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玉器之美
中国玉器之美
玉在中国人心目中,是个美丽的字眼,仅《说文解字》所收的玉部字就达100余个,而由它组成的词汇则更是不计其数,并多含有高贵、美好、坚贞等文化意义。时至今日,我们也常用冰清玉洁、金玉满堂、玉颜、玉体等来称谓那些美好的事物,就连起名字也常用玉字或玉部首的字,可见炎黄子孙对玉的喜爱和崇拜。
一般说来,任何一种物体被人喜爱、尊崇,大概不外乎两种原因:一是这种物体的材料和外在的形式使人产生审美上的愉悦,再者是这种物体所隐含的文化内涵使人产生认同和喜爱。中国玉器则是二者最完美的结合,它不但有着优美的质地和造型,而且也深具人文的观念、情感和民族的精神。英国李约瑟博士曾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赞许到:“对玉的爱好,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特色之一,三千多年以来,它的质地、形状和颜色一直启发着雕刻家、画家和诗人的灵感”。近代著名学者章鸿钊先生也曾感叹道:“玉与吾民族愈相与团结而有不可分离之观,凡研究中国民族史者必详玉之始末”。可以说,中国玉器不但包含着民族的好尚、积累着民族的智慧,寄托着民族的感情,反映着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结构和哲理思想,而且在中国政治、宗教、文化、思想等方面亦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发挥着其他工艺美术品所不能替代的社会功能和作用。同时,尚玉、贵玉也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社会风尚,中国玉器也以其独特的艺术特色受到世人的青睐和珍爱。
一、材料美
在古代,玉是美石的同义词。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曰: “玉,石之美,有五德者。”杨伯达先生认为:“玉之美的发现者应是寻找玉石、打造玉石器的人,这两件事起初往往由一人承担,他们在寻找和磨治玉石工具当中逐步发现和领悟了玉之美,并形成了玉之美感和概念。这种美感是玉的色彩、光泽及其硬度、韧度在头脑中的反映,并形成感觉和认识。承认并喜爱玉之美的人便将其加工成块、珠、管等装饰品用以打扮自己”。从目前考古资料来看,新石器时代古人对玉的认知已具相当高的水平,红山文化、良渚文化、龙山文化以及其他史前文化所出土的玉器,经检测鉴定,均属矿物学中透闪石玉材。透闪石,无色,是一种含水和氟的钙镁硅酸盐,其成分不含铁或含铁量很少。硬度为6-6.5度,因其单晶多作纤维状细密交错的聚合,故其质地均呈现出温润细腻的半透明感。我国新疆和田玉是世界上最好的透闪石玉料,常见的颜色主要有白、青、黄、碧、墨等。大约从新石器时代晚期,优质的和田玉开始输入中原,春秋战国,尤其是汉代之后,和田玉成为帝王贵族千方百计索求的宝物。到了清代,由于乾隆皇帝爱玉成癖,从而使和田玉用量达到历史的高峰,每年仅宫廷用玉就达几十吨,为当时玉器制作提供了优良的材料。
由于和田玉料质地细腻,光泽柔和而不炫丽,通体呈现出一种含蓄而柔和的美感,所以古有“君子比德于玉”之说,甚至将玉人格化。《礼记?聘义》载:子贡问于孔子曰:“敢问君子贵玉而*碈者,何也?为玉之寡而碈之多与?”孔子曰:“非为碈之多故*之也,玉之寡故贵之也。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知也;廉而不刿,义也;垂之如队,礼也;叩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诎然,乐也;瑕不揜瑜,瑜不揜瑕,忠也;孚尹旁达,信也;气如白虹,天也;精神见于山川,地也;圭璋特达,德也;天下莫不贵者,道也。诗云:‘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故君子贵之也。”在这里孔子根据玉的物理属性和社会需要十分巧妙地将融天地之精华的宝玉,赋予了十一种德行,从而使玉发展成一种具有伦理政治价值观(孝亲忠君)的“德”化玉,成为真善美的载体和化身。玉的这一光辉形象,数千年来,对中华民族优秀民族性格的塑造,道德观念的培养,全社会精神文明的建设都起到了不可估量的楷模作用和促进作用。
