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教授“出轨”。大学教育怎么了?
婚后的无聊,他不可避免的出轨了。或许,这也是他对现实的抗争。
不要死,沈从文
新中国即将成立的时候,沈从文自杀了。
他把手伸进电线插头,发现自己快要触电了。他的儿子沈龙珠大叫一声,情急之下拔掉电源,一脚将沈从文踢开,救了父亲一命。
沈从文的眼睛凝视着儿子,仿佛在说:
你为什么拦住我?
第二次,他把自己关在房间里,用刀片割了手腕动脉和脖子上动脉,之前喝了点煤油。望着汩汩的鲜血,沈从文似乎想到了什么:
让我们这次终于死了,看看谁能阻止我。
就在这时,有人破窗而入,跳进房间,用布包住他的手和脖子,止住了流血,他被强行从鬼门关拉了回来。
死了两次的沈从文被送进了精神病院。闻名天下的沈从文,为什么要如此苦恼?
很多人说这和郭沫若有关。
30年代沈从文批评郭沫若,说他写小说白写,不如写诗。
1948年,郭沫若发表《否定反动文艺》,批评沈从文是一个写与革命无关的文字的“粉红学者”,是“有毒的”、“阴险的”。
知道了郭沫若在政治上的地位,沈从文从心里害怕。他说:
“我全错了。所有的工作信心都崩溃了。”
而且一群没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大学生在大学里贴大字报,还挂了“打倒沈从文”这样的大标语,给沈从文带来了雪崩式的精神压力。
他说:
“我应该休息,神经已经发展到我能适应的最高点了。不毁掉我会疯掉的。”
从目前来看,沈从文应该是得了焦虑症,所以两次自杀。
后来,林的密友了解了他的情况。虽然不知道怎么办,但还是把他接到清华的家里,好好照顾他。
沈从文终于康复了,再也不找近视了。
有人说,自杀的人是脆弱的。我能做些什么来过我的生活?自杀为什么这么蠢?
鲁迅先生说:做梦的人是幸福的,人生最痛苦的事是醒来后无路可走。
写了无数小说,对世界漠不关心的沈从文,应该是从梦中醒来的那个人。然而,在现实中挣扎之后,他发现自己已经无路可走了。
走投无路之后有两种选择:要么不去,自杀;或者开创世界,为自己杀出一条血路。
两次自杀的沈从文选择了第一种方式。他很懦弱。幸好第一条路走不通。于是他毅然选择走第二条路。
敢走第二条路的,才是真正的勇士。沈从文的一生,是懦弱与坚强交替的一生。他不是神,也不是巨人。他战斗生活的生活经历,对现代人有很多参考价值。
去玩吧,沈从文
沈从文小时候其实死过一次。
当时他和弟弟同时出了皮疹。大热天,兄弟俩又发高烧了,不能躺下睡觉,因为一躺下就会咳嗽。我不想被拥抱,因为那样又会全身痛。
湘西凤凰,名字好听,其实只是一潭死水,小孩子出疹子,被认为是不成功便成仁。大人们没有希望了,于是他们只好用竹竿把两兄弟卷起来,站在房子的阴凉处,听天由命。
玄关下,还有两个小棺材。
令人惊讶的是,两兄弟的高烧逐渐消退。后来哥哥长得又高又壮,而哥哥沈从文一生病就变成了“猴精”。
小小年纪就已闯过鬼门关,似乎预示着沈从文一生多灾多难;
俗话说“活下来就有幸福的未来”,这似乎预示着沈从文即使被命运打了,也依然能活下来。
沈从文出生在湘西,面对不毛之地,非常野性,什么都不怕。
在私塾读书,枯燥无味的传统文化教育,他一点也不感兴趣,偷偷溜出去玩。
第二天,老公问他:“你昨天怎么没来上课?”
