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训初的研究成就
[2]《韩非子诸事笔记》,江苏人民出版社,198011月,273000字。
[3]《中国文学批评简史》,长江文艺出版社,1981年1月,205000字;(台湾省)李文文化公司,6月65438+7月0994;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9月,189000字;辽宁古籍出版社,1995年6月,20万字;(韩国)理论与实践出版社(全宏哲等译),1993年8月;(日)棉城出版社,译,2007年7月。
[4]韩非,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 10月,44000字。
[5]《九歌新考》,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8月,115000字。
[6]唐玉麟校对证,中华书局,1987年7月,536000字。
[7]《文史探略》,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65438+2月,213000字。
[8]《唐诗大辞典》(编者),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 11月,1490000字。
[9]《当代学术研究思辨》,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5月,293000字。
[10]唐人轶事集(编者),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1736000字。
【11】唐代笔记小说考证,江苏古籍出版社,1996年6月,230000字。
[12]诗人李白之谜,台湾省商务印书馆,1996 11月,14000字。
【13】魏晋南北朝文学随笔,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 11月,246000字。
[14]《汤潮文选札记》(已整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7月。
[15]周训初文集,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9月,2600000字。
[16]罗根泽说哲学家(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2月,274000字。
李白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8月,40.6万字。
[18]师法实录(余),凤凰出版社,2004年,65438+2月,23万字。
[19]李白传记,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4月,35万字;2006年7月第二次印刷
[20]袁贵(主编)修订版,凤凰出版社,2006年,65438+2月,1577000字。
[21]后浪集,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4月,365000字。
[22]胡小石文史丛书(编。),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4月,27.8万字[1]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9月1979,列为“参与本书编纂的主要作家”。
[2]《马克思恩格斯文学作品选读》,江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6月,附言为“我参加了一段时间的写作”。
[3]韩非子校对,江苏人民出版社1982 11月,在后记中说“全书文字统一校勘由周训初同志负责”。
[4]辞海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65438+2月,收录于主要编纂者和修订者,新版和新版均参与编纂[1]谈谈汉字简化的历史(中国青年报,1956,3月24日)。
[2]评论汉字按笔画顺序排列的方法(中国语文,1957,1)。
[3]齐头并进(小说),(雨花,第65438期+0958年5月)
[4]评罗根泽先生《中国文学批评史》中的“根本观念”(火箭,1959,1)。
[5]丁羽考证(与谭友学合编),(南京大学学报,第2期,1959)
[6]《论梁代的三大文学流派》(中国文史丛刊第5辑,1964年6月)
[7]《宫体诗若干问题》(新建设,1965,第3期)
[8]韩非与春秋百国(南京大学学报,第3期,1978)
[9]《战国政策与韩非子》(南京大学学报,第2期,1979)
[10]高适生平若干问题的探讨(文献综述,第2期,1979)
[11]陈启佑《韩非子刻本源流考》(群众丛书,1980,第1号)
【12】韩非子《十传》非汉(活页文史丛书,第1辑,第1980辑)。
[13]叙述《全唐诗》的写作过程(文史丛刊第8号,1980年3月)
[14]王充与汉代文风(《古代文论研究》第二辑,1980年7月)
[15]关于《唐诗十二首》(林雪漫路2集,1981三月)
[16]魏晋南北朝人对文学形象特征的探索(《文学理论研究》,1981,4期)
[17]刘勰的两个梦(南京大学学报,1982,1)
[18]文赋写作年代新探(《文学遗产增刊》第14期,1982年2月)
[19]阮籍《咏怀》(第二十部)新解(文史知识1983 1;中华书局古典名诗鉴赏集1984)
[20]关于学习古代文论的思考(光明日报,1984,1.24;《文学遗产》622)
[21]黄富然诗《一个和尚怀了一个秋夜,三十五岁空》(全国唐诗研讨会论文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4月)
