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恶之城的影片评价
罪恶之城由三个不怎关联的故事组成:Hartigan的半生旅程、Marv的孤胆复仇记和Dwight的城市历险。性格截然不同的三个男人,都有一身不怕死的蛮劲和一个深爱的女人。三个故事都发生在这个堕落荒废,纸醉金迷的罪恶之城,彼此之间的链接只有个别无关紧要的NPC角色:布鲁斯故事中长大成人的Nancy是酒吧里的舞娘,酒吧里的女侍者是欧文故事中的开头关键人物,在第一个故事中被Marv杀死的Kevin又出现在被分为两段的布鲁斯故事后段的场景中,而片中唯一重复的场景——酒吧里起舞的Nancy又将第一和第三个故事在时间和地点上连接起来。于是整个故事在套用《低速小说》1-2-3-1的故事结构之后,再用片头和片尾同时出现的杀手美男,为影片画了一个完美的圆。
片子使用黑白两色,不,实际上还有被渲染极致的红和黄,绿。无论是血红的天空,金黄色的怪物,还是碧绿的美人双眸,在黑、灰与白的纯色世界里,都更显得气势逼人。除了能够完全拟合漫画原著的双色世界,这样做还有几个好处——在不丢失视觉冲击的前提下,适度降低暴力血腥的为观众带来的负面效果,甚至让某些血腥镜头显得相当幽默。尽管如此,该片的血腥指数仍然令人发指,血液四溅,肢体与头颅乱飞……影片似乎丝毫不顾及正当流行的暴力美学,有意把界限提高,用更纯粹的视觉和心理错觉渲染罪恶之城的漫画暴力。
独白作为影片的另一特色,在其他漫画电影中也不常见。三位主人公或多或少的独白——低沉阴冷的声音,展现给观众性格角色的同时,刚好配合影片黑暗、冰冷又即时狂热的背景。其中Marv的独白最多,这也和他在堕落之城里的孤独性格符合;Dwight的独白最少,恰好是他冷酷的标牌。表演一向是影片最重要的环节之一,罪恶之城里众角色仿佛独身打造。尤其是米基·洛克扮演的Marv,这张可以和Ron Perlman竞演Hellboy的大脸终于在2005年愚人节这天有了不同以往的亮相;布鲁斯韦利斯依然是以往的豪情警察,多了苍老和无奈,纵有悲情的结局;刚刚拿得金球最佳男配角的欧文独当一面;Elijah Wood扮演的食人魔也让人印象深刻……鉴于篇幅关系,其他身着SM行头的女性角色就留给别人来评说好了。
想必会有人指责影片的道德含量不高,除了毫无意义的影像和缺乏内涵的故事情节之外,电影似乎没有说明什么,崇尚暴力?要知道就连蜘蛛侠也意味深长的告诉我们:世界是需要英雄的,而英雄也是需要信仰的。在《罪恶之城》里边几乎没有英雄。米基·洛克为了一个妓女舍生入死,布鲁斯威利斯为了深爱的女孩射穿自己的脑袋—— 影片在近乎完全脱离现实世界的基础上用最基本的人物感情(甚至肉欲)来维持主观上的正义,这在现实世界的道德观中是不可取的。对于这样一部完全忠实原作的电影,那样的反对意见也无非是那些仍不解与漫画为何物的迂腐脑袋的说辞。漫画不为说教,所以问题不是看完以后学到了什么,而是“享受”了什么?表现在画面上,就是超酷的造型,夸张的表情和类似电影电视的活动画面,其间用读者的想象力来填充。何况像这样的cult comic,它并非像朋克音乐一般歇斯底里的暴力咆哮,也不似如荒诞文学里用想象世界对现实的嘲笑。罪恶之城在这一点可谓完美表现——完全忠实原漫画的造型,把画面框架原封不动般上银幕,辅以出色的特技和背景音乐,变本加厉的表现暴力来满足天生本狂的人性。漫画爱好者们怎能不欣喜若狂?
漫画、暴力、与口口相传的好口碑成为本片能够虏获好莱坞愚人节周末大批观众的原因,而色彩、表演、独白,当然也可以算上并非首创的环形结构,是本片不同于以往任何一部漫画电影得出彩之处。仅仅是后期制作中的色彩应用已经足以把导演罗伯特·罗德里格斯记入电影史册。还有,别忘了,无处不在的昆汀这回也在罪恶之城中导演了一小段系列镜头。如此就不难解释不少人会把此片与Pulp Fiction以及Kill Bill联系起来的原因了。
垂直落下的雨点和急速升起的虚拟镜头将整个黑夜城市化作“Sin City”几个血红的字母。孤独、迷离,爱情与原始欲望之都,它用暴力的电影语言和独特的影像方式告诉我们,这即有可能是2005年介于cult与entertainment之间近乎完美的一部电影。(网易娱乐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