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诸葛亮,大家怎么看?
大小势力不下十几个,其中又以挟天子令诸侯雄霸中原的曹操势力最大,
其他的尚有江东孙氏第三任领袖新兴的孙权势力、治理荆州而力图安定成长的
刘表势力、以及位居关外西凉握有边疆军力的马腾、韩遂还有位於四川云南
天府之国的刘璋势力,整个中国仍然是陷入彼此交战兵荒马乱的时局,这时的
孔明正与弟诸葛均在荆州首都襄阳的近郊隐居耕读,但是表面上隐居的孔明其实
对於时事的变化却抱持著相当敏锐的观察力,隐居只是为了等待一个机会,对於
出仕诸葛亮抱持著比一般知识份子更加谨慎小心的态度,当大多数荆州的士大夫
接受刘表的聘请时,孔明却仔细的评估刘表的优缺点而看出刘表乍似贤明却
『善善而不能用之、恶恶而不能去之』的懦弱个性,而回绝了热情邀请的刘表,
其次当有不少新一代知识分子心仪势力正如日中天的曹操而远赴投靠时,曾经
居住於徐州而亲眼目睹曹操血洗屠杀的孔明又再次的决定回绝的友人的邀约,
对於这样的态度,使得当时的知识份子对於孔明的谨慎加以轻视认为是言过其实,
但是如果仔细分析,一个领导人物的优劣往往就是导致一个集团的成败的主要
因素,刘表的懦弱使得他无法断除势力中的外戚专权,最后竟然在死后就被妻舅
蔡瑁夥同张允连合一票势力将荆州投降给曹操。而曹操虽然看似爱才,但却难掩
其强势的作风与善於权术的手段,只要政治理念与曹操相背的人往往都难逃一死的
下场,在这样的领导之下工作无疑是一种冒险的决定,许多曾经是一时之选的
英才最后都是以悲剧收场(例如笋彧、笋攸叔侄,杨修等人)。
对於自比为管仲、乐毅(春秋战国的名相名将)的孔明,心中所怀抱的
理想相信自然远比一般的知识份子要来的崇高,孔明的理想是匡正东汉末年的
乱世让百姓能够不再颠沛流离、饥餐辘辘。在实质上孔明禀弃了现实面的实力
强弱,论实力自然是曹操的声势最为浩大,论资历声望,当地荆州刘表的地位也
远比流浪寄居的刘备要来了高出许多。但是孔明选择了刘备,主要有几个考量:
1.刘备急需要一位真正有能力企划的长才,这方面的需求刘备远比曹操、刘表等人
要来的渴望,在此时加入孔明才会有完全一展长才的机会,否则难保也只是遭到
任命闲职而美玉暗沈的情况。
2.刘备虽然说一直没有十分杰出的成就与势力,但是却拥有民间相当高的评价与
声望,且刘备具有与汉朝皇室远亲的血缘关系(中山靖王后裔),在正名份的时代
这仍是相当响亮的一块招牌。
3.刘备集团虽然说几经波折甚至险遭灭亡,但却都能够在危急之时表现出强韧的
生命力与向心力,这点也是其他势力所少有的特质,而这种特质主要建立在刘备的
领导统御才能之上。因此即使先前的发展并不顺利,但孔明仍然看好这样的一个
团体。
4.刘备注重民心向背的特质,从最早刘备担任平原县令时就表现出爱民的风范,之后
在担任徐州牧及客居新野时野都非常注重民心体恤农民,这与孔明的理想十分接近
让孔明坚信辅佐刘备同时就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
基於上述的几个原因使孔明最后决定接受刘备的邀请,并且倾囊相授指点出
三分天下旷古绝今的企划。反观今日的时代,虽说人浮於事,时下年轻人在寻找工作
机会时也都寄望(钱多、事少、离家近)或者期望能够挤身进入知名的大公司亦或者
希望能够在薪资所得方面得到满足,甚至不惜跳槽转投其他公司者亦大有人在,或许
孔明的执著并不一定就适合现代,但是却也值得即将投入人力市场的我辈借镜思考的
