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兰茨卡夫卡的小说《审判》有什么深意?
写于1921的《审判》是卡夫卡最喜欢的作品,表现了父子之间的冲突。主人公格奥尔格·本德曼(Georg Bendemann)是一名商人,自从母亲几年前去世后,他就一直和父亲生活在一起,现在他的生意蒸蒸日上。在房间里,他给一位多年前移居俄罗斯的朋友写信,告诉他订婚的消息。写完信,我来到父亲的房间。令人惊讶的是,我父亲对他非常不好。他怀疑自己根本没有移居俄罗斯的朋友,指责他在背后做生意,盼着他早点死。突然,我父亲又转移了话题,嘲笑乔治欺骗了他的朋友,而我父亲自己则和那个朋友保持着通信,并且已经告诉了他乔治订婚的消息。格奥尔格忍不住反驳父亲,父亲判独子投河自尽。于是独子真的投河自尽了。在作品中描写的父子争吵中,天真善良的儿子被父亲视为有罪且固执残忍。在父亲的嚣张下,独子害怕得失去理智,自杀了。父亲高大,强壮,不理智,具有暴君的一切特征。这个看似荒诞的故事,是卡夫卡罪恶心态的生动写照,他父亲的判断,也是卡夫卡对自己的判断。主角临死前低声的恳求——“亲爱的父母,我一直爱着你”是卡夫卡最隐秘的心曲。这个故事的框架是典型的卡夫卡式的,是他深深的负罪感具体化的产物。但作品的内涵显然不仅仅是表现父子之间的冲突,而是揭示人类在普遍意义上生活在怎样的权威和屈辱之中。另一方面,它展示了人物战胜父亲的一系列斗争。儿子像个孩子一样把年迈的父亲放在床上后,真的“掩盖”了他。表面上看,他是出于孝顺;从深层意义上说,他想埋葬他的父亲,以便确立他作为一个新家庭的家长的地位。小说既体现了卡夫卡独特的“审判父亲”的意识,又表现了他对奥匈帝国家长式统治者的不满。同时,卡夫卡也通过这个独特的故事揭示了西方社会现实生活的荒谬和不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