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格罗克效应

蔡格尼克效应(Zeigarnik effect)是一种记忆效应,指人们对于尚未处理完的事情,比已处理完成的事情印象更加深刻。

1927年德国心理学家蔡格尼克做过这样一个实验:给予32名被试者22种不同的任务,允许半数完成工作,半数则中途加以阻止,不予完成。允许完成和不允许完成任务的出现是随机排列的。

做完实验后,蔡格尼克让被试者回忆刚才做了些什么任务。结果未完成的任务平均被回忆起68%,完成的任务平均被回忆起43%。由此得出这样的结论:人们对于未完成任务的记忆比已经完成任务的记忆保持得更好。这种现象就称作“蔡格尼克效应”。

信写了一半,笔突然不出水了,是随手拿起另一支笔继续写下去还是环顾四周找一支颜色相同的笔,在寻找时思路又想到别的方面去了,而丢下没写完的信?或者,是否被一本有趣的小说迷住了,哪怕明天早上有早课,也要读到凌晨4点仍不释卷?

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人们天生有一种办事有始有终的驱动力。请试画一个圆圈,在最后留下一个小缺口,请这时候再看它一眼,自己的心思会倾向于要把这个圆完成。

产生蔡格尼克效应的原因:

1、与中止完成的工作性质有关

一般来说,工作难度越大,思维越活跃,短时间强化的强度就越高,而强化对增强记忆是有益的。因此,被中止的工作往往容易被首先回忆。此外,工作难度大时,人们的情绪变化也大,而情绪对回忆是有很大的帮助。心理学研究表明,情绪记忆的效果往往是比较好的。

2、中止工作名称的回忆只受到了前摄抑制的影响

前摄抑制是先学习的材料对记忆后学习的材料所发生的干扰作用。换言之,先做的事对后做的事的干扰影响。在中止上工作中,就没有发生倒摄抑制的影响,而只有前摄抑制的影响。倒摄抑制是指后面做的事对前面已做的事的干扰作用。而完成任务的工作,这两种抑制都是存在的,因此,记忆效果就要差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