他说:“昨天在家是一种享受。”
轻易就糊弄过去了。当你骗不过去的时候,你就打不过老师。老师玩不够,回家还得给他爸打电话。
有一次,他父亲气得大叫着要砍掉他的手指。他立刻泪流满面,最后还是没有剪掉。原来再大的事,哭就好了。
后来有传记作者写道:沈从文晚年爱哭。他的儿子立即纠正道:
为什么晚年会哭?我父亲一生爱哭。
孩子们最粗俗的好奇心之一就是看死尸。
有时候沈从文会偷偷溜出去,去西城外监狱旁边的屠宰场,那里躺着一群尸体。作为一个孩子,他不会害怕这些躺着的尸体,更不会想到它们背后的悲剧。
他用石头砸了一具尸体的头;有时候用木棍戳,看他还会不会动。
野狗聚集在尸体周围,咧着嘴笑。他远远地站着,背着书包扔着事先准备好的石头,看着野狗在恐惧中跑来跑去,是他的一大乐事。
虽然经常逃课,但沈从文真的很聪明:
老师画背书的时候,可以临时抱佛脚,读十遍八遍,甚至逐字逐句背下来。
所以他一直觉得:
读书太容易了。你为什么花这么多时间读书?还不如好好过!
(青年时期的沈从文)
战斗吧,沈从文
沈从文一心要玩,小学没读完就参军了。
军人其实就是土匪。
当时天下大乱,朝不保夕。有了军队里的武器,我也许还能保住性命。身体虚弱的沈从文只能在部队做文书工作。
后来,他遇到了对他一生影响最大的湘西王陈渠珍。
虽然陈渠珍是一名军人,但他也是一个有气质的人。他收藏了大量书籍,向沈从文敞开了书房。这里有许多从全国各地发现的稀有古籍和珍贵文物,引起了沈从文的强烈好奇。
看着这本书,沈从文渐渐变了:
原来他以为自然界已经够大了,没想到书里的世界更大。
后来他不仅看古籍,还看五四以来的各种新书杂志——《新潮》、《革新》。沈从文挣扎了四天四夜,终于鼓起勇气告诉陈渠珍:
“我想在北京上学。我得去一个学校,学一些不懂的问题,看一些耳目一新的世界,听一些耳目一新的世界。”
我没想到陈渠珍会答应:
“你去那里看看。这是给你的钱。如果你想回来,这里还有你吃饭的地方。”
可以说,陈渠珍这个好老板给了沈从文尝试的勇气。
沈从文连小学都没毕业,就敢当“北漂”,就是为了开开眼。这种勇气和洞察力是他成功的根源。
其实正是因为我们什么都不懂,什么都没有,所以才敢打破现状。打出去,生活打开了另一个世界;拿不出来,反正也没丢什么东西。
(沈从文1922.2在湖南保靖军中)
读一本书,沈从文
到北京后,沈从文直接去了姐姐家。
姐夫看见这个热情的愣头青,想起了以前的自己,漫不经心地说道:
“你在北京干什么?”
沈从文瞪大眼睛,目光闪亮,满怀希望地说:
“我是来找理想的,看了一些书。”
姐夫苦笑着跳了出来,说道:
“你是来学习的?读书有什么用?我在这里读了十年,从一流的中学到一流的大学,现在毕业了,还不知道去哪里找小工作。”
冷静下来后,姐夫又一副怜悯的样子劝说道:
“现在北京有一万大学生,毕业了也没什么事做。就算我让你当大学教授,我又能怎么样?工资同样低。在乡下还不如你有前途呢!”
沈从文一听,山野的热血瞬间被沸腾了,慷慨激昂地说:
“我留在乡下?那不是看着他们今天杀人明天被杀。有什么意义?什么都学不到!我只是跑了出去,因为我不能再呆了!
我要读书,勤工俭学,读好书救国。这样下去这个国家肯定不行了!"
聊了半天,姐夫也没说服他回去,但还是很佩服他的勇气。
最后,他送给沈从文一句话:
“你们俩都是为信仰而来,不要失去信仰。因为你除了它什么都没有!”
攻击,沈从文。
初到北京的沈从文,连当时新的标点符号都不会用。他在北京参加了一轮大学入学考试,都失败了。
看到他狼狈的样子,北大的招生老师好心地把注册的2元钱还给他。但是在他身上,永远只剩下七块六毛。
握着手里的那几块钱,沈从文欲哭无泪。他下定决心:
自学,一定要自学!写,一定要写!
