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甲戏的发源地
高甲戏,又称葛佳戏、九角戏、大班戏、土班戏,起源于福建泉州。
最初起源于明末清初,流行于闽南农村,装扮成梁山好汉,表演武艺技艺的一种戏装游行,是闽南各剧种中播出区域最广,观众人数最多的一种地方戏。它的足迹遍布泉州、厦门、漳州、台湾省等闽语区,也传播到华侨聚居的南洋。
高甲戏的剧目可分为大气剧(宫廷剧、武侠剧)、绣房剧、丑剧三类,武侠剧、丑剧、公案剧居多,圣旦剧最少。传统剧目有900多部,大部分来源于京剧、木偶戏、木偶戏,少数吸收了梨园戏,还有一些是艺术家根据历史小说和民间传说创作的。
高甲戏的角色以前只有生、粗、丑,后来陆续增加了网、糊、外、端、北(网)、杂等角色,让演员根据剧情用普通话说话。唱歌也比较自由,没有一定的舞台,表演时间可长可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