皇、项羽、刘邦、汉武帝。有众所周知的臣子如管仲、晏婴、萧何、张亮;有白起、韩信、卫青、霍去病等无敌明星;有吴起、商鞅、赵武灵王等改革家;其他节俭型的还有屈原和秦望;有张仪、苏秦和琪。侠义类型有卢忠廉、荆轲、贾珠、郭杰;搞笑的有春雨坤,有芳等等。它们五花八门,大约有一百种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史记》中的人物与先秦文学中的人物的显著区别在于他们具有鲜明的个性。由于作者十分注重揣摩每个情节和场景的具体情况,力求写实地表现每个人物的心理性格,所以《史记》的描写语言和他为作品中的人物设计的对话都极其精彩。我想只要仔细分析一下《廉颇蔺相如传》、《荆轲传》中对情节、场景的具体描写,比如“完满归赵”、“渑池会议”、“易水送别”、“秦婷突变”;通过分析《项羽本纪》和《高祖列传》中关于项羽、刘邦和张亮的对话,我们会被作者高超的智谋深深迷住。《汉高祖传》中刘邦和项羽在荥阳的时候,项羽的部下一箭射中了刘邦的胸口,刘邦居然说:‘我夹到脚趾头了!’”这是刘邦极其聪明、迅捷、自然的条件反射般的即兴发挥,同时又“坦荡”、辱骂、调侃的个性的生动写照!项羽被围,听说汉军夜间四面楚歌,他“慨叹,并为自己作诗:‘拔山之时,怒于天下,不利之时,不死。不死又能怎样,但是担心又能怎样?”清代周亮公说,“妾死儿女散,马逃,迷上小泽,何以有工夫写歌作诗!就算有作品,谁听到了,谁记住了我就叫这个号,不管有没有事,都应该是太史公的笔来弥补。“这种说法可以说揭示了《史记》文学性的一些重要诀窍。也正是从这几个方面,我说《史记》在塑造人物的方法上,似乎有了跨越式的成熟。

《史记》文学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抒情性。《史记》中有些作品篇幅很短,但整部作品就像一首诗,比如《伯夷传》、《屈原传》、《游侠传》。而《史记》大量篇章的抒情性在于对作品的叙述和论述,以及叙述和描写中强烈的爱恨情仇的感情。如《项羽本纪》、《魏公子传》、《李将军传》。整部《史记》是一首爱的颂歌,是一首恨的诅咒,是一首饱含作者血泪的悲歌。鲁迅曾说,司马迁“厌恶做弄臣,对自己的人生经历深感惭愧,把怪诞传给后代。虽背《春秋》之义,乃史家之杰作,《离骚》为空白诗。”(《中国文学史大纲》)史记的主观色彩和抒情性在历代“正史”中是最强烈、最突出的。

《史记》的出现,决定了中国古代传记的基本格局,如思想上以史为鉴,具有启发性;形式简短,强调人物的表现,而不是材料的丰富完整,语言的精妙,抒情性等等。《史记》写人物、写故事的方法,对我国后来的小说、戏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史记》中众多的主题、众多的人物范式、众多的情节和场景,为后来的小说和戏剧开辟了无数的方法。

《史记》作为第一部传记文学的建立具有世界意义。过去欧洲人以欧洲为中心,他们把古希腊的普鲁塔克称为“穹高列传”。普鲁塔克生于公元46年左右,卒于公元120年。他写了50部传记(翻译成希腊罗马传记),这是欧洲传记文学的开端。如果对比中国古代史中的普鲁塔克,可以发现普鲁塔克比班固(32-92)晚出生14年,比司马迁晚出生191年。司马迁的《史记》比普鲁塔克的传记早了差不多两个世纪。

西汉司马迁的《史记》在中国散文发展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它不仅开创了中国的传记史,也开创了中国的传记文学。描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初年三千多年的历史,全书103篇,50多万字。

司马迁具有进步的历史观和对社会现实与正义的批判精神。他的进步思想在《史记》中体现为四个方面:揭露和讽刺封建统治阶级,特别是汉代最高统治集团;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对封建暴政的反抗;热情地赞扬和肯定了一系列下层人物;描述了一系列爱国英雄。

《史记》不仅是历史记录,而且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其艺术性首先表现在利用真实史料成功塑造了许多鲜明的人物形象。在人物塑造上,司马迁尽量做到历史、人物、主题的统一,既让历史活起来,也让人物活起来。他也非常善于将人物置于尖锐的矛盾和冲突中,通过人物的言行来完成对人物的刻画。

《史记》的叙事简洁生动,尤其是对戏剧场景的描写,增加了作品的感染力。

司马迁很少使用骈文,形成了自己简单、凝练、通俗、通顺的语言风格,既轻松又从容,和谐又多变。《史记》的语言一直被认为是“古文”的最高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