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达夫的主要贡献
郁达夫(1896 ~ 1945)是现代小说家和散文家。原名虞雯,浙江富阳人。1896 65438+2月7日出生。父亲余世贤曾经是老师,也是中医,后来在富阳县做文员。郁达夫3岁丧父,家境贫寒。7岁开始在家乡接受启蒙教育,后赴嘉兴、杭州求学。1913随大哥余华赴日留学,1922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经济系。郁达夫从少年时代就爱读小说和戏曲,对中国古典诗词和小说戏曲有着浓厚的兴趣。在日本留学期间,他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和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学作品的影响,促使他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1921年与郭沫若、程等人发起成立创造社,同时创作了新文学最早的白话短篇小说集《沉沦》,1923年完成第二本小说集《莳萝集》。这两部小说的出版震惊了国内文坛。期间参与《创作季刊》、《创作周刊》、《创作日》的编辑工作,先后在安庆政法学院、北京大学任教。1925,去武昌师范学院教文科。1926年3月,郭沫若赴广州中山大学任教。65438+同年2月,回上海编辑半月刊《洪水》和《创造月刊》,主持创造社出版部事务。这个时候郁达夫的思想比较激进。1927至65438+10月,在半月刊《洪水》上发表《广州事务》一文,揭露广州政府的败局。3月,他发表《在改变方向的途中》一文,认为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是“中国全体人民要求的解放运动”,“马克思阶级斗争学说的实现”,敏锐地感觉到隐藏在革命阵营中的背叛革命的危机,指出“它是毁灭我们革命运动的最大危险”,是“封建时代遗留下来的英雄主义”。因《广州的事》一文的发表,引起创造社内部的不同意见,又因创造社出版部整改产生纠纷,郁达夫于1927年8月离开创造社。同年秋,参加革命政治刊物《人民》的编辑工作。1928年6月,郁达夫、鲁迅合编《跑步月刊》,主编《大众文艺》,与钱兴□共同主编《百花》,为中国革命救济会出版文学双月刊。1930年2月,中国自由运动联盟成立,郁达夫是创始人之一。3月,他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3年初,加入宋庆龄、蔡元培主持的民权保障同盟。在蒋介石政府的白色恐怖下,同年4月举家从上海迁至杭州,过着游山玩水的隐居生活,政治上一度消沉。1936年2月,任福建省参议与公报办公室主任。随着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郁达夫重新振作起来,重新加入了时代的大潮。1936年冬,应日本各学会、学校之邀,赴东京讲学,试图说服日本朝野人士其侵华计划。并专程拜访了逃亡日本近10年的郭沫若。1937抗日战争爆发后,郁达夫赴武汉,在国民政府军委政治部三馆参加抗日宣传工作。1938年底,由于国内政治氛围和家庭变故的逐渐逆转,他旅居南洋,先后担任新加坡《星洲日报》副刊编辑和《华侨周刊》编辑,在海外坚持抗战宣传工作。1941二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参加海外华人文化界的抗日工作。日军逼近新加坡后,退守荷属夏尔班让岛,后又转战苏门答腊岛巴耶,打着办酒厂的幌子隐居。不久后,他被占领印尼的日军恐吓,在武吉丁一的日本宪兵队做了大约7、8个月的翻译。在此期间,他秘密帮助和营救了许多印尼民众和华侨,并了解到日本宪兵队犯下的许多秘密罪行。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后,于17年9月被日本宪兵部秘密杀害于武吉丁一郊区的荒野中。郁达夫一生为新文学的发展和民族解放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早期作品反映了在中国留学的日本留学生在异乡的屈辱生活,以及回国后受到社会歧视,为自己的生计而流离失所的境遇,深刻描写了当时受军阀统治的年轻人在黑暗的现实中找不到出路的苦闷心理。《沉沦》、《漫漫长夜》、《莳萝之旅》、《捡石头》等小说出版后,在年轻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这些作品虽然充满了感伤情调和变态心理的描写,在当时被认为有“颓废派”的倾向,但总的来说具有反帝反封建的时代色彩,反映了一定的历史真相。