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大的希望:从儿童和隐喻的角度,分析犹太人的苦难历史。

二战期间,纳粹德国入侵奥地利,一群被迫害的犹太儿童在战争中过着充满恐惧和焦虑、希望和绝望的悲惨生活。

伊尔泽特·艾辛格的小说《最大的希望》是以儿童的视角来描述犹太民族在纳粹统治下的历史命运,以及主人公埃伦如何在这一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从“巨大的希望”转变为“更大的希望”。

奥地利作家、诗人和剧作家伊尔泽特·艾青格(Ilzert Eichinger)曾获得第47届社会文学奖、不来梅文学奖和奥地利国家文学奖等欧洲重要文学奖。代表作有《更大的希望》、《被束缚的人》、《伊莱扎》、《伊莱扎》等。《更大的希望》是她的成名作,也是她唯一的一部小说。

《最大的希望》讲的是主角艾伦,一个有一半犹太血统的小女孩。她父亲离家参军,母亲逃到太平洋彼岸,留下她和奶奶、姑姑在一起。在日益狰狞的世界里,她独自经历了分离与成长,孤独与死亡,绝望与希望。

这部小说被德国之声选为“1900之后必读的一百部德国小说”。作品中的语言充满了奇异的遐想和丰富的想象,也包含了许多隐喻。在这篇书评中,我将从儿童和隐喻的角度来分析犹太人在二战中的苦难历史。

小说《最大的希望》有10章。从剧情和场景上看,似乎是独立的,从时间安排上看,比较松散。但春季的空袭和巷战最终在作品中有所描述,这与历史上盟军进入维也纳的时间是一致的。

更重要的是,小说中主人公艾伦的故事经历,更像是小说中艾青格的化身。

①艾青格的童年经历。

艾辛格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他的父亲是教师,母亲是犹太医生。德军占领奥利后,她的双胞胎姐姐乘坐“儿童转移”列车逃到了英国,而她的祖母和月经则不幸被送进了集中营,最后被杀害。

她也被迫与母亲分离,分别失去了学习和工作的权利,一直在歧视和排斥中过着艰难的生活。

②主人公爱伦的故事。

艾伦是一个混血的小女孩。她想和妈妈一起逃到太平洋对岸的一个“自由”国家,但是没有签证,她想说服领事给她签证,但是领事不能满足她的愿望。最后,艾伦和她的朋友们听到了他们将被送往集中营的消息,于是他们一起排练了耶稣诞生剧。

随着小说情节的推进,艾伦的祖母在警察赶到前试图服毒自杀。艾伦抢过毒药,告诉她小红小红帽的故事,希望她的祖母能活下来。最后,艾伦目睹了奶奶服毒身亡的一幕。

在小说《最大的希望》中,也有一章描写了孩子躲在阁楼里学英语,也说明了当时讲母语的孩子受到的侮辱和歧视。英语是孩子想去的国家的语言,学英语只是生存的希望。

从艾青格的童年经历可以看出,她的童年经历是残酷的。艾辛格在小说《最大的希望》中体现了他的童年经历,这是一部关于战争中苦难、迫害和杀戮的纪实战争史。

这部小说最大的特点是艾青格对语言的追求。在叙述过程中,他融入了幻觉、梦境、独白、谚语、童话等多种元素,让读者在阅读中以画面感感受语言背后的意图。

同时,艾青格在词语的使用上巧妙地运用了大量的隐喻,这也促成了故事的发展。

(1)艾伦佩戴星星,比喻屈辱和迫害。

今天是艾伦的朋友乔治的生日。她去了一家甜品店,看到雪白的蛋糕闪闪发光。“衷心祝愿”几个字被倒在粉红色的糖浆上。她告诉售货员买蛋糕,但售货员冷冷地说:“滚开!”

原因是店员看到了她胸前的星星。生日会上,这让孩子们在恐惧中不断猜测星星的含义。

二战中,纳粹强迫犹太人佩戴代表犹太人身份的大卫王六角星,彻底孤立犹太人群体,进一步加强对犹太人的迫害。艾伦是半个犹太人,她必须穿上它。可见犹太孩子也在遭受屈辱和迫害。

(2)字迹被水打湿,表示遭受暴力和迫害。

小说《更大的希望》,语言背后隐藏的意图,意义深远。该隐喻是利用作品中词语的双关特性巧妙构建的,阅读时能产生丰富的联想。

第一滴雨落在上面。它落在红色的笔画上。于是纸中间的红笔画溢出来,直到越过河岸。

这段话在小说第四章,描写学生的英语词汇书,被丢在石头铺成的路上,写在纸上的字迹被雨水打湿,从而构思出一种超越现实的画面感。纸上的红色笔画是对泛滥的河流的隐喻。

红色的笔画不断扩大。很明显,和血的颜色一样。临危不乱的意思现在是濒临溺水。文字像废弃的小房子,歪歪扭扭,毫无生气,毫无意义地列在红河两岸。

它的颜色像血,让人想起血腥和暴力。通过艾伦的故事和经历,比如她没有签证,被戴星星羞辱,祖母服毒自杀,被困地窖差点丧命,我们可以看到二战中犹太人的苦难和杀戮。

小说《最大的希望》不仅在语言上使用了隐喻,而且在空间上反复进行了跳跃。我们可以看到Ellen在一些事情改变后的自我成长和蜕变,从“大有希望”到“更大的希望”。

①艾伦过桥时,才有“更大的希望”。

艾伦想要签证,这是她最初的希望。后来,她的希望落空了,她再次打算穿越边境去寻找一个神圣的地方。艾伦的每一次希望落空,都是一次自我成长的蜕变,即使面对现实的苦难,她依然抱有希望。

尤其是艾伦从地窖里爬出来,在九死一生之后,试图穿过运河上的桥,回到她在岛上的家。在这个过程中,艾伦认识了一位外国军官杨。在一起过桥的路上,杨被打死了,但她依然坚持过桥。

随着战事不断,人们被浓烟呛死,桥被炸毁,“更大的希望”成为指引艾伦回家,过桥到彼岸的指引桥。最后,艾伦在桥上跳了起来,化为灰烬。

②失去了生命,也实现了灵魂的救赎。

小说《最大的希望》的明线是以儿童的视角讲述犹太人的苦难历史。另一条黑线是出现在最后的那颗星,一颗高高挂在天空中的金星。在这一点上,隐喻也被用于语言描述。

艾伦的朋友过生日。她去买蛋糕时,胸前戴着一颗星星。在恐惧中,孩子们逐渐将星星与死亡联系起来,安娜说:“跟着那颗星星走”。这颗星是希望,也是指引艾伦到达目的地的星。

当朋友们被送进集中营时,格奥尔格说:“我看到了那颗星星。”小说结尾,艾伦跳桥,以“燃烧的桥,晨星高悬其上”结尾。这种语言的背后是埃伦在生死边缘依然充满希望,希望给她力量,不畏惧死亡,走向重生。

最后,晨星高挂,代表着黑暗的消失和白天的到来。同时也暗示了被迫害的犹太人即使肉体上无法逃脱,精神上也应该保持自由。他们虽然失去了生命,却实现了灵魂的自我救赎。

艾辛格在75岁生日前接受《泰晤士报》采访时说:“那些活下来的人并没有让一切都活下来。”她说战争中的斗争时期是她最快乐的时刻,让她受益匪浅,是一段充满希望的时光。

我们可以看到,《最大的希望》这部小说不仅叙述了二战犹太人的苦难历史,而且在死亡面前与命运抗争,始终怀有更大的希望。这些美好的东西才是生存的真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