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文集长篇介绍
《胸臀》是莫言早期创作中的一座高峰,也是最长篇的代表作。小说从抗日战争一直写到改革开放以来的新中国,用汪洋恣意的笔触描绘了波澜壮阔的历史。书中的母亲艰难地生下了上官金童和他的八个姐妹,一个多子女的庞大家庭不可抗拒地卷入了20世纪中国社会动荡的历史进程。小说通过对家庭的描写反映了中国的社会变迁,表现了莫言对女性的同情和赞美。同时,小说描写了人类不可逾越的弱点和病态人格导致的悲剧命运,具有拷问灵魂的深度和力量。这本书在1996获得了首届“人人红河文学奖”。
青蛙
《蛙》是莫言酝酿十余年,写作四年,三次改稿的长篇力作。该书于2009年首次出版。小说由剧作家蝌蚪写给日本作家杉山吉谷的五封信、四部小说和一部戏剧组成,在艺术上极大地拓展了小说的表达空间,整部作品以一位从事妇产科工作50多年的农村女医生和阿姨的人生经历为线索, 以生动感人的细节和自我反思展现了新中国六十年“生育史”的跌宕起伏,揭露了当下中国生育问题的混乱景象,深刻剖析了以叙述者蝌蚪为代表的中国知识分子卑微、尴尬、纠结、矛盾的灵魂世界。 这本书献给千千成千上万经历过计划生育并出生在计划生育时代的读者。这本书获得了中国最高文学奖——第八届“茅盾文学奖”;2010年被南方周末评选为2009年“文化原创榜年度图书小说贡品”,并入选多个年度好书榜单。别人有罪,我也有罪。反思历史的伤痛,尊重和怜悯生命;
第八届茅盾文学奖得主
具有开拓意义的小说艺术,力图生动展现60年波澜壮阔的“诞生史”。
深度呈现中国人对生命的尊重、同情和负罪感。
“作家还是要勇于写出灵魂深处最痛苦的地方。”——莫言
红高粱家族
《红高粱家族》是莫言在1986年为中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贡献的一部颇具影响力的作品。它已被翻译成20多种语言,在世界各地发行。小说通过“我”的叙述,展现了抗日战争时期“我”的祖先在高密东北上演的轰轰烈烈、悲壮悲壮的故事。祖父、祖母、父亲、姑姑等先辈,一方面奋起反抗残暴的日本侵略者,另一方面又产生了令后世相形见绌的传奇爱情。小说充满了丰富而饱满的想象力,用汪洋恣意的笔充分张扬了中华民族蓬勃的生命力。通过这部作品,作者把他的《高密东北乡》放到了世界文学的版图上。
这本书获得了第二届穆峰文学奖2001?军事文学创作奖”;其中《红高粱》作为单篇小说,以1987获得第四届全国中篇小说奖。在《亚洲周刊》评选的“20世纪中国小说100强”榜单中排名第18位;是75年来世界40大名著排行榜中唯一入选英美学术界重要期刊《今日世界文学》的中国小说。高粱红变成了血海。高粱浓密而辉煌。哀怨又可爱。高粱爱搅动腰封。他以自由的想象、汪洋恣意的语言和奇异新奇的感觉,创造了一个辉煌壮丽的莫言小说世界。他用灵性激活历史,改写战争,宣扬生命的伟大力量,弘扬民族精神...这使得当代战争小说焕然一新。-2001“穆峰文学奖”颁奖词通过这本书,莫言把他的《高密东北乡》放到了世界文学的版图上。——纽约时报书评想用这本书来召唤那些游荡在家乡一望无际的红高粱地里的英雄和谋杀者。——莫言
檀香刑
《檀香刑》是莫言历时五年潜心创作的长篇力作。最早发表于2001,被视为中国当代文学中“真正民族化的小说”。作者以公元1900年德军在山东修建吉焦铁路、袁世凯镇压义和团、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太后仓皇出逃为背景,通过讲述性格刚烈多情的梅娘与父亲普拉蒂尼、公公之间的复杂关系,深入挖掘深厚的地域和民间戏剧资源,以摇曳的笔触、悲喜交加的激情,生动地描绘了一场可歌可泣的反殖民斗争、骇人听闻的血腥折磨、感人至深的爱情和一腔民间猫腔作者采用“凤头-猪肚-豹尾”的魔幻叙事结构,融合了民间说唱艺术的精华,以高超的文学语言,使小说成为一部诉诸声音、可以用耳朵读懂的奇葩。这本书获得了2002年首届“丁俊文学奖”和台湾省联合报“2001年度十大最佳图书奖”。入围第六届“茅盾文学奖”。封面文字中国是一切的背后,但惩罚是最先进的。中国人在这方面有特殊的天赋,让人忍受最大的痛苦而死。这是中国的艺术腰封文字:“莫言的感受方式有着深厚的地域和民间资源...‘形式’与‘内容’的无缝融合,使得《檀香刑》比以往任何一部高举‘民间’的小说实践都走得更远,更内化。”
