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为何不反刘邦?
韩信是个悲剧性人物。后人叹息功臣末路,惋惜名将才华,更对他放弃三分天下的机会不解。其实,同时代就有两人劝说他背弃刘邦,三分天下,而且为他透彻分析了天下形势,都被韩信给拒绝了。那么韩信为什么当反不反呢?
话说韩信横渡西河,俘虏赵王,生擒夏说,带领军队夺取井陉,杀死成安君,攻占了赵国,以声威镇服燕国,平定安抚齐国,向南摧毁楚国军队二十万,向东杀死楚将龙且,西面向汉王捷报,可以说是功劳天下无二,当时的天下,除了项羽和刘邦之外,应当说韩信的声势最大,就连一向傲慢自大、极好面子的项王也对他的这位前帐前门卫产生了畏惧感,放下面子派盱眙人武涉到当时已是齐王的韩信处策反。武涉游说韩信的大意是:当前刘、项争夺天下的胜败,举足轻重的是您。您向右边站,那么汉王胜,您向左边站,那么项王胜。假若项王今天被消灭,下一个就该消灭您了。您和项王有旧交情,为什么不反汉与楚联和,三分天下自立为王呢?应当说武涉给韩信做的分析还是相当透彻的,而韩信却说了一段非常意气的话予以断然回绝了,他说:我侍奉项王,官不过郎中,职位不过是个持戟的卫士,言不听,计不用,所以我背楚归汉。汉王授予我上将军的印信,给我几万人马,脱下他身上的衣服给我穿,把好食物让给我吃,言听计用,所以我才能够到今天这个样子。人家对我亲近、信赖,我背叛他不吉祥,即使到死也不变心!可以看得出,此时韩信的立场和态度还是很坚决的。 第二位劝说韩信造反的是他的谋士蒯通。蒯通的分析更为详尽,他说:当今刘、项二王的命运都悬挂在您的手里。您协助汉王,汉王就胜利;协助楚王,楚王就胜利。果真能听从我的计策,不如让楚、汉双方都不受损害,同时存在下去,你和他们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形成那种局面,就没有谁敢轻举妄动。凭借您的贤能圣德,拥有众多的人马装备,占据强大的齐国,迫使燕、赵屈从,出兵到刘、项两军的空虚地带,牵制他们的后方,顺应百姓的心愿,向西去制止刘、项分争,为军民百姓请求保全生命,那么,天下就会迅速地群起而响应,有谁敢不听从!而后,割取大国的疆土,削弱强国的威势,用以分封诸侯。诸侯恢复之后,天下就会感恩戴德,归服听命于齐。稳守齐国故有的疆土,据有胶河、泗水流域,用恩德感召诸侯,恭谨谦让,那么天下的君王就会相继前来朝拜齐国。韩信仍然是老调重弹,他说:“汉王给我的待遇很优厚,他的车子给我坐,他的衣裳给我穿,他的食物给我吃。坐人家车子的人,要分担人家的祸患,穿人家衣裳的人,心里要想着人家的忧患,吃人家食物的人,要为人家的事业效死,我怎么能够图谋私利而背信弃义呢!”蒯通又用陈余张耳刎颈之交反目成仇、文种、范蠡野兽尽猎狗烹的事劝说他,过了不久又再次苦口婆心地劝说他,并敦促他要当机立断。这时韩信真的犹豫了,但最后还是打消了造反的念头,司马迁分析的原因有二,一是他“不忍倍汉”,二是他“自以为功多,汉终不夺我齐”。
武涉和蒯通说的中心意思都是要三分天下,只是方式不同,武涉提出三分天下的方式是反汉联楚,蒯通的方式是保持中立、削汉弱楚、分封诸侯、霸于天下。对于武涉提出的联楚的主张,韩信是断然拒绝的,项羽刚愎自大,天底下很少能与他***事合作的人,跟他联合岂不是笑话。但韩信拒绝的这么干脆,主要还是因为韩信侍奉项羽多年,对项羽从失望转为怨恨,从他对武涉回辞看,他是在跟项羽怄气:你项羽对我那个样子,现在我成气候了你找到我了,告诉你项羽,我要跟汉王干一辈子,坚决和你斗到底!关于韩信容易怄气的性格后面会说到,正是由于他的这一性格,干扰了他的正常判断,使他做出错误的举动,成为导致他被杀的直接原因。另外,武涉提出的三分是暂时的,暂时三分的目的是为了灭刘。
蒯通提出的三分虽然操作性强,但仍需要背汉,这是韩信的犹豫所在,不仅仅是因为如司马迁所分析的“不忍”,更主要是因为韩信:1、虽有国士之才,却无帝王之资;2、只想独霸一方,无意称霸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