当孔子提出玉有十一德之后,又有管子的“玉有九德”、苟子的“玉有七德”等说法,其核心内容也多是以孔子提倡的仁义道德为基础的。到了汉代,统治者“独尊儒术”,使得“玉德”理论得到进一步的提炼和强化。许慎《说文解字》释玉曰:“石之美有五德者,润泽以温,仁之方也,勰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桡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忮,絜之方也。”若将其释译成白话,即“具有湿润的色泽,有如君子的仁德;表里如一,毫不虚假,有如君子的义德;敲击时声音舒扬悦耳,传播到远方,有如君子的智德;宁碎断而不弯曲,有如君子的勇德;切磨的棱角方正而不伤人,有如君子的絜德。”可见古人极为重视玉的质地与特性,尤其是和田玉中的羊脂白玉,备受古人的喜爱推崇,长期以来成为品德高尚,心灵纯洁的象征。同时,我们也不难看出,在玉之诸自然属性中,温润是其突出的特点,这一点正与中华大地先民追求的道德准则和民族性格相吻合。这样玉之美与和善结合起来,以象征仁爱、和平、和谐。玉之温润特点,表达出了中华先民的美好心愿,并使之成为炎黄子孙最为钟爱之物。
二、工艺美
优美的玉料令人心醉,精湛的工艺更加令人赞叹。历史上无论哪一件玉器作品,都是工艺大师用心血和汗水浇成,都是琢玉工人聪明智慧的结晶。为了琢制一件玉器,真不知有多少人为之操劳、奔忙。如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大禹治水玉山”,从选料设计到最后刻字完工,全部工程用了整整十年时间,耗银两更不计其数。即便是琢制一件小型玉器,也是要经过艺人们反复思索勾画,根据材料限定的条件进行精心的设计和琢磨,才能完成。因此,一件成功的作品,不但需要有工艺师的高度工艺技巧,而且还要有艺术家的思维和创作才能,可以说,它是一种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完美结合。
玉器的工艺源于石器的制作,但又有别于石器,并较之石器更加细腻、复杂。首先要选材,因为只有选材得当,才能加工出好的玉器。二要设计,玉器的设计必须绝对服从材料本身所给予的特定条件,尽量使作品成为材料美和造型美的有机结合体。三要琢磨,这是玉器制作最关键的一环,也是玉器制作最独特的技术。工艺大师们必须根据设计要求,通过砣具实施切割、勾撤、去地、钻孔、镂空等各种工艺,一点一滴的细心琢磨,从而达到器物造型逼真、形象生动的艺术效果。最后则是抛光,抛光就是为了使玉器更加光亮,但决不能有丝毫损伤、破坏玉器造型和纹饰的现象出现。清代李澄瑶所著《古玉图说》曾记载了当时治玉中国玉器之荚的全过程,从备料到成型大致要经过13道工序,同时由于玉料质地坚硬,而且韧性较大,所以作工的艰难程度是其他材料所不可同日而语的。
此外,中国玉器工艺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创新,到了明清时期,逐渐形成了以京作(北京)、苏作(苏州)、番作(西域)为代表的玉作风格,特别是因色施艺的巧作玉器,更为玉器工艺增添了绚丽的光彩。
1.京作
