棋王小说在线

这辈子遇到真爱会是什么样子?

我觉得应该是《霸王别姬》里的弥勒蝶的《不要狂,不要活》,是小说《棋王》里的王一生,只为棋而活。

《棋王》是当代作家阿城的代表作。讲述了在一个特殊的年代,知青下乡改造,主角王一生不得不四处找人下棋,尽管生活艰难。

在中国,起名一直是一门玄学,很有讲究,因为它涉及到命运阴阳元素的需要。我看《棋王》的时候,看到主角“王一生”的名字,不知道阿城取名字的时候有没有暗指。这个人一辈子都会和象棋扯上关系。

王下了一辈子棋,就一个字:妄想。因此,他被冠以“棋迷”的称号。

在学校,他经常和邻校的棋手下棋;在拥挤的下乡火车上,他想找人下棋;在农场,走了十几天还得找人学棋。

他下棋不为名不为利,只是为了下棋。在县里组织的一次象棋比赛中,王一生未能报名成功,但赛后却去了前三名。最后参加挑战的人越来越多,王一生十人对战。十盘棋,十场决斗,同时进行。县城的大街小巷都摩拳擦掌,只为看这一盘棋。

王一生赢了一盘又一盘棋,全程全神贯注,保持一个动作不变。最后,当冠军前辈提出和棋的希望时,王一生全神贯注于棋局,身体久久不能动弹。

文章中描述:

王一生又挣了一下,还是起不来。我和脚蛋赶紧过去,按住他的腋下,把他扶了起来。他的腿仍然坐着,无法伸直,悬在空中。我觉得我的手好像只有几斤重,就示意王一生放下,用手揉揉他的腿。

王下了一辈子棋,已经到了完全忘我的境界。他忘记了周围沸腾的人群,忘记了身上传来的疼痛,甚至忘记了对手,忘记了输赢。他不是那场比赛的冠军,但他是大家心中的无冕之王。

王一生也有一套“吃”的理论。

小说用大量笔墨描绘了王一生对吃饭的理解。当人沉迷于自己所爱而忘我的时候,“吃”只能维持日常所需。人不吃饱棋就乱,而他仅限于吃饱,从不贪吃。

这让我想起汪曾祺的一篇随笔,曾经写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的一个学生,喜欢在茶馆里看书,读了很多书,甚至把所有的洗涤用具都拿到茶馆里,后来去了四川,穷死了。

长期饥饿是致命的。生命都没了还谈什么爱?

王一生很懂道理。在去乡下农场的火车上,他纠缠着杰克·伦敦的小说《爱情生活》中关于饥饿的人和饥饿的狼的小说中的“我”,也谈到了主人公“我”一天没吃东西的感受。只有对饥饿有了充分的认识,才能知道自己的底线在哪里。因为他知道象棋不支持人。但是他不能不下棋。

在农场,每个人每个月只能拿到五块钱的油。可以吃饱,但是难得有肉有肉,吃不好。但对于王一生来说,却是绰绰有余。他又可以到处找人下棋了。

《棋王》让我特别感动的是一种可贵的精神,那就是去爱而不分心。

作家王蒙曾指出,这部小说是对那个特殊时代“人们的智慧、注意力、精力和潜力”的致敬。在连最基本的吃饭问题都没解决的情况下,还能坚持这份爱情,是多么难得。

小说中有一个对比让我印象深刻。足蛋的父亲是一位著名的棋手,留给他一副明代乌木雕刻的棋子。脚蛋就是用这副棋跟王一生学棋。后来,足蛋把这枚棋子送给了大臣,以便离场。王一生觉得很失落。他以前被认为是同道中人,其实并不爱下棋。这对古董棋子对他来说只是一块敲门砖。

脚蛋用一对古董棋子换来离场的机会;老拾荒者曾经是象棋里的“扫地僧”,却留下了一句“棋不养人”,投身于生存之战。时代就像大浪淘沙,把留不住的都冲走了,露出来的都是真金。

英雄真正的悲哀不是棋逢对手,而是遇到配不上他的时代。如果王一生出生在我们这样的自媒体时代,他是否饿绝不是他需要考虑的问题。

自媒体时代,每个小人物都有发光的可能,给了我们机会,也带来了太多的诱惑。资本狂舞,人心浮躁。我们想做这做那,却总是什么都做不好。

也许棋王精神最大的价值就在这里:找到自己热爱的事情,一辈子忠于它,把它做到极致。然后,我们想要的就会来到我们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