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城王氏的支脉
河平二年(前27年),汉成帝诏封王凤之弟王谭为平阿侯,王商为成都侯,王立为红阳侯,王根为曲阳侯,王逢为高平侯,世人称之为“一日五侯”。这五侯之间互不和睦,其门客之间也不敢互相往来。汉成帝以大舅舅王凤为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大权独揽,党同伐异,凡是以正义为立场而不附和王凤的,轻则被逐,重则被杀,外朝诸臣,唯王凤之马首是瞻。中央政府既是王凤的势力圈,地方政府的人事,也逐渐布满了他的党羽,郡国的守相,各州的刺史,都出王凤之门。这样,便奠定了王氏在汉家政府下的实际权力的基础。王凤在职十一年而卒“骨肉大臣,有申伯之忠”,接替而为大司马、车骑将军而辅政者,为其从弟王音。王音在职七年,王凤之弟王商接替辅政,为大司马卫将军,三年而卒。由王凤之弟王根为大司马骁骑将军辅政,在职四年而病免。
王凤一支:阳平侯王凤——世子王襄——王岑——王莫王凤,字孝卿,是王政君的同母弟弟,王禁的长子,嗣父爵为阳平侯。汉元帝竟宁元年,汉元帝卒后,汉成帝即位伊始,就封舅父阳平侯王凤为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辅政,还增加了5000户的封邑。大司马、大将军是汉帝国军队的最指挥官,领尚书事则握有处理日常事务的行政大权,军权、政权集于一身的王凤在秉政的过程中,先后罢免了丞相王商,强迫定陶王回归藩国,处死王章。汉成帝阳朔三年八月,王凤病逝,他的长子王襄袭阳平侯爵,并担任卫尉。至更始元年,上邽人杨广斩杀王襄,王凤这个“嫡枝”家庭泯然无闻。
王曼一支:王曼—世子王永、新太祖建兴帝王莽。随着王鳯的飞黄腾达,王氏家族成为炙手可热的京城第一豪门,就连与王鳯毫无血缘关系的兄弟苟参都当上了侍中、水衡都尉。唯独有一家例外,这就与王鳯同父异母的兄弟王曼一门。由于王曼与王凤并非嫡亲兄弟,两家关系并不是很亲近,来往不太多。王曼的身体一直不大好,也没有得到出来做官的机会,全靠着其父王禁分给他的那一份遗产度日。世子王永年纪轻轻,就凭着恩荫以及自身的才能做了诸曹尚书,进入了朝廷任职。王永突然得病亡故,留下一个遗孤王光。王莽当权后王光被封为衍功侯。始初元年(戊辰,公元8年)司威陈崇奏报:王莽哥哥的儿子、衍功侯王光私下告知执金吾窦况,让窦况替他杀人。窦况替他拘禁了那个人,用法律把那个人处死了。王莽大怒,严厉地责备了王光。王光的母亲对王光说:“你看自己和长孙、仲孙相比怎么样?”长孙、仲孙是王莽长子王宇、次子王获的表字。王光母子便自杀了,连窦况也被处死。令王光的儿子王嘉继承爵位为侯。
王音一支:京兆尹王章曾被堂兄王凤举荐,但是王章十分不满王凤专权,密陈成帝刘骜,请求诛杀王凤,任用贤良。刘骜不忍杀舅。但是王音偷听到这个消息,赶忙报告王凤,王凤诬陷王章。王音因此得到王凤信任,擢升御史大夫。成帝阳朔三年(前22年),王凤病逝,死前荐王音代替自己的职位。王音于是接任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辅政八年后去逝。《汉书·元后传》赞扬他说:“王氏爵位日盛,唯音为修整,数谏正,有忠节”。其子王舜嗣侯。王莽建立新朝后,王舜被封为太师、安新公,居四辅首位。