他很执着地写新文章,给报社投稿,命运却很执着地一次次拒绝他:除了偶尔的小豆腐块,他的文章大多石沉大海。
不久之后,沈从文听说了当时的一位编辑:
在一次编辑会议上,主编摊开一大叠沈从文未用过的手稿说:“这是大作家沈某某的作品。”之后,他把手稿揉成一团,扔进了废纸篓。
不断的挫败感并不是他没有考虑过转行。
幸运的是,沈从文终于想起了他姐夫给过他的东西:
既然你为你的信仰而来,就不要失去它。
愁是愁,泪是泪。当眼泪流干的时候,你应该继续写。
除了不断投稿,沈从文还写信给当时的文学巨匠,希望得到赏识。
其中一封信是寄给郁达夫的。
郁达夫正处于人生的低潮。他觉得自己已经够惨了。没想到北京还有比这更惨的人。他决定去看看那个年轻人。
一推开沈从文发霉的小破房子的门,郁达夫惊呆了:
天寒地冻,家里没有炉子取暖;一个脸色苍白的年轻人蜷缩在一个角落里,只穿了两件衣服,流着两行鼻涕,用一条破旧的被子裹着腿,一边趴在桌子上摇一边写。
沈从文看到差点破门而入的郁达夫,就像溺水的人终于抓住了救命稻草。
他很快告诉郁达夫他的志向和他在北京的悲惨处境...好像他想一次说够他在北京的四五年里没有机会说的话。
郁达夫中午请他吃饭。晚饭后,郁达夫把剩下的零钱都给了沈从文。末了还说了一句:
“我读过你的文章。你要好好写。”
回到破房子,沈从文哇的一声扑倒在桌子上,哭了:
“不要死,沈从文,我相信中国的文坛将来一定会有你的名字!”
(沈从文1948北大宿舍的夏天)
后来郁达夫真的把沈从文介绍给了徐志摩。
徐志摩刚从国外回来,接手了一个文学杂志,需要大量的稿件。但他不喜欢普通人写的东西,只能自己努力写。
幸好天意让他发现了沈从文。
沈从文没有留学经历,见识也少,这是他的弱点,但也恰好是他的强项。
他的文字,没有翻译,就像湘西的山水人情。它自然简单,即使只是素描,也有着惊人的野趣。
沈从文在早期的创作生涯中,积累了大量的素材,凭借天生的想象力,很快就创造出了自己的风格,创造出了自己的世界。
现在看来,沈从文进入北京,不仅仅是因为他的勇气,更是因为他对自己的准确判断:
他能写出和别人不一样的文字,带给读者新鲜的享受。这就注定了他会在民国留下璀璨星光的印记。
爱,沈从文。
当沈从文的名气越来越大的时候,不拘一格的胡适邀请他到中国书院讲学。
第一节课那天,他准备得很充分。结果他一进教室,腿就发软。
黑暗中坐着无数人,大家都是来看这位新锐作家的风采的。
沈从文临阵退缩了,想说的话都没了。
他和台下的学生,你看看我,呆呆地看着。
一分钟过去了,他说不出话来。
五分钟后,他还是不能说话。
结果十分钟后他就开始讲了,一下子讲了很多,边讲边把提纲抄在黑板上,十分钟就匆匆把一个小时的内容讲完了。
他又转过身,看着台下的学生,盯着我发呆。
气氛更加尴尬。
于是他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下了这样一行字:
“这是我第一次上课,看到你们很多人我都很害怕。”
班上的学生哄堂大笑:
这位天才作家害羞真是可爱。
学校里嫉妒沈从文名声的人找了个茬儿:
“这样的人也配做君子。他一句话都说不了十几分钟!”