他受卢梭、赫尔岑、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和日本作家葛西善藏、谷崎润一郎、佐藤春子的影响,主张“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传”,注重从主观内心世界表达自己真挚的感情。他在倾吐对旧社会的反叛和反映青春期的苦闷心理方面,充满了大胆的自我暴露手法和强烈的抒情色彩,这使他成为早期创造社浪漫主义倾向的杰出代表,为后来的一些作家所效仿。正是由于他的影响,在20世纪20年代新文学的发展中形成了一个以抒情风格创作小说的艺术流派。在1923到1927期间,他还写了一些他认为“有些社会主义色彩”的小说,如《春风沉醉的夜晚》、《薄饮》、《小雪的早晨》。但在参与进步文学活动最活跃的时期,他仍在1927中写出了《往事》、《迷羊》等描写病态心理的中短篇小说。1932《她是个弱女子》(后改名为《饶了她》)出版。小说反映了从五四运动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再到日本人在上海发动两次战争,控诉日本侵华的1931时期,三位女性知识分子在社会大变革中的分裂与经历。同年年底,最具其后期创作艺术特色的小说《迟桂花》出版。之后除了最后一部以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为背景的现实主义小说《跑出去了》出版于1935外,主要写游记、随笔等杂文,如《渔台春日》、《搬家》、《寂寞春潮》等,以闲适的笔调寄托忧国情怀。他的散文和小说一样,表现出率真,跌宕起伏,宛如行云流水,极具艺术魅力。晚年主要写旧体诗,抒发爱国情怀,其中《毁家诗》、《乱起杂诗》已为国内外文坛所传诵。在新文学作家中,他以擅长写旧体诗而闻名。郁达夫的文笔像一个人。他充满浪漫感伤色彩的小说、散文、诗歌,既反映了他坎坷的人生道路和曲折的创作历程,也展现了一个复杂而不寻常的现代作家自五四以来鲜明的创作个性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他在作品中以朴素的抒情方式解剖自己、剖析自己、鞭挞自己,使这些作品对读者充满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郭沫若曾指出:“他的大胆自曝,是对藏在几百万年盔甲里的士大夫虚伪的暴风骤雨般的雷击,把一些伪君子和假人才震得怒不可遏。为什么?正是因为这种显性的真实,他们才感觉到造假的难度。”我也赞同-李的“杜甫是墨家的颓废派,是本质的清教派”,把郁达夫的人格特征和思想品质概括为“谦自牧”(论郁达夫,又谈郁达夫)。郁达夫才华横溢,有很强的诗人气质。虽然他是五四新文学的集大成者,思想上属于激进民主主义,但在文学创作上却受到了19末欧洲文学的影响。我一直没有完全摆脱中国守旧的传统文人,也深受阮籍、刘玲等中国古代文人“浪迹天涯”的态度所沾染。因此,他的生活和创作包含着深刻的矛盾。他的所有作品都反映了一个有才华的进步知识分子在中国革命的长期性和复杂性以及步履蹒跚的特定历史条件下的艰辛思想历程,以及一代知识分子普遍的压抑心理和对人性解放的强烈呼声。胡愈之曾这样评价他:“他的伟大是因为他是一位天才诗人、人文主义者和真正的爱国者。”(郁达夫的放逐与失踪)从1928开始,郁达夫编辑出版了《大赋全集》。全集包括冷灰集、鸡肋集、往事集、怪零集、扫帚集、威蕨集、折线集,外加8卷自白集。另外还有九本日记,《迷羊,她是个弱女子》,《达夫作品选》,《达夫翻译的短篇小说集》,《白白的草》(一个日本好法师翻译的散文片段),《到处》,《达夫日记》,《达夫游记》和《随想录》等。建国后,他和大哥余华(日军占领上海期间被日伪杀害)都被人民政府认定为“为民族解放事业牺牲的烈士”,并在家乡建亭纪念。自1981起,广州花城出版社与生活·读书·知识三联书店香港分社联合编辑出版郁达夫文集,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他在国内外未发表的大部分诗作。1982年,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两卷本郁达夫研究资料。在日本,出版了郁达夫的信息专著《郁达夫集》(上册、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