——2002年首届“丁俊文学奖”。
“也许,这本小说更适合由一个声音嘶哑的人在广场上大声朗读,周围都是观众。这是一种带着耳朵的阅读,一种全身心的参与。”——莫言
十三步
《十三步曲》是莫言1988年写的一部充满艺术实验的小说,2000年修订。小说运用现代主义艺术手法,不断变换人称和视角,充分描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困境和现实社会生活中的荒谬现象。中学物理老师因为要给王副市长整容让路,累死后被塞进冰柜,离奇复活。妻子涂小英以为他死了,不让他再进屋。殡仪馆的超级美容师李玉婵将死而复生的伪装成自己的丈夫张,让他代替张给学生讲课。同时,他请真正的张去做生意赚钱。真正的张在现实中已经变得像幽灵一样无家可归。于是,现实生活的原有秩序不复存在,每个人物都在荒诞的情境中失去了本性。不仅活着的人,而且死去的人也让我们痛苦。死人抓活人!封腰写作:当代中国版《变脸的故事》用荒诞的艺术手法表现知识分子的生活和现实社会的鲜明烙印,并进行了大胆的艺术实验。
红树
《红树》是莫言1998到1999年写的一部小说,背景是离开他的文学王国——“高密东北乡”。这部作品的故事转向了南海的现代都市和淳朴的渔村。小说不仅生动再现了权欲、金钱、色欲、性欲等现代都市生活的阴暗面,还生动描述了老一辈的革命历史和他们的子女在现实生活中的爱恨情仇。小说在艺术上追求创新,通过一个无处不在的全知全能的“我”进行叙事,时而针对小说中的当下场景,时而将故事拉入历史和传说;各种叙事手法犹如万花筒,不断变化,但总体来说,又不乏一气呵成的艺术魅力。在燃烧的红树林里,不安分的叙述就像一匹小马在这里跑来跑去...封腰词:以南方大都市和渔村为背景的当代传奇神秘叙事,爱恨情仇的复杂描写,生动再现了当代人对权力、金钱、亲情、色彩的多面欲望。
食草家族
《食草家族》是莫言在1987到1989年创作的作品。被认为是中国当代文学中将荒诞和魔幻发展到极致的杰作,也是充分表达莫言“食草哲学”、对自然的崇敬和崇拜、对性和暴力的看法的作品。小说以高密东北为背景,描写了世世代代生活在贫瘠而富饶的土地上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历史与现实、人性与自然、视觉、味觉、触觉和神奇荒诞的想象、多彩的细节和天马行空都融合在这部独一无二的作品中。小说由五篇中篇小说和一篇短篇小说组成,每一篇在形式上都是独立的,但在精神上却是一体的。爱与恨灵魂的光明与幽暗,梦想与现实,敬畏与崇拜:一场充分展现作者代表作《食草哲学》将荒诞、魔幻、想象发挥到极致的艺术冒险。“这本书表达了我对通过吃草来净化灵魂的强烈渴望,对自然的崇敬和崇拜,对网络的恐惧,对性和暴力的看法……”——莫言
四十一支枪
《四十一炮》是莫言潜心创作的长篇力作,初版于2003年。小说以20世纪90年代初的农村改革为背景,通过讲述主人公罗小彤的故事,重构了人生的青春时光,描述了农村改革初期两股力量、两种观念的激烈冲突,揭示了人性的裂变,同时写出了人们在是非标准和伦理道德上的困惑和迷茫。小说还有一个副线,讲的是一个老和尚的传奇人生——一个曾经地位非凡,过着奢华肉欲生活的国民党军官的传奇。两条线索交叉,虚实场景不断变换,小说叙事曲折酣畅,以作者独特的方式重构了农村改革初期的历史。这本书入围第七届茅盾文学奖;凭借这本书,作者获得了2004年第二届“华语文学与传媒奖”?年度成就奖”。重塑过去的少年时代与苍白的人生抗衡,与失败抗争,与逝去的岁月抗争,他(莫言)通透的感觉,奇特的想象,旺盛的创作精神,对叙事艺术持久的热情,使他的小说成为当代文学改革征途上引人注目的里程碑。他从故乡的原始体验出发,抵达中国人精神世界的隐秘腹地。
-2004年「华语文学传媒奖」?“年度杰出成就奖”颁奖词