[22]《胡小石教师的教学艺术》(9集《林雪漫录》,1984,65438+2月)。
[23]魏对“三代同堂”的分析(《南京大学学报》,1985,1;《建安文学研究文集》,黄山书店1984 11)
[24]刘曲著《刘友秋传》被钩住(中国文史丛书,1985,1)
[25]开拓学者罗根泽(光明日报,6月1985,6月18;文学遗产,第683期)
[26]程教授《学诗历程》(唐代文学研究年鉴1984,1985)。
[27]从唐代七律之争看文学观念的演变(《文学评论》第5期,1985)。
[28]杜甫身后的完美和安全的名声(草堂,1985 2)
[29]评刘勰的主要研究方法──折衷主义(丛书号11,1985)。
[30]罗根泽先生传(《中国当代社会科学家》系列8,书目文献出版社1986)
[31]《唐玉麟原序》考证(唐文学散文集8本,1986 65438+二月)
[32]论黄侃《文心雕龙注》的学术渊源(文学遗产,1987,1)。
[33]卢彦考(《学术月刊》第4期,1987)
[34]罗根泽传(《中国近代社会科学家传》系列9,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7月)。
[35]韩愈《永贞行及其与刘禹锡的交谊》(中国文史丛刊,1987,第2、3期)。
[36]《王堂闲话》(西北师范学院学报,1988,第3期)
[37]徐攀的《九锡》和刘勰的《儒学》(社会科学战线,1989,1)。
[38]周训初同志在委员会第二届第二次会议上的讲话(《高等学校古籍整理工作通报》,20期,1989)
[39]南京大学古典文学研究所的特色与人才培养(《古籍整理与出版通报》第209期,1989)
[40]关于《唐玉麟校勘证》的答疑(本书第2期,1989)
[41]明帝十七事考证(古籍整理与研究4期,1989)
[42]《赵霖考》(古代文献研究文集林第1、1989号)
[43]陈寅恪先生的《中国文化本位论》(南京大学学报,第5期,1989;纪念陈寅恪先生百年诞辰学术论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65438+2月)。
[44]论谢灵运的山水文学创作经验(《文学遗产》,1989,第5期)
[45]开阔视野,从实际出发创新(《南京大学学报》,第2期,1990)
[46]身在庐山之外的人,很容易看到庐山的真面目(《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版,第2期,1990)
[47]《傅释》(古典文学知识,1990 4(总31 >)
[48]《司马相如赋论质疑》(文史哲,1990第5期)
[49]李白及其家人姓名寓意的推断(中国李白研究1990集,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年9月;(香港>中国研究2,1990五月)
[50]《方林十哲考》(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唐代文学研究1990 10)
【51】顺理成章(文史知识,1991,4期)
[52]写《高适年谱》的契机与辛酸(《古典文学知识》,1991年2期(总第35期)。
[53]《隋唐嘉华》《史部》上册(本,1991年2期)
[54]中国大陆古籍(南京大学古典文学研究所)([台湾省]中文世界,第7卷,第3期,1991八月)
[55]元和文坛的新风貌(中国文史系列47卷,1991五月)
[56]王灿的《麻风病论》(满鲁13集,中华书局19915月)。
[57]宋人发扬上一代文化的成果(宋文化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四川大学出版社,1991年,10月)
[58]编目员对文学批评的理解和描述(文学研究丛书1,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5月)
[59]《三教论衡》与文士心态(《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与21世纪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 1)。
[60]二易对刘勰《文心雕龙》的不同影响(《文心雕龙研究集》,上海书店1992 May)
[61]张芝《儒林外史》(编辑版)(古典文学研究1989 ─1990,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5月)
[62]《魏宣考》(古籍研究杂志,1992,第6期)
【63】奉献小言(南大书友总第3期,65438+4月初0993)
[64]李白在王侯分镇问题上的失败(《文学研究》第五辑,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4月)
[65]论李白对唐朝与边疆民族战争的态度(《文学遗产》,1993,第3期)
[66]李白剔骨葬友的文化背景考察(《中国文化》第8辑,1993年6月)
[67]彼得《宋代笔记》序言(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8月)。
[68]《隋唐嘉华考》(中国经典文化理论丛书第1号,1993年9月)
[69]《燕杰欧阳修年谱》序言(南京出版社,199311月)
[70]郭璞诗歌“中兴第一”论析(《江海学刊》第6期,1993;《魏晋南北朝文学集》,台湾省文史哲出版社1994)。
[71]唐玉麟校勘证书的惨淡经营(古典文献知识,1994第2期(共53张))
[72]《傅文体论》(南京大学学报,第2期,1994)
[73]唐代笔记小说的校对问题(古典文学研究1991──1992,1994年6月)
[74]李白的家庭悲剧(文学遗产,1994,第6期)是他的两次婚姻铸就的。
[75]周明《中国古代散文艺术》序言(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 12月)。