京作玉器是以北京为中心的玉作工艺风格,也可以说是北方玉器的代表。京作玉器造型浑厚、庄重。圆雕和浮雕的作品较多,图纹工艺亦比较复杂。如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各类仿古玉和时作玉,均呈现出一种高贵典雅的气质和悠然洒脱、落落大方的京城风貌。尤其是动物形圆雕,无论是兽类,还是禽类,大都丰满圆润,刻划的敦实健壮。器皿类则较为厚重、平稳。虽然有时也作花草缠绕,盘根错枝的艺术处理,但仍不失其淳朴、端庄的地方特点和舒展开朗的北方风格。
2.苏作
苏作是指以苏州为代表的玉作工艺。明宋应星《天工开物》曾载: “凡玉由彼缠头回或溯河舟,或驾橐驼,经庄浪人嘉峪,而至甘州与肃州。至则互市得之,东人中华,卸萃燕京。玉工辨璞高下定价,而后琢之。良工虽集京师,工巧则推苏郡。”显而易见,在明代,苏州的琢玉工艺,已被推为全国之首。而著名的琢玉艺人陆子冈,就是苏州玉作高手之一。
苏作玉器一般小件较多,图纹则以江南景色和文人画为主,工艺精细,奇巧玲珑。据载,道光年间,苏州著名琢玉艺人徐鸿,除善琢小件玉器外,又精于雕镂象牙。他能以一寸大小的象牙,雕成葫芦和桃实,宛然如真。技艺的纤巧,令人叹为鬼斧神工,这类器物常用来作为佩饰。另一艺人朱宏晋,能在玉石、象牙、玳瑁、玛瑙、螺壳等薄片上,雕成极精细的花鸟、楼台、亭桥、山水等镂空图景,惟妙惟肖。从而可知,苏作玉器擅长一个巧字,它多在小料和简单的造型上,利用镂空、勾撒等工艺,施展自己的才华,发挥自己的特长,把人们常见的事物、景物、描绘琢磨得栩栩如生,具有轻柔温和的江南情调和优美俊秀的瑰丽风貌,不失为明清玉作中的一朵奇葩。
3.番作
番作亦称西番作。是指中国西部边陲及其接壤邻国的玉器制作工艺。主要包括北印度、西巴基斯坦和阿富汗东部等地的玉器,又曰痕都斯坦玉器。由于该地区与中国内地在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方面都有着很大的不同,所以玉器的制作,带有浓郁的异国情调。
乾隆二十年左右,番作玉器开始进入中原,并受到了皇帝的青睐,因此,番作玉器渐兴。其工艺一般都比较规矩、精巧,造型多为盘、碗、盒等生活日用器皿。但壁薄如纸,晶莹细润,装饰手法常常以镶嵌为主。不仅有嵌金、银丝,贴金箔,而且还有嵌各色宝石和玻璃等,从而使温润的玉器更显得华贵和绚丽多姿。同时器面上的花纹多以饱满丰厚的西番莲为主,别开生面,让人耳目一新。
4.巧作
巧作,也称俏色。它是玉工依玉材之自然色泽纹理,巧妙地加以设计运用,施以适合玉材的琢磨技法,使作品的造型与颜色达到自然完美的艺术效果的一种特殊工艺。
以现有的资料可知,早在商代古人就已经比较熟练地掌握了这种技巧,如安阳殷墟出土的两件玉鳖,便是利用材料色泽的不同而精心设计琢磨出来的巧妙之作。唐代以后的巧作玉器更加成熟,何家村出土的玛瑙牛首杯、元代的秋山玉、清代的“桐荫仕女图”、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翡翠白菜等,均称得上是绝世精晶。
由此可见,中国玉器工艺,既是一种具有浓郁东方艺术特点的特殊工艺技术,又是数千年来中国人聪明智慧的体现,它那巧夺天工的技巧和所饱含的那种妙不可言的、动人的生活情趣,使中国玉器艺术更加五彩缤纷。
三、寓意美
中国玉器之所以深入人心并一直延续发展至今,使炎黄子孙爱玉、贵玉传统经久不衰,究其原因,除了玉器材料本身的魅力处,更重要的还是人们所赋予它的种种文化意义。主要表现在:
(1)玉是宗教神灵的象征:古人认为玉是山石之精,具有灵性,并视作神物,人们不仅使玉器在原始宗教中充当着沟通人与神的角色,用来祭祀天地山川、祖先神灵,而且还深信玉具有祛疫辟邪,攘除灾祸的特殊功能。从而,长期以来,玉器一直成为炎黄子孙的保护神,同时也是庇佑自己生命的灵物。佩玉辟邪的观念,长期以来深植中国人的心底。
(2)玉是政治权力的象征:随着阶级的出现,中国玉器又赋予了新的含义,并形成了系统的用玉制度,根据玉的品类、尺寸、纹饰、色泽、质地、数量等来表明体现其身份的高低,使玉成了一种明辨贵*,标志地位的象征,深具权力和政治的意义。
