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文学奖哪些作品可读性最强?
01花开上海
小说《花开上海》以沪语版的形式,讲述了胡绳、阿宝、小猫三个年轻玩伴在上海的故事,也粗略地描绘了一幅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上海市民生活的画卷。
有人曾数过《花开上海》中的上百个人物,他们依次出现,都像开满鲜花的树上的一片花瓣,* * *细致地描绘了上海的沧桑,人性的演变,历史的沧桑。
说到白话文,金玉成把自己比作一个说书人:“一物牵一发而动全身,后有张三谈李四。不说教,不鼓吹;不美化、不补救人物,不提升‘意味深长’的意义;降低位置往往等于录音,讲口水故事,流口水的人——城市的另一个夹层,那些被忽视的社区。”
在“城市无文化”、城市文学写作日渐式微的当下,《花开上海》显得尤为珍贵。《收获》杂志执行主编程永新曾评价说:“花开上海建立了一个与南方和城市相关的人情博物馆。”
花开上海的爱情或露爱或感伤,但很难有一个美好的结局。书中人物舒华写给胡绳的信中的一句话暗示了小说的主题:“人越老越感到孤独。独立生老病死很正常。人与人之间无法交流,人类的好恶不再值得嘲笑。人生是一场荒凉的旅行。”
中国当代文学被北方叙事语言控制的时间太长了,《花开上海》的诞生是南方语系文学创作的一个惊雷。
这种意义不仅仅是语言意义,更是文学创作本身。可以说,它是《花开上海》在文学史上,尤其是在南方语系中能够保留的意义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花开上海的文字是地域语言的崛起,看似乐观,但相信关注语言本身,关注本土语言,会越来越成为文化人的自觉。
02“一句话抵一万句话”
作者刘震云有一种河南特有的幽默感。他自己也说过,河南人的特点就是,想说的话不要直接说,但也不要绕圈子,让你听得懂。他举了个例子。比如晚上老张去老王家拜访,正赶上老王家吃饭。老王问老张:吃饭了吗?老张会说:我中午吃的午饭。
所以,刘震云的小说往往神神秘秘,迂回曲折。写“一句抵一万句”时,刘震云很可能沉浸在这种感觉中,但他往往在一个有趣的细节上走得太远,推得太用力,影响了书的整体结构。
但我们必须承认,这样的语言有作者鲜明的个人特点,即作者的可识别性极高。除了语言,这部小说还有什么好的地方?
《一句话抵一万句》这本书讲的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困难。人与人之间真的能相互理解吗?两个人说话,第一,他可能不在乎你说什么,第二,他很用心听你说话,却总是“误读”你的话。我该怎么办?
我觉得写“一句顶一万句”的刘震云是有野心的。他的目的不仅仅是写一个故事。他认为自己看到了人类的一个秘密,就是沟通的困难,导致人们的心无处安放。作者写的孤独,其实就是我们每个人内心的那种孤独。
另外,就算你不想想那么深,只想看一个故事,看看对世界的观察,你也能在很多幽默的段子里找到自己的影子。
一句话抵得上一万句,分为《楚言锦记》和《颜回锦记》两部分。偶尔会耽误一百年。看似简单的故事,却让读者回味悠长。
《楚言金鸡》和《颜回金鸡》表面上看主要是讲武摩西和牛的历史,但我们细嚼慢咽就能明白,其实讲的是孤独的历史。
“孤独”代代相传,祖先的故事在年轻一代重演,祖先的“孤独”也在年轻一代延续。
03《长恨歌》
王安忆是上海作家,她的语言更现代。它受中国传统的影响要小得多。再加上王安忆独特的女性视角,她的小说给人带来的阅读体验既不幽默也不出彩,而是“精致”。
作者通过《上海的弄堂》、《天上飞的鸽子》和《精致女人王启尧》塑造的上海形象,展现了上海的独特魅力,在细腻中为我们诠释了时代的变迁。
在《长恨歌》中,王启尧是一个走出上海弄堂的女中学生。一个偶然的机会,她被选为“上海小姐”。从此,王启尧的生活发生了变化,她成了一个男人的附属品,每天都在等待他的到来。
