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花湖》是一部怎样的小说?
首先,按照通常的研究视野,我们不得不承认《荷花淀》是一部战争小说。但就小说的整个艺术思维和话语运作而言,它是一部已经完全非战争化的战争小说。也就是说,这部小说在整个话语表达过程中,通过语言的暴力,彻底消解了战争主题本身的原始战争特征,从而找到并表达了被战争本身的残酷性和通常习惯于把战争当作残酷现实来思考的传统模式所忽视和掩盖的生命的原始之美。说这部小说是战争小说,不仅因为它以战争年代和战争为整体背景,还因为它构成的中心事件是一场激烈的枪战。而且,作品可以说是完全从正面描述了战斗场景。但由于作者有意的非战争的把握和处理,整个战斗场面,即作为中心事件或通常作为高潮出现的战斗场面,在小说中只是寥寥几笔,轻描淡写,一笔带过,完全避免了通常的硝烟、枪林弹雨、血肉横飞的惨烈场面,甚至完全省略了对立双方的激烈厮杀和对峙。三言两语就结束了战斗,取得了神话般的胜利。当你看这样一部小说的时候,你好像根本没有通过这种艺术表现形式去经历一场战争,你根本没有得到任何战争的体验。战争的所有特征在这里都被解构了,小说也没有用艺术手段再造或再现一场战争,所以完全是非战争的。虽然它的素材确实是一场你死我活的战争。其次,这部小说既掩盖和消解了战争的特征,又提取了生活中的一切矛盾和冲突,从而突出了社会生活中清晰纯粹的自然形态。这可能是作者从一个全新的角度理解战争,把握战争主题的结果。战争对任何人来说无疑都是残酷的,对整个社会的破坏力极大,必然会给人们带来更多的灾难。但是,由于两条战线的明确对抗和对立关系的单一确定,整个社会的人际关系就会清晰而简单,和平时期人与人之间复杂而微妙的矛盾和纠葛就容易被暂时搁置,那些琐碎的日常矛盾或情感冲突就会被根本利益和一致的一般原则自然或强行取消。此时的家庭关系、邻里关系乃至阶级关系等大都市圈,都自然而然或自觉地服从于战争划定的前线,人们的情绪也只能以此为基础。正是基于对战争现实的这样一种把握和感受,《莲花湖》大胆地淡化了人们的情感冲突、心理冲突和日常生活冲突,只留下一种高度纯净和宁静的美。作为小说的主线故事,妻子将郎送上战场,并没有离别和被抛弃这样的悲伤。即使是这种突然的告别,也没有引起妻子丝毫的不满和怨恨。干部家属如此,其他人也是如此。一切都显得那么简单,也正是在这种简化的艺术关系中,小说给读者留下了一种清新的荷叶清香般的温暖,这是纯美的极致。此外,以往对《荷花淀》的解读大多侧重于分析其鲜明的个性和复杂微妙的心理活动。所以认为这还是一个作家很精彩的短篇,其实是一个非常规的创作,一个非常规的文本,用常规的思路去曲解和误读。事实上,《荷花淀》根本不是一部关于人的小说,或者说不是一部以刻画人物为中心的艺术作品。人物在作品中并不具有特别突出的地位,或者说在小说元素的整体构成中,人物(即作为形式因素的人物)并不处于最中心、最突出的地位。首先,小说中的人物几乎都是匿名的。对于现实主义作家的小说来说,既然要塑造一个完整的立体的人物形象,那么人物的名字无疑应该排在第一位,否则这个人物就失去了作为个体的基本守则,失去了作为个体存在的最表层的依据。当然,短篇小说有时会省略人物名字,但一定是情感小说、氛围小说或者其他艺术小说。既然写小说重在写人,就不应该忽略人名,否则就写不出一个完整的可以呼之欲出的人。我们之所以把莲花湖排除在写小说之外,是最表面的原因。小说中最重要的人物──水上女子没有名和姓,甚至连“水上女子”这个称呼也很少用,只用“女子”二字称呼。就连作品最有力度的开头对女子容貌的描述,也只是换成了一个具有抽象和普遍意义的“女子”,但并不具体限于“水上女子”。所以这里省略人物名字,并不是因为旧社会女性名字不重要或者大多没有名字,孙犁其他小说里的女性都有名字,而是《莲花湖》省略名字显然有特殊的艺术意义,就是要充分淡化人物,使其融入作品纯粹的氛围和纯粹的画面。