王舜有三个儿子:世子王匡、王林、王延。其中王匡继任为太师、褒新公,王莽地皇三年,曾和廉丹一起率兵攻打青、徐一带的赤眉军。由于他治军无方,军纪败坏,当地民众纷纷编唱歌谣。结果兵败成昌,仅王匡单人独骑逃回。等到王莽败亡时,被汉军杀死。王林位居说德侯、卫将军,王林、王延兄弟二人在长安被汉兵攻陷后,缺陷了刘玄,后都被乱兵所杀。
王谭一支:王谭与王商都是王凤的弟弟,担任特进、领城门屯兵职务。王谭的四个儿子:世子王仁王仁子王术、王去疾、王闳、王向,都与王莽不睦。汉平帝元始三年,王莽用太皇太后王政君的名义,袭爵为平阿侯,他只是消极应付王莽,暗地里与刘氏皇族交好,故当刘玄、刘秀大军攻入长安时,没有受到太大冲击,直到东汉光帝建武二年才病逝,王向在新朝时被王莽排挤到边郡安定任太尹,后来新朝末年的群雄之一、起于天水的隗嚣率兵侵入安定时,王向死难,王闳在新朝时远离长安,担任东郡郡守,当刘玄的绿林军迫近东郡时,王闳便主动率领全郡30余万户吏民归附,受封为琅邪太守。东汉光武帝建武五年冬,王闳投奔刘秀,从而保住了性命和家族的地位。此后,史书对王闳及其家族的事迹失去了记载。
平阿侯王仁(?~ 公元3年),素刚直。世子王磐字子石( ? ~ 47年),是马援的侄婿,王莽堂兄王仁之子。王莽事败,王磐仍住在原地,拥有巨额资财。他为人任侠尚气,爱士好施,在江淮间大有声望。后来,又游历京都,与卫尉阴兴、大司空朱浮、齐王刘章结为朋友,日与往来。马援对外甥曹训说:“王氏,废姓也。子石当屏居自守,而反游京师长者,用气自行,多所陵折,其败必也”(《后汉书·马援列传》)。不出所料,过了一年多,王磐果然受司隶校尉苏邺、丁鸿一案的牵连,死在洛阳狱中。王磐的儿子王肃不知检束,又出入北宫和王侯府第。马援对吕种说:“建武之元,名为天下重开。自今以往,海内日当安耳。但忧国家诸子并壮,而旧防未立,若多通宾客,则大狱起矣。卿曹戒慎之”(《后汉书·马援列传》)!后来,郭皇后去世,有人上书,认为王肃等人出于被废黜的人家,恐怕借事生乱,引起像贯高、任章那样的变故。皇帝大怒,下诏命令郡县收捕各位王子的宾客,互相牵引,诛死千人以上。吕种也在处死之列。(《后汉书·马援列传》)!
王崇一支:安成侯王崇——遗腹子王奉世——王特弓公元前33年,太后母弟安成侯王崇去世。王太后非常悲痛。成帝为了安慰母亲,不仅让王崇的遗腹子王奉世继承其父的侯封。
王商一支:王商——世子王邑——王奇——王况王商在王音之后以大司马、卫将军辅政四年,晋封为大将军,加封2000户和赐钱百万。
他在政治上没太大作为,于汉成帝元延元年因病去世。王莽地皇四,王邑同王寻一起率号称百万的大军讨伐昆阳的汉军,因指挥不当而惨败,后来与王莽一起在汉兵攻入长安时,死于乱军之中,王邑之子王睦亦死于此时。王商这一支也断绝了。