然而,当这个人被杀后,王启尧失去了支持,再次回到了小巷。这时,王启尧不再是巷子里的那个天真无邪的女孩了。她挡不住内心深处对爱情的渴望,和几个男人有感情纠葛。
王安忆笔下的王启尧,从少女到暮年,一生都在与不同的男人打交道。这位典型的上海小姐,在漫长的一生中,一直有一种向往。她不想屈服于现实,即使内心伤痕累累,也要坚定地走自己想走的路。
一座城市,一个人,向我们展示了人与城市的联系。了解上海,了解上海文化,了解上海人,了解上海女人,这部小说是一个很好的切人点。
04《平凡的世界》
《平凡的世界》这本书是路遥创造的奇迹。这部命运多舛的作品自出版以来畅销了30多年。其精神力量高于文学价值,路遥的写作植根于普通人的生活,对底层人民充满同情和深情。
路遥的《人生》和《平凡的世界》更像是连续的伴侣作品。两者都描写了农村和城市底层青年的奋斗、爱情和内心的彷徨。路遥和主人公爱恨交加,融入了各自的人生经历。
书中有些地方与司汤达的《红与黑》相似。罗曼·罗兰的一些《约翰·克里斯托弗》在旋律和氛围上都很华丽。
为了创作《平凡的世界》,路遥的精力和心血是惊人的。废寝忘食,彻夜不眠,就像他的一部作品的名字“早晨从中午开始”。路遥短暂而辉煌的流星般的一生,给我们留下了丰厚的精神财富,这就像路遥的座右铭:“像牛一样工作,像土地一样奉献”。
05青蛙
莫言的《蛙》是一部长命百岁的作品。通过讲述一个产科医生阿姨的一生,描绘了中国农村长达几十年的生育史,正视敏感的社会话题,揭露了当前中国生育问题的混乱景象。
中国的一代人应该对计划生育有着可怕的记忆。那种记忆可能是很多人的伤疤,作者通过姑姑的一生,无情地揭开了这个伤疤。
小说开头姨妈专业科学的助产技术对抗旧社会愚昧无知的助产士传统,深深吸引了我。
小说结尾,王丹为了逃避计划生育,在快要生孩子的时候,想乘竹筏逃到外地生产。但是我的姑姑,一个计划生育政策的坚定支持者,仍然想逮捕王丹并堕胎。
在江上经过一场惊心动魄的追逐,姑姑的计生队员追上了逃跑的王丹。但就在这个时候,王丹的羊水破了。最后,她的姑姑在竹筏上给她接生了一个女婴。当女婴出生时,我真的哭了。
青蛙的中心词是“计划生育”。在这个中心词的背后,隐藏着作者莫言对生命真诚的崇敬和崇拜。
06《白鹿原》
《白鹿原》的优点很明显,比如故事跌宕起伏,可读性很强。一旦沉浸其中,就会吸引你一口气读完。
这些人物有着鲜明的个性特征。在创作手法上,陈主要借鉴了20世纪80年代拉美文学和西方叙事史诗的影响,如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以及俄罗斯文学名著,如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肖洛霍夫的《沉默的顿河》。
内容如小说题目,是描写白、鲁两家三代人的世仇。一个家族两代人世世代代争夺白鹿原的统治,上演了惊心动魄、引人入胜的剧情。该书有着深厚的民族历史背景,震撼的现实感,厚重的史诗风格。?
这是一部陕西三秦大地50年的历史画卷和史诗,这本书也反映了80年代“反思文学”的思潮和文学精神。在对本民族历史文化的反思中,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陈是一位来自陕西的作家,我对他并不熟悉,也只看过他的这一部作品。
应该说这也是一部有“野心”的作品。感觉这本书前半部分写的很平静,到后面就有点短了,这也是很多小说的通病。
《白鹿原》是一本关于“变”的书。封建传统文化,随着社会发展的巨大冲击,正逐渐被破坏和消亡。人,家庭,甚至一个乡镇,一个县都无法抗拒趋势。
反抗潮流的人是悲剧的,结果也是悲剧的。我自己的感觉是,陈对这种变化的心情是矛盾的,他是怀念“仁义”的白鹿原的。
当然,作为一个故事,作者用了很多中国传统小说的手法,处理了很多传奇的东西,比如白嘉轩的妻妾,有鹿的土地,还有人们津津乐道的“枣”。这些都增加了故事的可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