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演大结局:“关公”和“余让”是米振东心里最后的墙。
无论是电视剧还是原著小说,饰演的冯森和程饰演的米振东是观众最关注的两个角色。
这种两个角色的对手戏,既考验演员的演技,也考验编剧的台词。
在原著小说中,米振东这个角色是由很多编剧写的,他也是整部剧的灵魂和几条线索。
冯森和米振东都经历过人生中最痛苦的《你将何去何从》,两人性格相似:一样的倔强和自信,一样的坚守内心的行为准则。
但由于环境和教育的不同,冯森和米振东最终走上了两条完全不同的道路。
在巡回检察组全剧中,编剧以9.30的沈案、徐大发案、停车场的案、黄案、孟晓案为主线,以白案、李梅娟案、张艺伟案、电梯案为副线,纵横交错,环环相扣,通过各种手段塑造了米振东这个人物形象。
随着冯森的一步步努力,这些隐藏的联系逐渐浮出水面。地下停车场的保安、电工、物业,振东施工队穿的印有“华泰”字样的衣服,傅丈夫费淑萍的泳池救人,都指向舒立科、蒋向阳、彭的名字。
再加上沈的证词和的结婚礼物清单,所有的因果逻辑联系都铺展在冯森和米振东面前。
但冯森还是很难真正将米振东绳之以法。
因为冯森无法证明这些人的所作所为与米振东有关。
要想真正突破米振东的心理防线,仅仅依靠这些零零散散的证据是不可能的。
从米振东的言行和身边人的表现来看,这是一个真正的“硬骨头”和“硬汉角色”。
从他的对手的角度来看,当他受到黄和整个监狱工作人员的威胁和殴打时,他表现出了毅力。他甚至不屑与那些“爬虫和走狗”计较,只与黄“打分数”。
从他爱人的角度来看,他的妻子童全心全意地崇拜和爱他。她的初恋情人傅,甚至把店开到监狱门口看他一辈子。
从他朋友的角度来看,为了守口如瓶甚至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而像舒立克、蒋向阳和彭这样的兄弟都不会背叛他。
所以冯森真的很难从这些人身上找到突破口。
但是,所谓成功的是萧何,失败的是我。米振东的突破口,其实恰恰就在这几个人身上。
米振东之所以能团结这些力量为他所用,成为这些人的精神支柱和领袖,关键原因就在于他拥有我们“江湖道义”文化所向往的“忠诚”。
振东施工队里供奉的关公雕像,米振东书柜里一排排的侠义小说,他一心崇拜的“玉让”,都是他成长过程中理想信念的支撑。
“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独骑千里,过五关斩六将的关公,一直是我们民间传说中的英雄,而他所代表的“忠”字,也一直作为一种高风亮节的精神代代相传。
米振东带领他的兄弟们崇拜关公,这也是他们心中点燃的蜡烛,尽管微弱,却不屈不挠。
米振东用忠义淳朴的精神把这些孤儿院里的伙伴们团结在一起。同时以“玉让”为榜样,支持自己完成“复仇”计划。
于让,春秋战国晋国人,曾是范的属国,后为中行的属国,但都没有得到重用。后来当了智伯的家臣,非常感谢智伯的好意接见他。
后来,智伯被赵襄子害了。为了刺杀赵襄子,玉让吞下木炭,毁了他的声音。在他身上作画导致他全身长满了疖子,成了鬼。甚至他的妻子都认不出他了。
“玉让”这个名字象征着忠诚和牺牲,象征着“士为知己者死”。
在米振东心里,他一直向往的,就是成为余让这样的人。他说:
米振东心中的最后一堵墙,是他所崇拜的“关公”、“他”、“玉让”。这堵墙,看似坚不可摧,其实很脆弱。
我们常常喜欢用“玉让”的故事来报恩。除了《巡回检察组》里的米振东,我们应该还记得《新世界》里沈世昌根深蒂固的信任,对他的恩情也是感恩的。
然而,就是这根被沈世昌比喻为“玉让”的长根,在“报恩”与“伸张正义”的困境面前,依然没有丧失良知。
同样,米振东也不是反派。相反,他对自己推崇的那套道德标准极度偏执。
所以,他所筑的墙,其实既是他的铠甲,也是他的软肋;它是坚不可摧的,也是脆弱的。
关键是看他在守护什么,失去了什么。
因此,当冯森问米振东:
真正让玉让感动的不是他牺牲自己来报答他,而是他在刺杀之前本可以取得赵襄子的信任,却在把自己弄得面目全非之后,坚持用它在野外刺杀自己。
因为,在于让看来,靠取得别人的信任来暗杀别人是不厚道的,是不正义的。所以,他宁愿选择最痛苦最艰难的方式。
玉让是一个为正义献出生命的真正勇士,但米振东是袭击的幕后黑手,他还针对妇女、儿童和儿童。
所以,要推倒牢牢建在米振东心中的那堵墙,就必须找到他的根源,摧毁他狭隘的“忠诚”认知,让他知道自己的一言一行也会影响他们未来的命运。
像米振东这样的人,都有自己朴素的信仰。他有“生不如死”的执念,有“为他人舍命”的感觉。
用他的生命威胁他是没有用的,但是如果你让他明白如果他承担他的那份责任,那么他的兄弟们就会活下来,所以他会说出真相。
冯森和米振东都是十年如一日追寻真理,坚持信仰的人,却又如此不同。
每个人心中都有魔鬼和天使。米振东心中的魔鬼战胜了天使,冯森心中的天使战胜了魔鬼。
当冯森彻底摧毁了米振东心中的那堵墙,在小说的大结局中,米振东留下了这样一句话:
不知道大家觉得米振东是可怜还是可恨。欢迎留言,和萧楼一起追剧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