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南明只坚持了几十年,南宋却坚持了几百年?

南明和南宋的情况也差不多。北方大片土地丧失后,他们都把政权转移到了南方。然而,这两种制度的结果是完全不同的。南宋到了南方之后,很快就稳定下来,屹立了一个半世纪。南明到了南方之后,就再也没有稳定过,终于四十年过去了,很快就结束了。

既然当时情况差不多,为什么结局会如此不同?

第一,打击不一样。南宋遭殃的只有晋国。虽然也有来自中国的农民起义,比如钟祥,杨幺。但是这些农民起义并没有造成多大的麻烦,也没有赢得更多人的支持。南宋只面对金国进攻的时候,因为金国对汉人是异族入侵,所以在舆论宣传上比较简单。大家只有一个调子:“驱逐路虎,保卫国家。”朝廷也会这样传,文人也会这样传,老百姓也会这样传。投降保守主义者称为汉奸(如伪楚、伪齐威之政权);忠诚的反对派,被称为民族英雄。

正是因为有了统一的调性,大家更容易团结一致,与外界保持一致。南明遭受了很多打击。除了清军,还有农民起义军,明朝旧臣地主吴三桂甚至内部互相攻击。因为攻击这么多,一方面是对南明政权攻击的力度很大,另一方面调性也严重不符。谁是忠臣,谁是叛徒?我们应该支持谁,反对谁?郑硕是谁,偏师是谁?可以说是把老百姓彻底搞糊涂了。方向不统一,意见不一致,精神力量就不可能强大。精神力量不强,战斗自然打不赢。

第二,得到的支持不同。北宋末年,宋徽宗虽然贪图享乐,却做了一些玩花玩石的事情。但是当时的北宋其实还是比较富裕的。从《清明上河图》中描写的场景和《梦中梦》中描写的东京的事情可以看出,北宋确实是富强稳定的。尽管官员腐败,地主篡位,带来了很多矛盾,也引发了方腊、宋江这样的农民起义。但是这些农民起义都是地方性的,规模都不大,影响也不大。可以说当时的老百姓对朝廷并不是很生气。

他们认为北宋的最终覆灭只是因为晋国的入侵,而赵、宋王室给他们带来的是繁荣与和平。所以,为赵、宋皇室辩护,承认赵、宋皇室是天下唯一的主人,是他们的共同心声。张邦昌一个月前才就职,金军一退休,他就迫不及待地放弃了皇位。从这里可以看出,赵、宋皇室在当时所有人心中的地位是不可撼动的。南明给人民的印象完全不同。明末,由于连年的自然灾害,又由于清军的入侵和农民起义的打击,明末苛捐杂税十分沉重。

再加上贪官污吏和不法地主的盘剥,可以说明末百姓对朝廷已经是怨声载道。这种怨恨,几乎不亚于历史上老百姓对秦朝的怨恨。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战斗力其实并不强。而且在明军的围攻下,几乎全军覆没。但李自成只骑了18,在商洛一代提出了“田地皆免税”的口号,队伍居然迅速壮大到几十万。为什么那么多人愿意跟着农民起义军?这是人们对明朝不满的表现。

不仅普通百姓对明朝充满怨恨,官僚集团也对明朝充满怨恨。明朝支付给官僚集团的俸禄很低,这实际上是晚明官僚腐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如果他们不腐败,他们就活不下去。崇祯在最后时刻提出向官僚募款,官僚们的反应很小。可见官僚并不支持明皇室。南明到了南方,才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因此,斧王和朱友松追了许多官员,包括那些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被朱元璋杀死的官员。但是人心已经失去了,这样做显然是没有用的。

第三,内部统一性不同。当赵、宋皇室南迁时,由于带着大批皇族成员流亡北方,只剩下、康王一个皇族势力,所以只有一个中心。如果你想受欢迎,你只能受赵构的欢迎。“刘淼事件”想造反,但没有什么可以支持的,赵构的儿子终于得到了支持。赵构还没死。支持赵构的儿子有什么说服力?所以没有人支持刘淼,最终,他们可能会失败。南宋初年,朝廷内部虽然还存在严重的权力斗争,但这种权力斗争相对来说并不是很尖锐。

而且,我们前面说过,人的思想也不是很乱。所以这场权力斗争并没有导致很大的后果。秦桧杀了岳飞,如果是他杀的,岳飞的同情者并没有形成多大的抵抗。因此,秦桧能够控制国家事务长达十多年,从而保持了平稳过渡。南明的情况不一样。明朝皇室成员太多,大家都支持一个,说自己是新月,谁也不服从谁,就形成了很多政权。而且因为崇祯皇帝的儿子失踪,所以有很多人假借支持崇祯皇帝的儿子。

本来如果中央集权成一个政权,也未必能打败满清。现在已经被分散成很多政权,怎么可能是清朝的对手?明朝后期,朝廷官员,大家的权力斗争异常激烈。在这场权力斗争的最后,忠诚和背叛早就被分开了。谁是忠臣,谁是叛徒,严党还是林东党?魏忠贤该不该被杀?袁崇焕该不该被杀?史可法独裁吗?大家的思维已经完全混乱了。在朝廷大臣还在无休止争斗的时候,他们怎么可能有能力对付满清政权?

第四,领导核心不同。南宋有一个明确的领导核心,那就是赵构。赵构虽然妥协投降了徐金国,但也杀了抗金势力岳飞,做出了这样一件人神共愤的事情。然而,我们不得不说,赵构实际上是一个比傻瓜更聪明的人。他在南宋实际上起到了团结各方势力,稳定政局的重要作用。南明政权没有这样的核心。无论是朱友松还是李咏,因为他们不是唯一的,而且他们的能力非常有限,因此,他们并没有起到号召各方的作用。(参考:

《明史》《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