有人向胡适诉苦,大度的胡适一笑置之:
“如果你在课堂上不会说话,学生没有炮轰他,那就是成功。”
只要不用说话,沈从文总是自信满满的。
有一次他路过操场,看见一个女生,皮肤黝黑,身材魁梧,一边走在跑道上一边吹着口琴。末了,她甩甩头发,转身往回走,还在吹口琴。
他后来知道这个女孩的名字叫,她是苏州著名的张家的女儿。
沈从文曾经为自己感到羞耻,但他没有压抑内心的骚动。他说:“打猎的时候要射狮子,摘天上的星星,追美女。”
他第一次给人家写信时,只是简单地说:
“不知道为什么,我突然喜欢上了你。”
这样大胆的说法并没有吓到张兆和:因为追她的人太多,沈从文的条件最差,她给他起了个外号叫“青蛙13”。
与其说是青蛙,不如说是蟾蜍。
虽然没有收到回信,但沈从文没有放弃,一封一封地给对方写信。
最疯狂的时候,沈从文甚至说,如果她不在他身边,他宁愿去死。
张兆和实在无聊,就跑去找校长胡适,叫他住手。胡适也劝过沈从文不要罢手,仿佛他要在北京闯出一番名堂。
虽然张兆和受不了他的烦,但是翻出他的情书,不得不说水平不是一般的高:
“我走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云,喝过许多种酒,但我只在合适的年龄爱过一个人。”
“如果我爱你是你的不幸,那你的不幸和我的生命一样长。”
……
激情四射,任何人看了都无法抗拒。
暑假期间,沈从文甚至去苏州看她,成功地赢得了张家的好感,最终使爱上了他。
四年了,沈从文写了四年的情书,终于得到了女神的宠爱,喝了婚宴,终于过上了自己大胆想象的幸福生活。
婚后不久,沈从文写下了他一生中最伟大的作品——《边城》,其中除了继续描写湘西独特的风景外,还出现了一个纯洁可爱的女主人公——崔璀。
这个皮肤黝黑、健康天真的女孩是以张兆和为原型的。
(沈从文1935与妻子张兆和在苏州的夏日合影)
欺骗,沈从文
然而,尽管崔璀看起来像张兆和,但她有一种张兆和所没有的自然活力。
作为乖乖女,张兆和的理智多于激情,他与沈从文的精神世界格格不入:
沈从文喜欢听傩戏,又哑又可笑,爱听昆曲的张兆和根本听不进去。
沈从文喜欢收集古董。张兆和觉得很奇怪。他没有钱。他为什么收集这么多古董?他甚至说自己“不是装君子的君子”。
沈从文性格豪爽,经常用钱帮助朋友。张兆和整天担心家里的开销,他受不了他的“打脸充胖子”。
沈从文无奈地哭了:
“你根本不爱我,可是我写的情书!”
表面温顺实则高傲的沈从文,已经对现实婚姻失望了。看得出来他是不甘心的。
有一次,他去拜访一位朋友,在朋友家遇到一位名叫高的年轻女子。
高知道他会来。她仰慕这位才华横溢的作家,刻意按照沈从文小说中的女性打扮自己。甚至她的举止也和小说里的一样。沈从文又一次惊呆了,控制不住自己。
女神有心,王者有梦。他不可避免地爱上了高。
《边城》女主人公的原型不仅有妻子,还有高。
他曾经含蓄地说过:
《边城》是他被婚外情诱惑,逃避现实的结果,是他感情的寄托。
传统上,沈从文在他的小说中揭示了他的爱情生活。他有一本小说叫《望虹录》,讲的是一个男作家在一个雪夜去看望他的爱人。
窗外春寒料峭,室内炉火温暖。两个志趣相投的人在温馨中达到了人生的大和谐。
不知道这是沈从文的亲身经历还是他一贯的美好想象。
一方面是激情,一方面是现实,他很尴尬。
于是他只好去拜访他的好朋友林,希望能得到一些指导。林当然理解沈从文的处境,但她只能说:
“人生就是这样,你要学会慢慢化解。”
(沈从文1931.6在京大园与林合影)
八年后,高选择了离开,主动断绝了这段注定的感情。
沈从文最终选择了与张兆和白头偕老。
当现实和理想相互冲突时,他只能委身于现实。
沈从文死后,张兆和整理丈夫的手稿,突然明白了一些事情:
“从与我的文字中,究竟是幸福还是不幸?没有回答。他并不完美,但他是一个难得的善良的人。”
事实上,无论是还是高还是沈从文本人,都未必能明确界定沈从文到底是谁:
当他向理想屈服太多,现实就会受伤;当他向现实屈服太多,他的理想就会受伤。
他的一生,一直在接受和拒绝;妥协和不妥协。
这就是他性格中的坚韧。
这是沈从文的不幸,也是他的幸运。
(沈从文和晚年的张兆和)
重生,沈从文
正是沈从文灵活多变的性格,使他度过了1949的精神危机。
由于郭沫若强大的政治影响力和家庭生活的不顺利,沈从文从此不再写小说。
想象一下,一个大天才,前半生以小说出名。他还在脑子里构思了几本很棒的书,有些已经开始了,突然就写不下去了,真的很要命。
然而,只有心胸狭窄的人,才会只有一次生命。
沈从文不会写小说,却通过研究文物找到了另一种人生。
早在陈渠珍统治时期,他就从一件又一件古董中发现了我们国家的活力:
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凝结在器物中。
这个民族有多宽广,它的神器文化就有多宽广。
因此,他的工作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其他大作家,茅盾、巴金、老舍,都成了“人民艺术家”,整天出国,飞来飞去;
只有他,仍然住在北京,自愿进入历史博物馆做研究:
“天不亮就出门,在北新桥买个烤红薯暖手,坐电车到天安门广场,门打不开,就是坐下来看天上的星星和月亮,开门再进去。
晚上回家,有时候下大雨,就是套上破麻袋。"
没有人理解他为什么这样做;
不写文章的沈从文,似乎完全落伍了,落伍了。
但是他自己说:
“我好像第一次发现了自己。”
因此,可想而知他在汇报转行成绩时是多么自豪:
“我应该严肃地向你汇报。现在粗略估计,除去服装,绸缎的历史拿下来,我卖了十几万块绸缎;
家具发展史被记了下来;
记下了漆器工艺的发展历史;
以前的山水画史被拿下来了;
陶瓷加工技术的历史被记了下来;
风扇和灯具的应用历史已被记下;
石材加工技术的历史被记了下来;
三千年来,马的应用和装备的发展史被记了下来;
音乐舞蹈表演的发展数据都记下来了..."
所有这些成绩,都是他在10平米的小房间里,凭着一个人的眼力和努力换来的。
这次重生比他以前写小说的生活更强大:文字得到了他精神生活的滋养,精神世界一旦消沉,文字的质量就会大打折扣;
文物滋养了他的精神生活。他的精神世界在一次次对精美文物的赞叹和感悟中得到了极大的拓展,自己的生命力也得到了滋养。
古人所谓的“安顿”,大概就是此时的沈从文吧。
唱,沈从文
沈从文真是一个内心强大的人。
在文化大革命最激烈的时候,他遇到了他的侄子黄永玉。他假装没看见,从他侄子身边走过。那一刻,他头也不抬地说了四个字:
“要冷静!”
有一天,在一个审讯会上,有人在背后放了一个标语——“打倒沈从文,反对* * *”的学者。发布会结束时,他自己把标语撕下来,看了几遍,说:
“那幅书法令人发指。把这么差的书法背在背上,很尴尬!写的人要好好练。”
下到湖北咸宁的五七干校做艰苦的工作,他写信给他的侄子说:
"这一带到处都是荷花,开得很灿烂."
在这个地方,在这种心情下,沈从文在没有任何参考资料的情况下,仅凭记忆写出了21万字的服装史。
写书的过程太耗脑了,体力活动也做了很多。沈从文身体受不了,需要申请止痛药。
填完表,吃了几片药,沈从文转身就走,一路唱戏,像老顽童一样蹦蹦跳跳。
沈从文曾经告诉学生:
“这个世界上,可能会有人在沙滩上或者水上建一个亭子。那不是我。
我只是想建一个小小的希腊神庙,选一小块地做地基,用坚硬的石头堆起来。
精致、坚固、对称、体积小,是我理想中的建筑。这座寺庙是献给“人类”的。"
每个人的一生,都要像沈从文一样,建造自己的“小庙”。往往在现实和理想的夹击下,我们的人生都破碎了。
但既然已经无路可走,那就先擦干血泪,慢慢调整吧。总有一天,当我们看到自己亲手打造的“小庙”时,会由衷地感叹:
哦,那就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