以叙事的丰富多彩来弥补生活的苍白和人格的缺陷,是一种永久的创作现象。
——莫言
葡萄酒的共和国
《酒国》是莫言于1989年至1992年创作的长篇巨著,将现实主义批判推向极致,在叙事实验上进行大胆的尝试和创新。在小说中,丁是省人民检察院的一名特别检察员,他去九国市调查一个特殊的案件。但是,酒国城没有人能抵挡得住诱惑。在与权力、酒和女人打交道的过程中,丁不断提醒自己不要喝酒,但最终还是喝得酩酊大醉,淹死在厕所里。小说通过丁狗儿的故事,尖锐地揭示了这个社会的可怕神秘。与丁狗儿的故事并行的,是小说中出现的作者与九国市文艺青年李一斗关于文学创作的书信往来,以及李一斗创作的小说作品。这些小说风格各异,堪称小说风格的“满汉全席”。这本书的法文版被授予劳雷·巴泰林(Jules?巴泰永)外国文学奖”。兄弟们,不要在一个浪漫,混乱,腐败的时代去评判自己的兄弟。封腰文:小说实验体《满汉全席》侦探小说、残酷现实主义小说、表现主义小说、象征主义小说、魔幻小说、武侠传奇小说、抒情小说、结构主义小说...轮流出现的《酒国》最初是由中国杰出小说家莫言创作的...是前所未有的实验风格。他的思想之大胆,情节之奇幻,人物之鬼魅,结构之新颖,都超出了法国乃至世界读者的阅读体验。”
-2001法国“劳雷·巴泰林外国文学奖”
生死疲劳
《生死疲劳》是莫言2005年创作的一部重建宏大叙事艺术的长篇力作..小说中,一个被冤死的地主在因果报应的车轮中经历了六大司,变成了驴、牛、猪、狗、猴,最后转世成了一个患有无法治愈的先天性疾病的大头婴儿。大头宝宝没完没了地说着自己是动物时的各种奇奇怪怪的感觉,还有地主西门闹家和农民兰解放家半个多世纪生死相累的悲欢离合。小说通过各种动物的眼睛,观察和欣赏了过去50年中国农村社会动荡和悲惨的历史。
这部小说是莫言对中国古典章回小说和民间叙事伟大传统的艺术献礼之作。《因果报应》关于生命的想象之轮中的六大司,撑起了这座宏伟的文学大厦,书写了农民对生命伟大坚守的颂歌和挽歌。
本书获得2007年复兴于慧杯暨十月优秀作品奖,2008年香港浸会大学世界华语小说奖一等奖。入围首届“曼布克亚洲文学奖”;入选中国小说学会“2006年度小说排行榜”(上)和《亚洲周刊》“2006年度十大图书”。
《因果报应之轮》中的六大司波澜壮阔半个世纪,中国农村的腰封词:因果报应之轮中的六大司民间想象与古典小说的章句形式完美结合。代表作气势磅礴,荒诞离奇。它展示了农民的命运和农村半个世纪的变化。它探索了人与精神、生与死、苦难与同情。莫言在《因果报应之轮》中用佛教六大司的概念展示了一个现代中国的蜕变,令人充满好奇...整本书充满了对历史暴力和荒诞的笔触和沉思。——王德威教授的作品根植于中国文化之母,将夸张的想象与朴素的现实完美结合。激情诗意的笔触游走于阴阳之间,全景式地展现了中国农村的生活画卷。作家在狂欢化叙事中注入了沉重的思想,在对苦难的戏谑中深化了对苦难的理解。"
——2007年“复兴于慧杯”和“十月”优秀作品奖
天堂里的蒜薹之歌
《天堂蒜薹之歌》是莫言1988年创作的一部反映中国作家良知和弱势群体生存状态的力作。小说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事件:数千农民响应县政府号召,大量种植蒜薹,结果蒜薹全部滞销,县政府官员却置之不理,忧心忡忡的农民自发聚集,导致了震惊一时的“蒜薹事件”。本报报道的这件事,促使莫言放下了正在写的家庭小说,用了三十五天的时间,创作出了这部义愤填膺的长篇巨著。小说在结构上采用了民间艺人演唱与文本叙事相结合的互文方式,波澜壮阔,充满力量。这本出版物是全新的修订版。如果你想逮捕我,你可以逮捕我。我听人看过刑法,盲人处罚不重。我不会闭嘴封话:反映作家良知、反映弱势群体的长篇大作,义愤填膺的叙事,民间艺人的唱腔,相互关联,充满力量。“其实我也没有想到为农民说话,因为我自己就是农民。”现实生活中的蒜薹时光只是一个导火索,引爆了我心中被压抑的激情。——莫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