王立一支:王立——世子王融——王柱——王丹——王泓王立是王根的哥哥,他与元城五兄弟同日封侯。汉成帝绥和元年,淳于长被王莽抓住把柄,上告到王政君、王凤那里,不仅推动了即将到手的大司马职位,连原有的卫尉的官职也丢掉了,最后落得个毙死狱中的下场。淳于长的母亲王君侠也被遣返魏郡元城故居。为这件事,王立受到牵连,其长子王融被逼自杀,他本人被赶回封地闭门思过。以后虽然在姐姐王政君的帮助下得返京城,但好景不长,王莽执政后,再次将王立逐出长安,元始三年(公元3年)王莽晋爵安汉公,怕有朝一日姑母起用叔父王立,而使自己失宠,就派人到红阳,逼迫王立自杀。王立作红阳侯30年,死后其子王柱袭红阳侯位。《功臣表》:“红阳侯王泓,以与诸刘结恩,父丹降为将军,战死。”建武元年,封王泓为红阳侯,治今五河县双庙乡董嘴村西南。
王根一支:王根是王政君的异母兄弟,与同是王政君的异母兄弟王谭、王商、王立、王逢时于汉成帝河平二年六月,同日被封为列侯。王根在决定皇位继承人选上铸成大错,但他推荐侄儿王莽继任大司马辅政,对家族来说,却成为一着好棋,正因为如此,王莽执政后,追谥王根为直道让公,又让王根的世子王涉嗣受为直道侯、卫将军。不过王涉在王莽兵败昆阳后,跟大司马董忠、国师刘歆等人合谋,准备王莽以同刘氏和解,谋泄被杀。
王逢时一支:高平侯王逢时——世子王置——王买之齐人楼护谷永(字子云)同为王氏五侯(平阿侯王谭、成都侯王商、红阳侯王立、曲阳侯王根、高平侯王逢时)的上客,当时有说:“谷子云笔札,楼君卿唇舌”。
元城王氏中的极顶人物——王莽
汉元帝初元四年,王莽出生于元城委粟里,这时,他的姑母王政群已经当了四年的皇后。不过,王莽很小的时候,他的父亲王曼去世了。王莽13岁时,随着汉成帝的继位,王政君成为皇太后,王莽的伯父王凤也取得了大将军的显赫官位。他为人恭俭,勤身博学,尊长爱幼,汉成帝阳朔三年,当王凤卧床不起时,王氏子侄中唯有王莽一人始终在病塌前侍候。王凤临终前,向王政君和成帝推荐王莽,由是王先后做了黄门郎、射场校尉。同时担任骑者尉、光禄大夫、侍官,开始参预军政大事。到这时,“王氏亲属,侯者凡十人”,政治势力进一步加强。在这种情况下,他“爵位益尊,节操愈谦”。并利用各种条件结交名士、宾客乃至将相、卿大夫。
在王莽向大司马这一最高职位迈进的道路上,王莽先后扳倒了王立、淳于长,清除了各种障碍。汉成帝绥和元年十月,年仅38岁的王莽,终于“拔出同列,继四父而辅政”,成为元城王氏家族中第五位登上大司马宝座的人。
王莽担任执政大臣后,仍然过着非常俭朴的生活,将皇帝的赏赐和封地的收入,全部送给贫寒的儒士。他的妻子身着粗布短衣。不到一年,汉成帝绥和二年(前7年)三月,对元城王氏呵护有加的汉成帝暴病身亡,汉哀帝刘欣即位。刘欣的祖母是傅太后,母亲是定陶***王妃丁姬,这些人对元城王氏势力逐渐给予限制和削弱。当年秋天,汉哀帝抓住王根和王况叔侄的过错,将他们逐出京城。当年七月,准予王莽“止疏乞骸骨”的要求,免了王莽的大司马职务,以特进、给事中的虚衔闲居家中,直至回到封地南阳。从此,王莽开始了长达6年的蛰居生活。此后由于朝廷政局日益混乱,朝臣昏贵荒唐,人们不禁怀念起元城王氏家族辅政时那种上下相安的小康局面,于是要求汉哀帝重新启用王莽的上书不断投向朝廷。第二年六月,汉哀帝死去,傅太后、丁姬都先他而死,王政君当日驾临未央宫,收了皇帝玺绥,急如王莽入宫,连夜召开御前会议,第三天,正式重新任命王莽为大司马。
王莽对政敌们进行了大规模的清洗,就连王莽的叔父王立和堂兄王仁,也因为与王莽有过节而被撵出长安。王莽在刘氏宗室中选了一个年仅9年的刘衎kàn当皇帝。后来,在吏民的支持下,王莽立女儿为帝后,继而当上了宰衡。王政君也将自己的部分汤沐邑,奉献给国家,将当地收获的粮食,做为济贫的储备。在抗灾救灾上,也取得了人人交口称赞的成绩。
