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为何执意要杀上官仪?

上官仪从小是个非常不幸的孩子,他的父亲上官弘在奸臣宇文化及发动宫廷政变谋害隋炀帝时被杀,幸好他在好心人的救助下被送到一座寺庙里,假扮成了小和尚,就这样才躲过了隋炀帝的追杀。

从那时起,上官仪就生活在寺院,每天辛苦劳作,努力读书,直到唐太宗时期他才苦尽甘来,考中进士做了京官。唐高宗继位后,上官仪依旧受重用,但他到死都没有想到新皇帝的青睐竟然会让他身败名裂、家破人亡。

唐高宗登上帝位后立的第一个太子是他的庶长子李忠,然而当武则天生下的儿子李弘后,唐高宗废了李忠的太子之位,将李弘立为新的太子。

“母凭子贵”是皇宫里的“潜规则”,可到了武则天这儿却完全颠倒过来,成了“子凭母贵”。但是,武则天可不是一个太子就能随随便便打发的。她热衷于皇位,她还有更高的政治追求,那就是自己掌权。

唐高宗身体一直不太好,在他三十多岁时又得了风疾,发起病来头晕目眩,心烦意乱,根本不能处理政事,所以不得不委托武则天来代劳。但是等到唐高宗身体好转时,武则天却贪恋权利,不愿意交出。之后,皇帝和皇后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甚至出现了两口子争权的荒唐现象。结果,武则天觉得委屈,唐高宗觉得窝囊。

当时有一个名叫郭行真的知名道士,经常出入宫廷给后妃们提供宗教服务,和武则天的关系尤其密切。一天,当郭行真从武则天宫中出来时,路上正好迎面碰上大宦官王伏胜。郭行真打完招呼就匆忙离开,王伏胜却在地上发现了一个和皇上颇为相似的小木头人,王伏胜知道这是道士们搞厌胜之术所用的道具,就毫不迟疑地把木头人交给了唐高宗。

当木头人呈现在唐高宗面前时,他终于明白了,这是武则天想要置他于死地呀!是可忍,孰不可忍,唐高宗非常愤怒。于是,唐高宗派人召来了他最为信任的宰相上官仪,然后开始倾诉他的满腹悲愤,忠心的上官仪见到皇帝如此生气难过,就对皇帝说:“皇后专恣,海内失望,宜废之以顺人。”冲动之际的唐高宗听闻此言,马上命令上官仪起草废后诏书。

上官仪这边拟旨,武则天那边早就得知了这一晴天霹雳的消息。上官仪前脚离开,武则天后脚就赶到了唐高宗跟前。

武则天深知唐高宗是一个多情而懦弱的男人,就一边哭诉她养儿育女、代理国政的辛苦,一边又说问唐高宗不念旧情、竟要废后。唐高宗听后觉得自己确实做的有些过分,毕竟武则天也是自己同床***枕十几年、生儿育女的妻子,他看着哭得像梨花带雨般的武则天,听着她哀怨的诉说,心中的一团怒火慢慢地转化成了满心愧疚,情急之下干脆把一切责任都推到了上官仪身上,唐高宗眼含热泪地对武则天说:“我绝无此心,皆上官仪教唆我。”

容易冲动的人往往最容易后悔,唐高宗就是这样的人,他在废后一事上的冲动与后悔,不知竟把上官仪推上了绝路。

古人云:黄蜂尾后针,最毒妇人心。武则天很快对上官仪展开了一系类的报复行动。

不久,武则天就指示她的党羽许敬宗诬陷上官仪和王伏胜勾结李忠想做大逆不道,图谋不轨的事。古语云,“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上官仪和王伏胜当初曾为李忠的下属,对于这个诬陷更是百口莫辩。

最后,上官仪及其子上官庭芝和王伏胜都被杀害,家产被抄,上官庭芝的妻子郑氏和刚刚出生的女儿上官婉儿被押到皇宫做奴隶。

虽然杀死上官仪的诏令是从唐高宗那儿传下来的,但真正要置他于死地的人是武则天,上官仪和武则天之间的矛盾是由唐高宗引起的。如果不是唐高宗不满武则天霸权,上官仪何必要冒着生命危险去惹武则天呢?归根结底是懦弱无能的唐高宗害死了一片忠心的上官仪。

正所谓“不怕狼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用在这件事上,还真挺合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