(3)玉是品格道德的象征:玉在传统文化中,还是一种儒家思想中美德的体现,“玉之美,有五德者”奠定了儒家用玉的理论基础,成为君子为人处世、洁身自爱的标准,所以历代都以佩玉为时尚,无论天子还是士庶,皆把佩玉作为人格完美、品德高尚的象征。
(4)玉是珍宝财富的象征:玉不仅在宗教、政治领域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在经济上也具有极高的地位。由于玉的质地优良,产量稀少,所以自古以来就被视作珍宝。管子曾曰:“珠玉为上币,黄金为中币,刀布为下币。”商代甲骨文的“宝”字,即为屋内藏有贝(货币)和玉,战国时期关于和氏璧的记载,更加说明了上好的玉器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和价值。因此,玉之为宝的观念,不仅刺激了玉器的发展,而且在古代社会的政治交往中也占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5)玉是吉祥福瑞的象征:中国玉器不仅质地优良,而且内涵丰富、寓意美好。特别是明清时期,大多作品“图必有意,意必吉祥”。有的反映了古人升仙得道的思想,有的体现了企求再生的观念,而更多的则是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即吉祥的祝福。如大猴背上爬一小猴,寓意为“辈辈封侯”;莲花与鱼合雕在一起,则为“连年有余”。此外那些丰富多彩、包含吉祥寓意的图案画面,如喜上眉梢、松鹤延年、五福捧寿、五子登科等,更是道出了人们企盼吉祥、憧憬未来的思想感情。在这里它们不仅是一种装饰,也是一种心灵的写照,同时还流露着美好的愿望和乐观的情绪,具有无言的魅力和一切词句均替代不了的功能。可以说,它带着社会的和声,凝结成谐音、符号、象征等中国特有的吉祥寓意性的艺术语言,使创作者和欣赏者从中得到享受和满足,并跃出造型和画面,进入到一个立体的、更饱满、更充实的世界。尤其是当玉器步人百姓之家并与乡土文化紧密结合后,它更加成为一种富贵平安、吉祥如意的象征物了,从而使得尊玉、爱玉的传统观念深植中国人的心里。
《考工记》曾载:“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其中材美工巧一直成为古人乃至今人治玉的原则,并取得了惊人的成就。试观历代玉器作品,尽管它们各自的功用不同,形制也有差异,但皆以灿烂的光芒照耀着玉器发展史的每一篇章。那坚密细润的材料,别具一格的造型,精湛卓越的技巧,怎能不令人迷恋赞叹,拍手叫绝?同时它们还以其瑰丽的身姿,体现着时代的特色和民族的个性,有的浑厚庄严,有的玲珑剔透,有的虽说质材无华,制作欠精颇带刀斧痕,却也显示出了大巧若拙的气质。
此外,中国玉器的装饰图纹同样也显露着历代玉工的聪明才智和创作能力。器物画面上无论是几何纹、自然写实纹、还是抽象的神话动物纹等,均表现得笔触灵活、线条生动,简练中蕴含着丰富的意趣,矫健中表现出生动的灵性,得心应手,挥洒自如。然而如上所述,中国玉器所引起的美感,并不仅仅来自于形式,其主要的应来自于构成它的特定因素,即人的因素。是人赋予了它种种的思想观念和文化内涵,这样才使得天才的艺术大师们把自然美、精神美巧妙地汇集于一体,把人文观念与社会功用渗透于玉器之中,把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含蓄地综合体现在乎凡的艺术作品里。同时也正是这种比自然物象更生动、更有魅力的人文观念,使人们在领略和玩赏中,从心底激起一股精神,激起一种比生活更加色彩斑斓的憧憬,并诱发出希望和情爱。也就是说,玉器之美,早已超出了单纯的造型、工艺和材料之美,它是一种再生的美,升华了的美。这种美像春雨渗入大地似的,在人的精神里埋下了价值和能量。因此,它不但博得了人们对玉器不可割舍的爱,而且也显示出牵心动魂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