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比较苏青和张爱玲?
分析:
苏青只是在张的散文中才为人所知。从张妙笔生花的文字中,我对苏青的初步印象是这样的:一个平凡而不一般的女人,不爱张扬,性格温柔,为他人着想。平凡,因为她“真诚,她愿意依靠;只要有延续千年的宴席,她就能像红楼梦里的孙女一样忙忙碌碌,照顾她,招呼别人吃饭。她的家庭观念很重,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帮助母亲,帮助兄弟姐妹,帮助叔叔,这是她力所不及的。.....她的爱情,也需要信得过的人,而不是找* * *”(《我看苏青》)。不一般,因为一向心高气傲的张爱玲也说过:“拿我和冰心、白薇比,我不能骄傲。我愿意和苏青比。“苏青和张爱玲一样,30年代在上海红得发紫,手里拿着一支笔,但要找到她50年代以后的作品并不容易。我从张爱玲和胡兰成那里了解到她的代表作是《结婚十年》,但是我是在1995看完的。当时长沙教育街有一家私人书店,那里的书很有特色,我是常客。书店老板给我弄来了当年6月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苏青小说选》,里面收录了她的三部小说,包括《结婚十年》。
苏青本名冯允庄(1914—1982),浙江宁波人。他被南京中央大学外语系录取,但后来因为结婚怀孕辍学。1935年,他以“冯”的笔名向林语堂主办的刊物《论语》投稿《生育》,后以《生男养儿》为题发表,他的创作由此开始。四十出头,因为结婚成为职业作家,以写作为生。1943年,长篇自传体小说《结婚十年》开始在《谈风雨》连载,一度被视为“大胆的女作家”,接连被赞。该书次年单本出版,半年内重印9次,被视为她的代表作。到1948年底,这本书出了18版,苏青出名了。1947,十年续婚发表。苏青还写了大量的散文,包括集、陶集、集、失水集,以及长篇小说《谪仙》。苏青也进入出版业,主持杂志《天与地》,创办杂志《小世界》和四海出版社。抗战胜利后,苏青因其在沦陷区的写作活动而被称为“溺水作家”。建国后,她留在上海,为越剧团专职编剧。后来,她因为被诬为“胡风”,在提篮桥被囚禁了一年多,创作生涯也因此进入低谷。她在文革中就注定了,被批判了很多次。1982死于贫寒,一代才女在人生舞台上孤独谢幕。
苏青和张爱玲有很多相似之处,所以当我们今天回顾他们的友谊和相互了解时,总会想起那句老话,把他们撮合在一起似乎有点俗。两人几乎同时走红,都是那个时代的怪女孩——靠文字和才华赢得了可贵的独立生活和人格。而傅慧双修失败,似乎是男权文化统治下女性的命运噩梦。他们在感情生活上不像在文坛上那么幸运,他们投入了很高的成本才取得了职业上的成就。而苏青特别辛苦,因为她生活的负担更重(因为她婚后生了三个孩子,离婚后两个孩子由她一个人抚养),她要做很多传统文人不屑的事情,比如当面和出版社讨价还价,甚至背着她卖书,等等。因为保护自己的经济权利,她甚至受到了很多同时代男性文人的攻击和诽谤。在这些诋毁过她的先生们看来,苏青作为一个女人,作为一个女学者,自然应该是才情温厚,在男学者面前最好是百依百顺,毕恭毕敬,畏首畏尾。一分钱一分货,难免显得犹太人,不屑一顾。但她们很难理解,一个单身女作家的过分谦逊和不计得失,需要丰富的人脉或经济才能生存,而这两者对苏青来说都是稀缺资源。
由于先天和后天的差异,苏和张注定要走不同的道路。张爱玲对人性理解透彻,细腻通透,所以选择离开大陆。虽然她未来的生活有些紧张和曲折,但她总能坚持她的写作生涯,这是她赖以谋生和舒适的生活。出国四十多年后,1995年9月8日,张爱玲独自离开了她在纽约的公寓。苏青留在上海,与越剧殷派创始人合作,为越剧团编戏,穿上列宁服和黑布鞋。她真的很想低调,但是没有做到。因为涉嫌“胡风案”,至亲骨肉都与她划清界限,断绝往来。都说苏青里的晚景凄凉,贫病交加,却想快点死。苏青去世三年后,女儿和孙子带着她的骨灰去了大洋彼岸。苏青在经历挫折后,仍然保持着一种对人生的纯真,也抱着一种对世俗生活的信仰、向往甚至追求,所以他没有走张的路。据说她去世时希望葬在家乡。没想到,她要远行到张爱玲。唯一不同的是,张还活着,她在后面。
张爱玲的小说和散文,字里行间总有一种张力,既惊艳,又冰冷,所以读她的东西,你常常会失语,就像看一个花枝招展的女人,沉着脸滑过水面。你很惊讶,却又目瞪口呆,说不出话来。放下书往往会让你自卑——怎么你只敢心里想,却不敢说出自己的想法,而她就那么彻底的点中了?而苏青写的是那种热闹的普通的柴米油盐,就是写夫妻吵架也是热闹的,很有烟味。所以,读苏青的文字,你往往会不由自主地进入书中的人物,因为那些人物懦弱、庸俗、心胸狭隘、血性不好、善良、有希望。苏青也很聪明,但她的本质是入世,所以她想过正常的生活,后来没能离开也很大程度上与此有关。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许多出版社通过出版各种版本的周作人和张爱玲的作品赚了很多钱,但苏青一直很孤独。在生命的最后几年,她想再读一遍自己的《婚姻十年》,却因为被视为禁书而无法如愿。还是朋友伟明先生四处打听,找了一本给了她。
张爱玲的前面和后面都已经充满了精彩。甚至在她在美国的最后几年,也有一些台湾省报刊的记者蹲伏在她的住所前,希望得到一些关于她的消息,以满足粉丝的真实性。一些记者甚至去翻找废弃的垃圾袋,试图从中提取一些东西。而苏青,在她的写作生涯本该进入辉煌的时候,却哑口无言,迷失在孤独中。
或许,这种孤独也正合苏青的胃口。她原本想过正常的生活,正如她的文字不够惊艳,但也不乏平淡的东西。所以看了她的小说,会让人觉得像是在看一部反映普通人生活的生活剧,会被感动。他们会记住那些有真实细节的故事(比如孩子长牙出麻疹,夫妻斗嘴弥补生活中的小事),但不会觉得有什么语录或俗语值得记下来。苏青是你我身边很多女人的那种。他们愿意隐藏自己的事业,在家庭和婚姻中自戕,只为家人团聚和孩子安全。这样的人太多了,就失去了传奇的意义,以孤独告终。
我也是这么说的,但是我放不下。这些年来,每当我看到评论张爱玲的文章,甚至谈到胡兰成的文字,我常常在一些阅读专栏或刊物上找到,我就想到了苏青。想到她背后的孤独,我从第一次读到《婚姻十年》就感受到了这种孤独的沉重。正如今天人们在巴黎和会上谈论顾维钧而不是陆征祥,这不可能是缺乏信息,而是一种乡愁。
他们俩——最终——都是孤独的!
参考网站有比较理论,可以参考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