,不以眼前的利益而做决定,换句话说就是不以起跳底薪、职位过低而否决掉一个未来
具有发展潜力的工作机会,与其加入一个规模庞大且具知名度的大公司却只能够庸庸
碌碌的从事著单调无意义的工作,或许反倒不如选择规模虽小却正派经营具有生命力
且发展空间大而有挑战性的公司吧。
从事件剖析诸葛亮的伟大之处
要了解一个人最直接的方法不过是从他在处理事物时的态度来观察,要了解
历史人物更是如此,以下我们就列举出几个有关诸葛孔明的事件再加以评析这位伟大
的历史人物。
1.陇中对(三分天下计)
有关於三顾茅庐的记载撇开演义与野史的杜撰,在正史中唯一的记载在诸葛亮著名的
(出师表)当中一段『臣本布衣......三顾臣以苇卢之中...』但可以相信的是诸葛亮有意
考验刘备的用人诚意,而在肯定了刘备用人的诚意与决心之后,孔明也决意倾囊相助
传授刘备绝世的企划(三分天下)就以当时刘备的处境而言,这就有如是在跟一个刚刚
开了家小杂货铺的老板讨论如何开创跨国际大公司的企划一般,而往后终其孔明一生
整个蜀国的发展(甚至整个中国的发展)也都几乎完全按照了孔明的蓝图在进行,孔明
的智虑不可谓不高。
就以一个资讯流通不便的古代,孔明能够以一介布衣之身却对当时整个中国的局势有
如此通盘的认知与了解,而能够清楚的看出曹操势大、孙权潜力十足不可与之相抗衡,
而制定先取荆州,后取益州(今四川、云南、广东一带)以此为根基方能有力问鼎中原
匡复汉室。这可见孔明在对资讯的掌握与分析上有下过相当的苦心,身为现代人的我们
身处资讯爆炸的时代对於讯息的掌握与分析上更应该要时时留意、时时观察。
2.南征孟获、收抚南蛮
在刘备去世之后,孔明一人独自肩负起蜀国兴亡的重责大任,而在建兴三年传来南蛮
作乱的消息,孔明决定在出师北伐之安内攘外前先平定内部南方的蛮族,之后也就有了
演义里精彩的七擒七纵孟获的故事。
过去早在汉武帝时期便在云贵一带设置州郡太守以统治该地,但是一者地处偏远二者
民风迥异故时有叛乱暴动的情况发生,孔明在南征之时便笃定以收心为最高指导原则,
在平定乱事之后更率先决定不在云贵一带设置汉人官吏统治,让云贵少数民族能够自治
也减少了彼此之间的冲突,至今云贵一带的苗人仍有祭祀诸葛孔明的习俗与寺庙存在。
3.五出祁山、鞠躬尽瘁
从西元208年,第一次孔明誓师北伐到西元234年孔明积劳成疾病逝於第五次北伐途中,
先后五次出师讨伐曹魏以图匡复汉室,虽言壮志未酬或因粮草耗尽或因后主昏庸而终使
北伐大计功败垂成,但是无损於孔明一生为蜀国为汉室所作的贡献。
在孔明最后一次出兵北伐而与魏国名将司马懿对峙,司马懿坚守避战,孔明使出激将法
使人送巾帼妇人的衣物给司马懿以讥笑他不出战是胆小如妇人,但是狡诈的司马懿并
不以为杵,反倒向使者询问孔明的饮食起居等琐事,使者回答:『丞相夙兴夜寐,罚二十
以上者皆亲览焉。所啖之食,每日不过数升。』司马一说:『孔明食少事烦,岂能久乎?』
诸葛亮如此事必躬亲只是为了怕其他人不似他来的尽心尽力,这样的谨慎,无怪乎三国志
作者陈寿也评论诸葛亮一生惟谨。
终其一生诸葛亮为刘备、为汉室、也为创造一个统一的中国焚膏继晷竞竞业业,虽身居
蜀汉丞相高官之位,却事必躬亲连杖责二十的小案件也亲自审讯,虽说就以权责分工的
层面而论并非是好现象,但是孔明以自己一身维系三国中最居弱势的蜀国兴亡,辅佐昏庸
的后主阿斗,而支撑国势不至衰亡,论功绩古今能与之相提并论者恐怕屈指可数、寥寥无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