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生而为死》的思考

看完《生而为死》(1)李开复先生从网上得知自己大病初愈,想出版一本叫《生而为死》的书,主要是讲述自己经历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病后的感受。基于经历过巨大悲伤或欢乐的人领悟到的人生真谛终究会有自己的意义这种纯粹的逻辑,我买了李先生的这本书。说实话,我之前对李先生了解不多,只知道他是一个杰出的企业家,一个成功的人。

我没有听过他的任何演讲,没有买过他以前的任何一本书,我也不是他微博里几百万粉丝中的一员。如果不是因为李先生的病,如果不是因为李先生把病后的感受写出来,我想我们充其量也就是两个世界上的陌生人。他不是我的偶像,我也不是他的粉丝。

打开这本书,有一种说不出的魔力,让你想一口气看完。这期间,你几次想停下来写写自己的感受,又担心因为没有完全看完这本书而误解作者的想法。最后,你会把这种难忘的感觉和* * *写下来,完整的看完。

我夸自己是个记住别人名字的穷人。上大学的时候,我很头疼,因为我要记住100多个学生的名字。对于我之前看过的名著中的主角,如果在读之前不了解一点,基本上是读完整本书,还是很难记住主要角色的名字,不是因为我看了一眼,而是因为我对名字有一种天然的免疫力。

但是李老师的这本书,让我对记人名有了新的定义。不是记不住,而是作者提到的次数太少。看了李先生的书,才知道李先生的妻子叫仙灵。整本书,李老师处处提到他的妻子,让我深深体会到一个走过鬼门关的人,最重要的是什么。不是他过去赢得了多少荣誉,也不是他为这个社会创造了多少价值,而是他的妻子、女儿、母亲、亲人。

俗话说‘人在弥留之际,其言甚好’我觉得有些事情可能只有接近死亡的时候才会深刻的理解。我们每个人都不会像李老师那么幸运,经历生死劫后重生。但我们是李先生羡慕的幸运儿,因为我们不需要亲身经历生死。读了他的书,我们就明白了,当死亡来临时,在我们离死亡还很远的时候,我们的感受可以让我们知道,在我们短暂的生命中,我们想要什么,我们真正追求的是什么。

祖先们创造了货币作为等价交换的媒介。如果我们的祖先知道,他创造的东西会无形中吞噬后代的生命,让所有人都成为奴隶。我觉得祖先应该重新考虑。

我们每个人都不必在“工作狂”和“游手好闲”之间做出选择。当然,我们需要工作,我们也需要学习,但是当我们把所有的经历都投入到繁忙的工作和学习中时,能不能留点给身边的人——我们的家人和朋友?有时候我们会情不自禁地打着‘为了他’的旗号,而实际做的却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

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人背井离乡,去有更多工作和学习机会的大城市发展。每年和家人团聚的时间屈指可数。名义上,我们在外面争取成功是为了发光发热,但实际上,我们可能只是满足了既定的理想,抛弃了父母的借口。父母更想要孩子的陪伴,而不是孩子带给自己的肤浅和光鲜。哪怕是平淡的生活,只要一家人在一起,也是一种幸福。但在当今社会,我们很少理解它,也可能是我们假装迷茫。

我不是一个悲观主义者,但我有时会想,如果死亡明天来临,我今天会做什么。这个问题我思考过无数次,也得到了无数次一致的答案,那就是我该怎么对待家人,怎么对待爱人,怎么和朋友告别。

从来没有一次陷入那样的思考漩涡。我应该如何移交我的工作,我应该如何处理我的案件,以及接下来的会议将会发生什么?我不爱我的工作吗?当然不是。

因为它是我衣食的保障,是我生活的根本。但是当死亡临头的时候,就变得那么微不足道了。所以,请不要以工作为借口忽视身边的亲人,因为在你生命即将逝去的时候,他们是你一生最美好的回忆。

繁忙的工作,不规律的生活,让现在的社会很多人处于亚健康或不健康状态。我经常告诉自己和身边的人,如果我们以健康为代价去做一件事,即使能从中获得巨大的利益,那也绝对是一次失败的交易。

俗话说,一千块钱买不到好身材。只有拥有健康的身体,才谈得上享受生活,陪伴家人朋友,否则一切都是徒劳。来自社会的诱惑太多,需要我们付出的东西太多。无论我们付出什么,都不应该为自己的健康买单。如果我们做任何事情,我们必须确保我们的健康不会受到影响。否则,即使你建造了一座美丽的城墙,最终也会成为泡影。

