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榜》前半部中誉王屡屡受挫的时候,为什么梅长苏没有受到他的怀疑?
是先入为主的名声问题。理论知识上,琅琊榜首,江左梅郎。琅琊阁号称知晓天下事,经琅琊阁评定的榜单一直为人信服,这说明梅长苏的能力是被业内肯定的。实践经历上,梅长苏帮助了燕国六皇子继任了太子之位,这六皇子又是出了名的什么都没有,能把这样一个人扶上褚君的位置,说明梅长苏是有真才实学的。所以就算前面出了一些问题,吃了亏,也并不能否认梅长苏的能力问题。
誉王眼里的对手,当时只有太子。太子和誉王争权夺势,对手和自己的能力之间都是此消彼长的。在誉王看来,太子的部下是在一直被删减的,他不认为梅长苏看似帮助他,实则在帮助太子,因为太子曾派人谋杀梅长苏,也苏哥哥也从宁国侯府搬出来了,证明梅长苏绝无相助太子的可能。那梅长苏千里迢迢进京,也就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帮助他一夺大统。
在确定梅长苏是真心在帮自己的情况下,又有梅长苏的实力保证,即使眼前有损失了一些,但太子也并未好过。知道他过得不好,我也就过得好的。那会儿争斗的火热,人们往往不太看得清自己的得失,反而一心想整死对手。反而是在后面冷静下来细细盘点之后,才发现自己也太子被双双戏耍了。
是梅长苏的手段高明。所有他让誉王栽跟头的事情,他都没有直接经受的情况。一些他不方便直接告诉誉王的消息,都通过了秦般弱的眼线代为转达。几次大的事件,他也都是拿捏好了誉王的心境。倘若当时誉王还是会信他,那么他就稍微点一下,让誉王觉得无关紧要,这样事后誉王忽略栽了跟头的时候,他就说我有提醒过你,只是你未放在心上。
如果他知道当下誉王不太会听从他的,反而会急功近利的时候,他就会直截了当给誉王反面的建议,而他也知道誉王势必听不进去,会因为冒进栽跟头,事后他就可以名正言顺的说,我已经明文拒绝了,是你没有听我的。比如换死囚。这样一带而过的时候,誉王会觉得苏先生有先见之明,是他没有仔细对待;言辞拒绝的时候,事后誉王会觉得苏先生都已经拦了自己,都怪自己冲动了,下次会更认真听梅长苏的谏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