[76]《酉阳杂语》一书考证(《宣时轮元》,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65438+2月)
[77]中日友好的常青树(橘颂(日本奈良女子大学文学部),1995)
[78]唐代笔记小说的内涵与特征(《中国古典文化随笔丛书》第2辑,1995年2月)。
[79]关于访问日本书籍的说明(古籍研究杂志1995 1,2,1995年4月)
[80]《唐代康熙御诗的印记与局限》(中央研究院中国雪莉研究所,中国雪莉研究通讯,1995年6月)。
[81]《中国文学批评简史》写作的一些体会(《古典文学知识》第5期,1995(共62期)。
[82]科技发展对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影响(古典文学研究1993-1994,1995 10月;《魏晋南北朝文学集》,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9月)
[83]李白思想中的异端因素(中国经典与文化随笔系列第3期,1995 65438+2月;唐代文学研究,1996年9月)
[84]《文选》所载《打子弹与刘正》一文的注释分析(《文学遗产》第2期,1996;《文选新论》,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 10)
[85]文化同源(《中国经典与文化》第4期,1996)。
[86]“登高能赋”说的演变与刘勰创作理论的形成(《文心雕龙研究》第二辑,1996年9月)
[87]《阅读中国文学批评史》(复旦大学学报,第6期,1996)
[88]怀念老校长匡亚明同志(古籍整理出版简报,第一期1997(总314);《匡亚明纪念文集》,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 10)
[89]读手稿令人担忧(《文学遗产》,第2期,1997)
[90]朱东润的学术特色(复旦大学学报,第2期,1997)
[91]荀初自白(《当代百家争鸣读本》,广东教育出版社,辽宁人民出版社1997年6月)
[92]周老在南京大学工作时的刚正不阿(《高等学校古籍工作通报》第54期)
[93]陈寅恪研究方法之我见(《中国古典文学学术史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 11)。
[94]纪《唐诗的编纂与传播》(林学术文集11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7 11月)
[95]丁羽全唐诗的疏漏与全唐五代诗歌的编纂(文献综述系列1卷1、1997 65438+2月)
[96]《丁羽全唐诗疏漏与全唐五代诗歌编纂》(海峡两岸古籍整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2月)
[97]《社会科学战线》创刊周年的感想(社会科学战线,第3期,1998)
[98]王庆《汉代本土宗教与神话》序(台湾省鸿业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8月)。
[99]文字学与综合研究(文学遗产纪念文集,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年8月)
[100]郑·《战国政策新论》序言(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10)
[101]古籍整理中的一个重要项目(中国经典与文化,第2期,1999)
[102]关于中国文学研究现代化进程的思考(《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报》,65438+64学术之家0999年6月2日)
[103]我所认识的胡小石先生(《胡小石研究》,东南文化副刊1999)。
[104]我与传统文史研究(《林雪春秋》第二册,朝华出版社1999 65438+2月)
[105]左思论三都赋的成功经验(《辞赋文献集》,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65438+2月)
【106】太湖准备(新华日报,2000年,65438+10月,15),开此先河。
[107]论刘勰文学观的双重标准(论刘勰及其《文心雕龙》,镇江《文心雕龙》国际研讨会,文远出版社,2000年2月)
[108]李白屡遭挫折与高赞的两面观(中国经典与文化随笔丛书第五辑,中华书局,2000年2月)
[109]文学“一代胜”论的重要历史意义(文学遗产,1,2000)
传统文化就在我们身边(中国经典与文化,1,2000)
[111]胡小石先生与中国文学史研究(《学林》第一卷,朝华出版社,2000年3月)
[112]罗根泽先生在学术领域的种种探索(《学林往事》,朝华出版社,2000年3月)
[113]胡传志《金代文学研究序》(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年5月)
[114]《汤潮文选注释》前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7月)
[115]纪念程先生(江苏文史研究2000年第3期)
[116]谈李白笔下的爱情(中国李白研究1999集《李白与天目国际会议画册》,安徽文艺出版社,2000年,10)
[117]纪念洪澄先生(《文教资料》2000年第6期)
[118]郝润华《〈朱倩杜诗〉序》与诗史互证方法》(黄山书店,2000年,65438+2月)
[119]楚辞研究的传承与发展(楚辞研究的成功之路——中外楚辞专家自述,重庆出版社,2000年,65438+2月)
[120]《文选》印章考辨(《昭明与中国传统文化文选——第四届文选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吉林文史出版社,2001年6月)。
[121]关于《文选》珍贵文献的挖掘与利用(中国经典与文化,2001,第4期)
[122]梦碎黄金台(文史知识,2001,10)