佛教云“世间万物皆因缘分相连”,让我们珍惜身边所有固有的缘分,珍惜它,维护它。你会发现,这才是百年后人生真正的财富,也是我们所说的“灿烂人生”。

这是一本无论身处何种境遇都可以细细品味的书,或许称之为感悟更为恰当。

生到死的反思(2)一个人除非走投无路,否则很难回过头去反思自己的人生,尤其是像李开复这样的人,他一直很优秀,口碑很好,被视为年轻的导师,所以特别认同他身患癌症是上帝赐予他的无上恩典。他说:“疾病是我的导师。”

当一个人的能力达到一定程度,他就会被自己的能力所束缚,就会有一种一切尽在掌握的自信,而这种自信的极限就是忘记自己也是一个普通人。这时,他会收到上帝的严厉提醒。

“身体不得不用一场大病来警示我,把我逼上了人生的谷底,让我看到了自己的无知、脆弱和渺小;也让我从小宇宙的复杂多变中,了解到宇宙中生命的深刻和神秘。”所以李开复首先发出了“癌症面前人人平等”的感慨,从反思中觉醒后,进一步深入到“万物面前人人平等”的认识。

星云大师“人生难得,人生一次太难,改变世界不容易,做好也不容易”的提醒让他恍然大悟。“与其让成千上万的人忘记,不如让一两个人记住。”

一向注重效率,想把自己的影响力最大化的李开复,深刻反思自己。“我可能被太多的成功经验冲昏了头脑,狂妄自大,毫无察觉;可能是我习惯了考虑效率,所以会去推断一切的因果逻辑,用结果导向和量化的判断去衡量很多事情,然后一步错一步,最后连自己哪里错了都看不出来。”

他郑重提醒每一个每天忙碌的人,“不要做‘救急’的奴隶。人的惯性是先做最紧急的事情,但往往因为这样做,重要的事情就被放弃了。大多数紧急的事情其实并不重要,而很多重要的事情并不紧急。不要把时间都花在看似‘紧急’的事情上,一定要留点时间做真正‘重要’的事情。”

疾病带给李开复的是不成功便成仁,让他彻底明白,无论是谁,都得靠自己的“身体”存在,无论是谁。

这时候他才明白什么才是对他真正最重要的,这一点从他书中与家人和朋友的合照中可以看出来。“世界上和你最亲近的人是你的家人,你的兄弟姐妹。”他对女儿的教育态度也发生了变化,开始鼓励孩子发展自己独特的个性,挖掘自己内心的宝藏。

有很深渴望的人有很浅的秘密,有很浅渴望的人有很深的秘密。当一个人所有的欲望都变得“活”起来的时候,就是他悟出秘密的时候了。“当我不再坚持‘必须要做的事情’时,我生命中的活水就会像霹雳一样流淌,许多意想不到的命运就会一一展开。”“人要顺应生命的四季,要相信身体给的信号。人体的运作是非常复杂和精密的。一个牢房里的忙碌,不亚于一个纽约的运作。医生并不比你更了解你的身体,养成观察自己的好习惯。”

从做人的宿命,到耐心的与身体和平相处,李开复深刻的认识到,任何人为的胡搅蛮缠都是病后的一种伤害,顺其自然才是根本。“他病后,我相信天地之间有一种看不见的存在,也许是人类的集体意识,也许是所谓的‘天地之心’,一种宇宙意识!这些看不见的力量主宰着世界的运行,让世间万物以平衡和谐的节奏展开并缓慢推进。”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一个人经历过生死,才会懂得珍惜和感恩。正如脸书首席运营官谢丽尔·桑德伯格在悼念亡夫时说的,“我学会了感恩。我真心感谢我曾经习惯的东西——比如生活。”李开复也是。

与死神擦肩而过,让他放下了所有乐观幽默的包袱,重新审视了一直在身边的珍贵友谊,与父母、妻子、兄弟姐妹、朋友同事,甚至与网络上命中注定的人,甚至与阳光、空气、自然。最后,他送上对读者的美好祝愿:遵从自己的内心,感恩一切,幸福生活。