西汉末期,刘氏让位、易命受命思潮在社会上非常流行,王莽在数年内由“安汉公”而“宰衡”、“居摄”、“假皇帝”,直到公元9年,王莽正式宣布废除“汉朝”,建立新朝,成为“新朝皇帝”,这就是所谓的“王莽代汉”。
当时最主要的社会问题有三个:(1)土地问题:随着地方豪强大族势力的发民和自耕小农的大批破产,土地兼并,农民流亡,愈演愈烈;(2)奴婢问题:社会中存在着相当大数量由失掉土地的自耕小农而形成的奴隶,他们的存在和增多,既激化了社会矛盾,又减少了以自耕小农为基础的帝国的收入和实力;(3)货币问题:这个问题实际上是商人势力膨胀盘剥小农的问题,商人依靠金属货币兼并小农,却又不承担租赋徭役,“贫民虽赐之田犹贱卖以贾,究则起为盗贼”。
面对这种社会现实,儒生出身的王莽依据儒学的经典如《诗》、《书》、《礼》、《易》、《春秋》、《孝经》、《论语》、《孟子》等书中所描画的大同世界来“托古改制”,以争取人心。他的改制首先从货币开始,随后,推出新的土地、奴婢政策,然后实行“五均”、“赊货”和“六管”等等。程序过繁,方式过时,封赏过滥,变化过快,步幅过大,法禁过急,树敌过多,在充满矛盾的社会中,采用了不合进宜的政策措施,再加上连年灾荒和异族入侵,流民发难、豪强反叛等因素,造成了社会的混乱和动荡,在各地的武装反抗期间,汉更始元年(23年),新朝在起义军的打击下崩溃,王莽的祖父、父亲、妻子和儿子的陵墓也被乱民所毁,他在绿林军攻入长安时的渐台被乱民所杀,落了众叛亲离、身败名裂的下场。
王莽一支:王莽嫡妻王氏,于地皇二年正月病逝,所生的四个儿子皆未得善终——王获知早在汉哀帝时因私杀奴婢而为王莽逼令自杀;王宇则牵连逼王莽让权,于汉平帝元始三年被逼自杀于狱中;王临在新朝地皇二年(公元21年)被王莽处死;仅存的王安也在这年因病去世;王宇子王宗因罪自杀。王莽的女儿汉平帝后在绿林军进攻长安时蹈火而死。另外,据说王莽在新都时,与三个侍女有染,侍女怀能有子王兴,增秩生有儿子王匡和女儿王晔,开明生下女儿王捷,但都留在了封地。直到24年后,王莽的嫡妻和嫡子都死完后,时已66岁的王莽才宣布了这些子女继嗣的合法权利。
王莽对西汉王朝的贡献与背叛,他的革新与复古,他的教学和迂执,他的光荣与梦想,既给元城王氏带来了波峰浪底的巨变,更为历史留下了永久的文化思索。元城王氏的兴衰荣辱,演绎了西汉末期至东汉被期近百年间非同寻常的一段历史,为中华名门望族史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至新朝末年,王莽政权被东汉光武帝刘秀推翻,元城王氏地位一落千丈。但也并未从此销声匿迹,如东汉东郡太守王闳和著名思想家王充,都是出自元城王氏。近代遍布海内外的王姓人中,也有一些人是当年元城王氏的后裔。曲阳侯王根封国在淮南(今凤阳县龙坝乡),此为王姓之源。王姓是淮南人数最多的姓。1990年仅18周岁以上的人,王姓就有43200人;加上陈、刘、李三姓,为淮南市五大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