[123]许《中世纪感伤主义文学原论》序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65438+2月)
[124]先进文化与古典文学研究(《先进文化与江苏文化大省建设——第一期(CPPCC论坛论文集)》,2002年3月
【125】本人与《唐宋史料笔记》写作有关(书,2002年第2期;《我和中华书局》,中华书局,2002年5月)
[126]李白世系之争的背景(《古典文学研究》第五辑,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4月)
[127]《张芝华南宋诗选研究》序言(北师大出版社,2002年6月)
[128]魏晋南北朝文坛的模仿之风(《魏晋南北朝文学与文化论文集》,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8月)
[129]姚曼波《春秋考证》序(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65438+2月)
[130]罗根泽《中国文学批评史序》(中国书店出版社,2003年1月;古典文学研究,2003年6月5438+10月)
[131]孙望先生的人格魅力(《在诗的海洋中航行——文学史家孙望》,南京大学出版社,1,2003年)
[132]吴秀成《旧唐书辩证法》序(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5月)
[133]李白奇特的文化背景(《李振华纪念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0,2003年)。
[134]我与李振华教授的四次会面(《李振华纪念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0,2003年)。
[135]吴正兰《六朝江东绅士家风》序(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11)
[136]陈寅恪研究方法与清代朴学的关系(《古典文学研究丛书》第7号,凤凰出版社,2004年7月;《古典文学研究》第8期,2006年6月5438+10月)
[137]论笔记在唐代文史研究中的重要性(《六朝隋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湾省文史哲出版社,2004年7月)。
[138]异曲同工——评《六朝江东世家大族学风研究》两部著作(书籍,2004年5辑,2004年11月)
[139]《唐诗之路》序(《江苏文史研究》2004年第4期)
[140]《崔致远研究序》,《江苏文史研究》2004年第4期
[141]探索与困惑——关于六朝宗教与文学研究的几点思考(《汉魏六朝文学与宗教》,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9月)
[142]《永不倒下》(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文集)序言(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
[143]《激情在莫寒》(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文集)序言(自印)
【144】李白《文选三稿》论析(《郑州大学学报》2006年第一期;大海寻珠——张文勋教授80寿辰学术纪念文集,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7月)
[145]西学东渐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困境(《社会科学论坛》,2006/2[前半月];文献综述系列第9卷,第65438期+0)
[146]匡亚明主席对人才问题的重大贡献(2006年3月28日《南大报》匡亚明百年诞辰特刊)
[147]重视中国古典文学的特点研究(《文学遗产》2006年第2期)
[148]从《九歌》新考想起的事(中国书评2006年第3期[总第181号])
[149]李白与羌族文化(《论中国文史》2006年第1期[总第81期])
[150]赵翼《〈南仙道教与六朝文学〉序》(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4月)
[151]三教平衡的历史发展(经典文献研究第9辑,1,2006)
[152]文化建设的系统工程(光明日报学术增刊12版,2006年8月28日)
[153]李白诗歌原貌考证(文学遗产,1,2007)
[154]《百年汉学序》(江苏文史研究,1,2007;台湾省学生书店,2007年2月)
[155]《唐代音乐家考证序》(江苏文史研究,2007年1,东方出版社,2006年11)
【156】我与傅玄言先生的文字婚姻(《宁波晚报》2007年8月12;《傅玄聪学术评论》,宁波出版社2007年7月版
[157]凤凰出版集团的卓越成就(凤凰之恋,江苏文艺出版社,2007年9月)
[158]古籍整理:《以考文爱故国》(光明日报2007年65438+10月25日《国学增刊》第32期[总第56期])
[159]关于《文心雕龙》的书名(《江苏文史研究》2007年第4期;文学遗产,1,2008)
[160]李白的晋代情结(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学报,2007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65438+2月)
[161]古代对“兴、关、群、怨”的阐释(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2008)
[162]论《文选注》第九十八卷的流传(《古典文学研究》第十一辑,2008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