还有一个依据是,小说中唯一有名字的人物叫做“水水”,而这样的小说中的“水水”并不仅仅是一个个体的代号意义(所指),而只是隐含了一个抽象的一般意义(能指)。在汪洋白洋淀这一片,男人女人荷花荷叶都是水生的,所以“水生”不仅仅是一个人的名字,也是大家的* * *名字,不仅仅是一个干部,更是大家的代表,甚至是对那片毛茸茸的荷叶的一个典故。我觉得这种理解并不牵强。这样的论点将在我们后面的分析中用到。其次,小说中人物的长相也高度模糊。所谓外貌模糊,不仅仅是因为作品中很少或没有直接细致的肖像描写,还因为小说中所有的人物在外貌和造型上都没有明显的差异。小说的描写并没有刻意突出这些差异来形成对比,使个性鲜明,而是刻意造成混乱。只有男人和女人的区别,就像莲花湖里只有荷叶和荷花的区别。至于每个男人和每个女人的特点,在小说里并不重要。作品中唯一的人像是水生:“这个小伙子才二十五六岁,戴着一顶大草帽,穿着一件白色的夹克,黑色的裤子卷过膝盖,光着脚。”这显然是任何一个年轻人的穿着,尤其是在那个时代和环境下,最能体现外貌差异的面部描述不是一句话。至于女性画像的描写,则完全融入了一个仙境般的环境(如剪辑席、莲花湖遇险)。这些人物在心理特征上非常相似,包括语言特征,尤其是那些女性(试着理解那些文本中的对话)。这些都是刻意淡化人物形象,追求作品诗意意境的表现。肯定有人会反驳我的上述观点。《莲花湖》对心理活动的描写,尤其是通过人物的动作、行为、对话,揭示了人物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非常准确!这当然是对《荷花淀》艺术分析的统一评价,但并不是对《荷花淀》艺术技巧的更独特、更深刻的理解和发现。在我看来,像《莲花湖》中那样的心理活动描写,是任何一个成熟的艺术家都能轻易掌握的技巧,并不能算是多么奇特和高明。《莲花湖》作者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充分淡化了人物的场景和情节,不经意间对人物进行了涂抹,大大减少了本应细致描写的笔墨,通过寥寥数语,达到了作家通常需要刻意用笔的极致,但这部作品的艺术意图并不仅限于此。以上,我们已经详细分析了《莲花湖》中人物的非战争、非冲突和全面淡化,其中情节的淡化更是尽人皆知。那么,这部小说的根本利益在哪里?小说的审美重点在哪里?即为什么小说具有超越时代、跨越地域的永恒艺术魅力?在我看来,这是一部诗化的小说,有着纯粹的美,它的全部意蕴在于被作者高度提炼和极大升华的自然之美和生活之真美。我想,每一个读过《荷花淀》的读者,他不一定能从作品的描写中清晰地还原几个真实的水乡人物,更不用说被其中的打斗场面所深深打动,甚至作品所讲述的一个故事都显得那么模糊和含混;但你永远不会忘记一望无际的芦苇茂密的白洋淀,尤其是“荷叶鲜,荷香”的莲花湖。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但在小说《荷花淀》中,有图有诗,真的是一幅人间仙境般无限开阔的荷花图,被作者充分诗化了。这才是作品真正的魅力所在。对此,作家孙犁先生本人早就说过:“这部小说引起了延安读者的注意。我想是因为同志们在西北高原工作多年,习惯了那里风沙大的气候。突然看到白洋淀水乡的描写,带着荷花香的风吹来,不禁觉得新鲜。“这难道不是小说吸引读者的根本原因吗?这难道不是最深刻地指出了《莲花湖》艺术魅力的终极源泉吗?回过头来看作品本身,虽然小说如前所述,淡化了本该是高潮的人物、事件甚至核心情节,比如写故事的起因,只用了一句话:“可是门还没关,老公还没回来”,告别只写道:“村里的男女老少也都送他出去了。水笙对每个人都笑了笑,然后上了船。“它高度简洁,但写自然风光却是那么孜孜不倦,刻意苛求,总是那么充满韵味和魅力。最精彩的当然是作品的开篇,简直是神来之笔。即使对于最习惯阅读剧情小说的中国读者和普通读者来说,他们也不觉得交流或阅读有什么困难。