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浩峰硬派武林
近年来,国内电影界出现了一股具有独特作者风格的武侠风潮。它的拍摄、编剧、武打都是一个人搞定,对白娴熟工整。究其源头,他就是传说中的中年导演徐浩峰。
徐浩峰的电影有很强的个人风格和很高的辨识度,只是因为在中国很少有人这么关注武侠电影。列宁曾经说过:“电影是所有艺术中最重要和最受欢迎的艺术”。然而,徐浩峰的电影艺术只是这种大众艺术绘画的一小部分。
徐浩峰因他的第一部电影《敌人的踪迹》而闻名。那时候,他没有任何名气和金钱。依靠之前硬核武侠小说积累的人气,有粉丝付费让他出道。你看起来脸色有点苍白。书迷为你的书买单,最后你问书迷要自行车?
然而,这第一部作品并没有让徐浩峰面对面。敌人的踪迹一出现,就引起了轰动。它入围了威尼斯电影节和多伦多国际电影节,并获得了多个奖项。还获得第48届金马奖最佳新人导演提名,并获得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最佳编剧奖和最佳导演奖。
第一部小说这么牛逼,敌人是什么故事?
别急,我们来看看《敌人的踪迹》独特的宣传:
其实故事很简单:戚继光突袭倭寇期间,日本刀经过改良和发展,在武林中流传。但因为源于仇人,这种剑法被武林视为歪门邪道。为了洗清此剑的名号,齐家军营主人决定在武林中建立门派,遭到武林四大家族的反对,于是发生了一场纷争。
影片中的对话很简洁,剧本也很有趣。比如电影《如影随形》中,你只需要判断对方影子的位置和声音,就可以一个一个的打败对方,让一个根本不会武功的外星女人,按照高手们简单的指令,隔着帘子用竹筒击倒无数高手。诸如此类,整部电影看起来酣畅淋漓,不禁让人拍手称快。
徐浩峰的风格是硬的,但硬在哪里?
首先,徐浩峰的背景很“硬”。
徐浩峰的头衔在国内导演圈并不多见。详细来说,他的身份是导演、编剧、武侠导演、武侠小说家、影评人。他是学绘画的,过了北京电影节才被一位绘画大师收为关门弟子。他甚至在《征途》中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这部电影获得了2004年戛纳电影节的金摄影机特别关注奖。我不得不感到,在目前的环境下,徐浩峰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
他有着深厚的绘画功底,出身北影导演阶层,对影像的驾驭能力自然是得心应手。
但背景最难的是,他的二爷爷是商意拳的最后传人李忠选先生,被称为“中国武术巅峰时期的最后见证者”。
有这样一个神奇的爷爷,徐浩峰的武术知识肯定是“硬”的。
从徐浩峰大学毕业几年后,他辞去工作,回家研究唐代密宗佛教和道教。在国内,除了李忠选,他还可以和老朋友、中国一级道家学者胡海牙先生交流。想象一下,你周围都是在熏陶你的大师,而且不仅仅是镶金那么简单。
徐浩峰闭关锁国八年。根据与两位老人的交流,他在一本武侠杂志上发表了《李忠选回忆录》,引起了国内武侠爱好者的热烈追捧,杂志一度脱销。全国各地大大小小的武林门派也开始积极联系徐浩峰,他也因此成为中国武林门派交流中举足轻重的人物。
王家卫在准备拍摄自己的武侠片《一个高手》的时候,为了武学上的精湛和严谨,他走访了大江南北的各大学校,询问学习情况,但提到最多的还是徐浩峰。看到武林中人都很推崇,王家卫就来拜访。
徐浩峰很谦虚,和许旺谈投机一拍即合。王家卫决定让徐浩峰来处理剧本,所以我们可以在《大师》里看到很多纯粹的对武术的诠释,包括形意拳“脱枪化拳”的深度刻画。就这样,徐浩峰凭借《大师》获得了第33届金像奖最佳编剧奖,从此一夜成名。(然后他的小说《道士下山》被陈凯歌买去拍了,把徐浩峰毁得惨不忍睹。)
最重要的一点是徐浩峰很难打。徐浩峰出生在一个武林世家,所以他从小学习武术,他有一个纯粹的武术背景,这在他后来的电影中得到了体现。
2012年完成第二部作品《箭与白猿》。从剧本导演到动作设计,都是他自己做的。可见《箭与白猿》中没有威亚,没有特效,没有DuangDuangDuang。都是真正的传统功夫,往往只需几招就能克敌制胜,弓箭的使用也极为考究,所以拍摄真实精彩。可惜风格过于独特,无法被大众审美所接受,《箭与白猿》只获得金马奖最佳动作设计提名。
直到2015才有了投资人,徐浩峰根据自己的短篇小说创作了第一部商业作品《大师》。有了大牌廖凡、姜的加盟,再加上剧情的快速转折,《巷战》十八般兵器亮瞎,对于热爱武侠题材的人来说,绝对是继胡金铨之后最大的惊喜,也深受业界好评。
《金刚经》第四节有云:“子菩提,菩萨布施而不栖,傅也,不可虑。”在商业包装下,徐浩峰依然坚持自己的硬核武侠风格,终于没有失望:《师父》获得第52届金马奖最佳改编剧本和最佳动作设计,收获满满。
作为一个73岁的老人,徐浩峰积累了与年龄不符的经验,这让他的电影事业大放异彩。我准备看他下一部电影的首映,躲在刀背上。毕竟这种硬核武侠电影,真的看一部说不定就少了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