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岁要读些什么书?
本想分享一下我十八岁时的书单,可在思索时才发现,原来十八岁时的我,已经不读书了。确切的说,十八岁时的我,已经失去了沉静的看完一本书的能力了。
我的十八岁生日在我上大学之后才到来,那时的我,上大学已经有半年了,已经完全适应了和很多人一样的大学生活。
网吧,游戏,睡觉,没有学习,也没有看书,就算偶尔看书,也不过是一些电子书罢了,至于纸质书?
有次在网上买了一套全年的小说绘,想重新找回对于读书的喜欢,在快递没来之前的每一天都是紧张,刺激,期待的。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小时候每次爸爸妈妈回家的时候,总是很高兴的上前迎接,期待着他们会突然从身后掏出一个惊喜,零食或者玩具。
总是希望可以有惊喜,但是惊喜之所以是惊喜,就是因为它不常有,所以心情总是跌宕起伏,很难沉静,等待《小说绘》差不都就是这样的心情了。
当它来时,当它在手中时,心里却没有想象中的那种感觉,些许怅然失落,就像一只猴子,一只爱慕着月亮的猴子。
踩着同伴的身体,用尽了力气,不顾一切的想要完成自己的妄想,想要触摸那月,但当它的手将要触摸到那月时,发现那月竟只是泡影,一触即散,随着水的波纹变的支离破碎,水波汤漾,月碎月圆,但猴子的心,却再也合不起来了.....
一股不知何来的无力感占据了心头,猴子突然想起一句话“我像一个优伶,时哭时笑着,久而久之,也不知这悲喜是自己的,还是一种表演,很多人在看着我,他们在叫好,但我很孤独,我生活在自己的幻想中,我幻想着我在一个简单而又复杂的世界,那里只有神与妖,没有人,没有人间的一切琐碎,却有一切你所想象不到的东西。但真正生活在那里,我又孤独,因为我是一个人。”
那之后很长一段时间便不再看书了,些许想法也没有了,直至大学毕业,室友给我留下了一本平凡的世界.....
些许感触略微有点长,见谅,人老了没有青春之后反而愈发愈多愁善感了.....
看书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但是认真的看一本书确是很难,想尝试某些前辈说过的挤出些许时间来看书,发现总是做不到,因为认真的看书,需要很多的时间......
记得冰心奶奶曾经说过一句话“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长者之言总是简短精炼却富含哲理,毕竟一生所悟。
读书是一件好事这毋庸置疑,读好书也是正确的选择,也毋庸置疑,其实多读书也没有问题,但是当我们时间不多的时候,就只能放弃一些好书,多选择一些对自己有帮助的好书了。
读书可以虽然是一种很虔诚的行为,但是带有目的去读书也是可以的,想想什么样的书对你以后会有一些帮助吧。
比如说你想从事文字类的工作或者是单纯的喜欢写字,可以看一些名作家的小说或者散文,列如朱自清的《朱自清散文集》广为人知的“荷塘月色”就收录在这本散文集里面。
或者是鲁迅的《朝花夕拾》,一些零零散散的记忆,朴实无华的文字却能让人感慨和深思。其实最喜欢是朝花夕拾的序中的一句话“这十篇就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与实际容或有些不同,然而我现在只记得是这样”。
道尽了记忆的辛酸和苦楚,那些记忆或许是假的,但是现在的我,只记得是这样了......
如果没有这方面的想法,可以看些时髦的青春小说,作为半个老古董,没看过《从我的全世界路过》也没看过《七月与安生》甚至连《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都》都没有看过。
在和小姐姐聊天时,总是有着些许的尴尬,私聊时还好,毕竟看过《我的少女时代》可以转移话题,聊聊“小幸运”聊聊“青春”,总不会太尴尬。
只是在群聊中,当他们聊起这些青春小说时,总是不好意思,也做不到强行转移话题,总能默默看着他们聊得火热。
或许有一天会喜欢上香烟吧,觉得真的老了,确实是有些寂寞时总想点一支烟,却发现自己,连火都没有.....
陶冶情操之类的大概就是这些了,如果想要获得一些哲学性的知识可以看看《苏菲的世界》,这本书作为启蒙总是不错的。之后可以看看《金刚经》,抛开一些陈旧的宗教污垢,佛学是智慧之学倒也没有大放厥词。
不知道《货币战争》《厚黑学》之类的书籍能够得到一些什么,毕竟有一千个人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感悟很杂,有兴趣的话还是可以看看。
不过那些所谓的100个方法和50个小秘密之类的书籍还是少看一些,至于其中原因,便不多言,细细品味吧。
全文引用了二三百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