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剧专家黄,率千军万马到金田起义,终成三线大将。

第一次战斗是在江西,左独自率领他的部队。结果在景德镇和浮梁被黄追杀吊死,狼狈不堪。黄勇猛无敌。左称他为“黄虎”,意思是他像老虎一样凶猛,经常给对手致命的一击。左先败于黄不足为奇。湘军水师第三高手萧杰半夜被杀,三军惊恐万状。

天津失陷后,江浙根据地基本丧失,但浙江湖州仍被黄牢牢控制。湖州之战,黄单枪匹马抗击英法联军、“洋枪队”和淮军,歼敌一万余人,“洋枪队”头目戈登负伤。在军事能力上,黄在太平天国排名前十,是一等名将的后裔,却因为自己的错误选择被降为三线大将。黄的结局说明,选择比努力和能力更重要。

1851年,金田起义爆发。包括家属在内,太平军总人数为2万人,其中黄从博白带了数千人,人数众多。黄引兵多马多,自是重视;杨引兵多马,为心腹。没有家庭背景的杨是从“跳高运动员”开始的。为了充实自己部门的力量,对抗魏长辉、石达开等“大家族”,黄是他的首选和重点培养对象。

1853年3月,太平军定都天京,随后夺取镇江、扬州、安庆、九江、湖口、武昌。此时黄镇守湖口,地位可见一斑。要知道,陈玉成、李秀成这些忠君以及后来名声大噪的英国国王李世贤,当时都还是小兵,属于以下阶层,地位远不如黄重要。可以说,黄注重培养青年才俊,是杨的希望。

在镇守湖口期间,黄协助翼王石达开取得湖口胜利,击败湘军主力。石达开退兵后,黄孤军与湖南内湖水师作战,杀死了威震一方的第三专家萧杰三世。

1856年9月,天京事变爆发,东王杨被杀。黄失去了靠山,也迎来了发展的机遇。石达开走后,国家一片混乱。此时黄控制着湖口,守卫着战略要塞,地位非常高。如果他能充分利用,他也是分裂党的附庸。然而黄在关键时刻选错了队,跟着魏军,放弃了独立的机会,人生开始走下坡路。

北王魏长辉的弟弟魏军两次攻克武昌,两次保卫武昌,杀死了同为名将的项创始人。因为魏长辉滥杀无辜,魏军处于被动地位:天王要置他于死地,陈玉成、杨辅清不时出兵挑起内部冲突。作为魏军的下属,黄自然要和同事闹矛盾,维护上司的权威。

1859年,魏军渡江投靠李秀成,被杨辅清追击,被陈玉成拦截,公然封锁长江,挑起“国家兵变”。这样,魏军别无选择,只能投降清朝,黄面临新的选择。

1859年秋,魏军向清朝湖北巡抚胡林翼投降,派黄攻芜湖作为礼物。黄在哪里?部队出发不久,就半路“清醒”了,放弃进攻芜湖,转而支持杨辅清进攻池州,抗击魏军。

黄金文虽然没有投降清朝,但是他的“名声”已经很不好了,洪秀全也不信任他。为了防止黄金文“投降”,洪秀全把他转交给陈玉成。就这样,黄成了陈玉成的部将。从他的资历来看,黄是个老兵,自然不服从纪律。从能力上来说,两者是不相上下的,陈宇澄也拖不住他。

陈宇澄呢?年轻力壮的他喜欢重用家人,于是“冷落”了黄,把他“抛弃”在皖南山区,让他自生自灭。1860年,太平军东进至苏州、常州。为了在苏南立足,陈玉成派黄到常熟,结果很惨。李秀成想独占苏南,黄是陈玉成的“钉子”。李秀成自然不能容忍,直接赶了回去。

继陈玉成之后,黄的情况变得更糟。基本上是在皖南山区打游击战,当了边缘将军。他很无奈。还轮不到他做好事,但黄却允许做坏事(讨伐苏联)。陈宇澄有点过分,但也可以理解。黄是的元老和独立派。如果陈宇澄想拉拢,未必能成功。不如培养新人。

得不到重用,逐渐成为三线大将,但黄的能力有目共睹,洪秀全在关键时刻想到了他。1864年6月,洪秀全去世,他派洪仁玕到湖州找黄,希望他能带着幼王突围,去关中东山再起。此时,黄成为“托孤大臣”,寄托着太平天国复兴的希望。

1864年7月,年轻的国王突围,黄迎他入湖州。八月,黄带兵护送幼王到湖北找,一路顺风。可惜,黄太勇敢了。他喜欢在前线打仗,被枪打死了。黄死的时候,军中没有大将,一片混乱。结果被湘军消灭,幼王沦为阶下囚,被年号处死。

综上所述,在太平天国,黄在资历和能力方面都能排进前十。然而,黄在关键时刻离开湖口,放弃了独立的机会,先后投靠了魏军和陈玉成。因为资历老,能力强,老板自然不重用,不培养,以免失控。就这样,黄从杨时代的一流名将一步步成为三线大将。黄的一生表明,选择比努力和能力更重要。大方向错了,一步错了。

参考书目:太平天国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