从与死亡抗争开始,李开复就在书中呈现了他从疾病中得到的感悟,以及他对“最有价值的人生”的思考。他承诺会保持健康,珍惜与家人朋友的相处。这个以青年导师的身份被推上金光闪闪的领奖台的英雄,终于放下了固有的执着,看清了一切繁华的本质。“我才发现,我这辈子最大的错误,就是彻底放弃了一切。

在经受了疾病和死亡的考验后,他在父亲的灵前哭泣和忏悔:“我对自己相当失望。”当他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因为他的错误,他对他的父亲说了同样的话。现在,他后悔自己没有更早更深地理解父亲,但父亲温柔地回应了他的声音:“希望你不要再让自己失望了。”

整本书《生而为死》与其说是自传,不如说是发自内心的告白,大家可以从中读出自己的深情。当然,从书中我们也能看到李开复本人在面对死亡时从恐慌到超脱的转变,一种走到穷乡僻壤然后坐看腾云驾雾的姿态。

当一个人陷入绝境,无法自救的时候,他会向神灵和一切有无限能力的外力祈祷。其实所有的因果都在他自己身上。我记得在家乡的一座古庙里看到一副对联:如果你不转身帮助你,如果你能转身,你不需要我的怜悯,所以我可以送给开复老师,祝他健康快乐,也送给我们所有在滚滚红尘中徘徊的人。

生病了怎么办?除了求医问药,还有一个良方,就是读书。经常与智者和智者交谈,心灵会获得很多支持和安慰。这些年来,我身体一直不好,从北京作协副主席史铁生的《因病断笔》、的《生活的微笑》、周的《人生哲学》中得到启发。今年6月,我断断续续看了《新民晚报》李开复《死亡学分》的节选,促使我做出了一个重大的选择。后来我让女儿在网上买了一个。从头到尾仔细阅读思考,有些章节读几遍。

李开复是台湾省人,也是数千名著名青年创业者的导师。曾在苹果、SGI、微软、谷歌等多家公司担任重要职务。后来在北京创办创新工场,并担任董事长兼CEO。2013年9月确诊为淋巴瘤,胃里有26个肿瘤。他的人生突然从光环的巅峰跌落到死亡的边缘。恐惧、愤怒、沮丧和绝望包围着他。

但很快,他就平静下来,积极求医问药,自己收集信息,自己研究病情。终于在大量病历中发现了令人振奋的一线曙光。从此,癌症带来的负面情绪开始消退。他积极配合医生,接受一切痛苦的治疗,绝望中相信自己可以重生。17个月后,26个肿瘤消失。在补了“死亡学分”之后,他以个人的感受写了这本书《活着到死》。

我已经病了半辈子了。我患乙肝近30年,肝硬化20多年。2065438+2005年4月磁共振显示肝脏多发结节强化,较之前状态更发达。我很明白,如果有“强化”,离肿瘤形成就不远了。我该怎么办,继续保守治疗还是选择新的方式?为此,我去了多家三级医院咨询知名专家。

他们给出了保守治疗、肝移植等多种方案,并分析了各自的优缺点供我选择。当时很纠结。移植是一把双刃剑。几年前,该公众人物移植失败的阴影仍挥之不去。大多数病人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不得不接受移植。我现在状态很好。值得最后一搏吗?

《为死而生》和《自己研究自己的病》这两章对我的影响很大。在相关网站上查阅了很多资料和很多经历过的人的真实感受。满满的正能量已经逐渐在身心中积聚。我从来没有在澳门或拉斯维加斯赌过,但这一次,我决心把我的生命赌在明天。6月底7月初,在中山医院正式登记肝移植,定金如约支付。

没想到正式挂号的第二天早上就接到了医生的电话,说有了肝源的信息,所以有所准备。我会持怀疑态度。第三天,什么都没发生,我也没当回事。不可能这么快。第四天下午四点,我还在外面和朋友聚会。医生打电话让我一小时内赶到医院准备手术。

谢天谢地,手术很顺利,但这只是肝移植成功的第一步。为了N年有质量的未来,我现在严格遵医嘱,密切关注“新朋友”入住后的各种反应,安全度过排异和感染的高发期。

《生而为死》中说:面对一场大病,“如果你失去了勇敢面对的顽强意志,先去拼搏,那么‘死’很快就会成为现实。如果他们尝试后没有成功,他们会说至少我努力了。如果你不努力,你将永远失去成功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