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说的开拓时期是
先秦两汉历史作品通过叙述人物事迹来反映历史,情节结构较为完整,人物形象鲜明突出,人物活动背景广阔,矛盾冲突激烈,具有小说的意义。自汉代以来,在正史和小说之间出现了一些野史杂记,如《吴越春秋》、《越绝书》等,它们不仅记录事实,而且接受不同的消息,具有更多的虚构成分和更多的传奇色彩,非常接近小说的文体特征。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古代小说承前启后的时期,出现了《志怪》和《志人》两部文言小说。这些小说多为当时文人记录的各种故事,故又称为笔记小说。
志怪是指各种记载神仙鬼怪的传说故事。这类小说继承了以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为代表的古代文化的怪传统,也叙述神仙鬼怪,以干宝《搜神记》为代表,其中“李记斩蛇”等故事十分生动;张华的自然史是叙述山川、地理、外物、仙境、神话和杂事的代表。葛洪的《神仙传》以童话为题材,具有代表性。志人是指记录人物言行的轶事小说,以南宋临川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为代表。这类小说更多的是秉承了史传记载人物事迹的传统,是在崇尚清谈的风气影响下形成的。
奇人异士,野心勃勃的人都用文言文,大多篇幅短小,叙述简单。鲁迅称之为“粗线条”[1],在艺术上还不够成熟,只能算是小说的雏形。但是,在细节描写、人物塑造和叙事语言等方面,它为中国文言小说成熟的唐传奇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第二,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三个阶段。
真正能称得上成熟作品的古代小说,是从唐朝的传说开始的。自唐传奇以来,中国古代小说的演变和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唐传奇、宋元故事和明清小说。
唐传奇是指唐代流行的文言小说,往往以“记”或“传”而闻名。作者用史家的笔法“写奇、寻奇、记逃”(《少室山宅笔集》),故称“传奇”。有关唐代传奇作品的专著40余部,杂文40余篇,主要收录于宋初李云等人编纂的《太平广记》。内容不外乎三大类,神怪、爱情、侠义。其中,爱情小说成就最高,其代表作品有《刘一传》、《李娃传》、《莺莺传》、《霍小玉传》等。
唐传奇是在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有了质的变化。阿明作家胡应麟在《少室山画集》中写道:“六朝时,异论甚盛,但多为虚妄不实,不一定为虚。到了唐人,就好奇,伪造小说送笔。”[3]“意向”是指自觉创作的主观意识,“好奇”是指想象和虚构的艺术思维。所以唐传奇已经跳出了前代志怪小说描写人和故事的圈子。故事情节曲折动人,细节婉转生动,语言优雅,运用典故。唐传奇的出现使中国古代文言笔记小说定型,成为中国古代小说的一大支流,标志着中国古代文言小说发展到了一个成熟的阶段。
宋元小说创作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中国古代小说的历史。这时白话小说出现了,结束了中国古代小说只有文言的单线发展,中国古代小说呈现出文言和白话双线发展的趋势。
剧本最初指的是书店里讲故事的人使用的剧本——“说话的人”。“说”的艺术在唐代就有了,到了宋代进入了一个繁荣的时期。受其影响,它发展成为一种新的白话小说文体&话本小说,取代了唐传奇在小说领域的主流地位。
宋元时期,爱情小说和社会问题小说成就最高,爱情小说的代表作品有《磨玉观音》、《使樊楼多情周生贤》等。社会问题小说以公案小说为主,代表作品有《崔宁错斩》、《快嘴李翠莲》等。也有英雄小说,如《宋四公斗禁》等;神怪小说,如西山鬼洞等。其描写的对象由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变为平民百姓,大量的商人、店员、小手工业者成为小说的主角,因此作品的思想观点和审美趣味较前代有了很大的变化。白话小说最大的成就是语言。它摒弃高雅的文言文,采用通俗易懂的白话文,大量吸收群众口语,简洁生动,增强了小说语言的表现力,为白话文学开辟了新时代。现存的宋元方言著作主要见于《北京通俗小说》、《清平山塘话》、《新史学五代平话》等书。
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小说从繁荣走向辉煌的时期。这时,白话短篇小说在宋元的基础上发展得更为精巧,冯梦龙的“三言”(余世明言、、、言)和凌濛初的“二拍”(前惊后惊)代表了它们的最高成就。《三言》每集40篇,* * * * 120篇,有宋、元、明三代的故事书,有明代文人的故事书,也有冯梦龙自己的创作。内容以世态为主,视野扩展到士农工商各个阶层,以市井生活为主体表达市民价值观。《二拍》是凌濛初的个人创作,共78篇,主要是关于社会问题,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腐败和市民的生活、思想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