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在抑郁中追求理想的年轻人

1927年,国民党反动派屠杀了大量* * *生产者,但一方暴政的消失迎来了另一方暴政的兴起,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以失败告终。在理想和现实的巨大冲击下,一大批热血青年变得更加消沉、迷茫、疲惫。张、王、师训、曹芝芳、张秋柳、和龙飞这些追求中的人物,一生都在为追求理想社会而奋斗。

张是一个小说创作较多的人物,年轻时曾以热血和激情投入政治斗争,但一年的政治生活使他颓废悲观。他所看到的时代弊病,分明扼杀了他年轻时的理想和勇气。这种打磨、压抑和弊病迫使他改变了自己的视野,正如他自己所说:“过去一年的生活只给了我很多幻灭,但我不后悔,反而感激这过去的一年。”他在颓废的政治生活中找到了新的方向。他意识到,每一代年轻人沸腾的热血和激昂的感情都是不变的。于是,他毅然离开政坛,去了一所学校当老师,把拯救社会的理想寄托在新一代年轻人身上。他坚信一代年轻人终将冲破黑暗,带领中国社会走向光明。

王是一位奉行半步主义的现实主义者,致力于《新报》第四版的改造。面对总编的阻挠,他也很沮丧,很迷茫,但他很清楚自己的定位,能把大目标分散成小目标,把计划进行半步。在实现目标时,他是最实际的,也是推进计划的最佳人选。他不会像当时大多数年轻人那样去追求一些不切实际的理想,只是对自己的理想缺乏了解。他光说不做。他按部就班地执行计划,遇到困难时半步一个脚印地安慰自己。

曹芝芳,一个鲁莽而又热情的人,一心要以救国救民的理想做大事。因此,他提议成立一个社团。他开学生会的时候总会提到这件事,但是会后却没有确切的计划和行动。连办社的目的都不明确,只是为了满足自己强烈的虚荣心。曹芝芳虽然热情,但也鲁莽,准备不周密。只有三分钟的热情,他做不了大事。然而最可悲的就是这样的虚荣。他不是唯一一个谈论拯救国家的人。会议中,大家都高谈阔论,兴致勃勃,干劲十足,但会后又恢复原状,没有任何实际行动可以拖延。

张秋柳,一个豪迈放荡的女人,不甘于平凡的生活。她有着热情的叛逆精神,对平凡的生活有着深深的不满,一生都在寻找刺激。在舞池里跳舞,激进大胆的话语,甚至对张短暂的爱,都只是她寻找刺激的一种方式。她在寻找刺激,但也可以说是无所事事的无奈。这样平淡无聊的生活,给了她刺激生活的欲望。最后,她把自己的理想寄托在石薰身上,她试图改造石薰,让他放弃怀疑主义来证明自己的价值,但终究失败了。

所有追求中的年轻人都是时代青年的缩影,凸显了年轻人的压抑与颓废,是时代风貌的真实再现。然而,犹豫和沮丧永远无法抑制年轻人对黎明的渴望,不知疲倦的革命者仍在涌现,对黑暗社会现实的斗争仍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