这里大大小小的四个自然段占了很大篇幅,不妨先引用其中的两个再来分析:月亮升起,院子里非常凉爽干净,断芦眉白天湿润,正好做席。女人坐在院子中间,手指拧着丝滑纤细的芦眉。芦眉细细的,在她怀里跳来跳去。.....这个女人做了座位。很快,它就在她的身下织成了一大块。她似乎坐在一片白雪和一片白云上。她有时会看看湖水,那也是一片银白色的世界。水面上有一层薄薄的透明的雾,风一吹,带着清新的荷叶和莲香。特别要注意这些描写:一是作者选取的物象的自然美:月亮,女人,她身下的芦苇席,远处的莲花湖……二是物象的特殊组合会进一步升华和丰富:月亮下,女人补席,远处飘着一片荷叶清香的白洋淀……三是, 词语的修辞和修饰,增添和扩大了无限的美感:清凉、干净、润泽、滑润、纤细,“似坐一片白雪,似坐一片白云”,“一片银白色的世界”,“水面上笼着一层薄薄的透明的薄雾,风吹过,带着清新的荷叶和莲香”。 再加上中间两个自然段的几个问题引起的白洋淀的辽阔和物产丰富的联想...这些话里哪里有一点战争的味道?哪里有一点尘世的纷扰?正是通过这幅美丽的画面,作者把读者带入了一个纯美的境界。一般来说,小说的开头是为整篇文章定调的部分。《荷花淀》的开头很有美感,显然把读者带入了特定的氛围,对整篇文章的阅读有很强的影响。这种诗意的描写和这个差不多,只是中间部分有一个白洋淀水面的正面描写,然后结尾有一个莲花湖的直接描写。对莲花湖的描写更具动感,也有意将人与荷叶融为一体。人们不仅可以领略莲花湖的无限美景,还可以深刻地把握其内在的灵魂。众所周知,画家徐悲鸿画马,并不是简单地画那些马的形状,而是集中表现一种人的精神,从而表现一种民族精神。小说《荷花淀》这种画面感很强的作品,其终极意义在于体现一个民族的整体性。像满湖的荷叶,生机勃勃,婀娜多姿,这是“莲花湖”所营造的一切纯美的深层内涵。其实这部小说的每一个主画面都有这样一个基本方向,有这样一种内在精神。作品开头对女座的画面描述的基本颜色是“白色”、“银白色”、“透明”,有意将月光与湖水联系起来。虽然没能直接展现出莲花湖的正面景色,但通过女人的“视觉”做了必要的介绍。水面上有一层薄薄的雾,风一吹,有新鲜的荷叶和莲香。”在女人找老公的那一段,把白洋淀写得“水如无边跳水银”在正午的阳光下显得格外突出。使之与开头的基调一致,逐渐向莲花湖推进。最后直接表现为“不知道莲花湖有多少亩”“层层叠叠的大荷叶迎着太阳舒展开来,就像一面铜墙铁壁。粉莲箭高高耸立……”至此,所有的画面融为一体,从晦涩逐渐变得完全清晰,从暗示直接展现。前后画面递进,有流动感,层次分明,使意境深邃高远。我们说它是一部纯美的小说,它渗透着一种民族精神。这是因为任何美都不是完全抽象空洞的,美本身总能体现出一种特定的精神,或者说能让欣赏主体感受到一种精神,对于艺术美来说尤其如此。因此,我认为《荷花淀》是一部风格独特的诗化小说,其重点在于创造一种绘画美。在纯美的极致中,蕴含着健康光明的人类精神和民族精神。而这种精神与每一个有民族气节的普通人息息相关。所以《莲花湖》一直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成为没有战争的战争小说佳作。这种美的艺术创造是孙犁的一贯追求。他曾说:“看到真善美的完美,我写了一些作品。看到恶的极致,不想写了。这些事情我都经历的很深,可以说是刻骨铭心,但是我不想写。我也不想回忆了。”可见孙犁先生一生的追求是真善美的极致,他的艺术也是真善美的极致。他试图用真善美与邪恶作斗争,这比直接说教更有力量和恒心。所以《莲花湖》并没有直接渗透到许多既定的观念理性内容中,只是尽力营造一种艺术美。至于这种美的精神内涵,如上所述,是自然的。这种艺术追求不仅渗透在他的白洋淀系列小说中,也贯穿在他的一组山地小说中。《荷花淀》是体现孙犁对美的追求的终极战争小说,是一部真正的纯美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