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的人读的是智慧,而我读的书大多忘记了?

1.

知乎大神铜在他的《如何靠勤奋成为一个有力量的人》一书中提到了这样一个现象:很多人养成了一种囤积的习惯,在网上下载了很多东西,书籍,软件,电影,积累了很多G,但是下载完了就放在那里,懒得再去看了。

还有一部分人似乎也很好学,像有良心的蜜蜂一样,在网上把好文章一篇篇收集起来,或者复制到Evernote等笔记软件里。他说,收集这样的资料固然好,但可惜的是,他们往往只是留着不看,而只是知识的搬运工。

还有一种人和我一样,很喜欢读书,但是读得不够认真。一切都是走马观花。比如上半年盲目追求图书数量,不注重图书质量。看到编辑有新书预约,我想都没想就发了地址。

但要做到这一点,我们无疑需要在看书的时候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可能有人会觉得这种读书方式在互联网时代有些过时,花太多时间精力在读书上毫无意义。然而,正如日本明治大学文学教授斋藤隆在《深度阅读》一书中所说。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如何读书》:如果你因为觉得麻烦而不去关注,你的知识就会极其有限,你的精神就会浅薄而脆弱,最后必然会吃大亏。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可能生活在一个“信息短缺”而非“信息过剩”的世界。

斋藤隆认为,阅读的本质在于:深化思想,升华精神。他认为读书对不同的人,不同的书有不同的意义。他认为读书有三层意思。

1.为了获取信息而阅读。

这就是为了工作需要和考试而读书的意义。

2.为了快乐而有意义地度过独处的时间,鼓励大脑充满想象力地阅读。

3.我学习是为了锻炼自己,充实精神。

这三种阅读意义对我们每个人都很重要,尤其是第二种和第三种,在我们阅读的时候往往是同时进行的。

既然如此,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怎么做才能获得更多的知识,把它变成我们自己的血肉,为我们所用,同时达到这三个目的呢?

斋藤隆提倡深入阅读。他在《深度阅读》这本书里写了很多干货。我们如何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阅读”,我总结如下。

1.阅读和思考

如果我们在阅读的时候带着问题去阅读,那么我们在阅读的时候注意力会相对集中,而且因为我们有目的,所以在阅读的时候会更有针对性。同时,阅读和思考可以提高兴趣和注意力的耐力,从而更容易吸收书中的内容。

2.由浅入深地理解书籍。

在《如何有效地阅读一本书》中,河野宣之说:阅读经典书籍或者一些难以理解的专业书籍,可以先挑弱项。所谓弱,就是有一些入门书或者说明版,还有各种书的图文漫画版,精版,讲座,对话。当然,前提是你很难读懂原著。如果能看懂,建议阅读原文。

在《深度阅读》中,斋藤隆说:当舒适成为理所当然时,不舒适的状态就会变得难以忍受。

斋藤隆还认为,对于一些较难的古典作品,可以先读注释版,比如《中国古代文言文》。我们可以先读白化文,掌握它的精髓,等我们的阅读能力达到了再读原版。

3.家里到处都是书,阅读不再困难。

我想很多人都喜欢收藏书籍,然后放在高高的书架上,结果会搁置很久。

我曾经把我的书藏在一个非常秘密的地方,因为我不想让别人知道我在读书。因此,有时当我想阅读时,我自己也很难找到它们。

斋藤隆建议我们应该创造一个阅读环境。如何营造这种环境?

斋藤隆说,家里到处都是书,所以即使你创造了阅读环境,也要考虑一下。如果你能随手拿起一本书,你还想学习吗?

河野宣之在书中还提到,要把经典放在触手可及的地方,出门尽量带在身边。先下意识的习惯这本书,这样你无聊的时候就会看。

4.“输出”让书籍成为自己的血肉。

斋藤隆说:“你能否向别人清楚地解释书中的内容”是衡量你是否吸收了一本书的标准之一。

达到这个标准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输出。

输出的方式很多,写读书笔记,写书评,参加读书会,分享。

读书笔记是最简单的输出方式。在《如何有效地阅读一本书》中,河野宣之介绍了洋葱火锅读书笔记法,就是先摘抄书中精彩的内容,再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并且由不同的符号来区分。

但是,还是有很多人不喜欢手写的读书笔记。这种方法确实很费力,也不方便保存,但是现在有很多阅读软件和网络平台,比如微信阅读,可以边阅读边画线,直接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想法。当你写完读书笔记后,还可以和其他读者互动,相当方便。

书中还提到,多参加读书会也有好处。例如,上个月我参加了菜菜社区阅读区的阅读活动。虽然不是线下活动,但我也收到了每期的阅读量供我们分享。我还要求组员在规定时间内写7篇读书笔记,还要求互相点评。这样既保证了输出,又让我互相学习,写得好的还拿了奖。同时,这种模式也不容易懈怠。

更让我佩服的是斋藤隆在书中提到的77本书的清单。很多书在书中被多次提及,并有相应的评论。我很好奇他平时看书不深入阅读怎么能达到这个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