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笔记

我在《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集》里偶然发现了一个很小的女作家王瑞云写的中篇小说《叔叔》。看完之后,我大受触动。

?小说开头,我回忆了小时候第一次见到的叔叔的样子。那是一个又高又瘦的老人。他下巴上有一颗痣,嘴里缺了两颗牙...除了他又老又黄又瘦,一个人看着不知怎么的舒服,好像是个箱柜什么的,被人狠狠地挤过,弄得每个榫都有些脱臼。两肩参差不齐,一个头微微向高侧倾斜,像是在挣扎着托着什么东西。"

看到这个描述,我更加好奇,不禁想知道为什么文章里的大叔会这样。他经历了什么?

?看了之后发现我叔叔解放前是报社的编辑。解放后,他因为一把不知道怎么放在箱子里的枪被批判,被劳动改造近20年。因为长期的折磨和煎熬,舅舅被释放后还是改不了老习惯,尤其是对饥饿的恐惧,让他每次吃饭都像着了魔一样。甚至,因为时局的变化,舅舅还害怕被抓去劳教,开始紧张,家里人也慢慢受不了他了。终于有一天,“我”收到了叔叔去世的消息,我庆幸姑姑家卸下了“叔叔”的包袱。

?直到我再次去姨妈家,姨妈才给我看了一张我姨夫二十五岁时拍的照片。看完之后,我惊呆了,无语了。照片是“一个极其英俊的年轻人,穿着深色西装,打着斜条纹的领带。他浓密的黑发向后梳得整整齐齐,脸微微翘起,下巴上有一颗痣,棱角分明的嘴抿着,鼻子高高的,剑眉下明亮漂亮的眼睛和小阿彬一模一样,只不过那双眼睛里透露出来的不是孩子的天真无邪,而是青春的潇洒自信,就像一个。

看到照片中对我25岁叔叔的这种描述,我的内心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和作者一开始描述的叔叔形象完全不一样。不禁感慨,曾经意气风发的美男子,竟然变成了这个样子!

?作家韩少功这样评价小说《大叔》:“有些小说本质上是新闻,有些小说本质上是诗歌,王瑞云的作品无疑是后者,所以在世俗的风景中切入一些隐秘而诡异的片段,发出一种冷冷清清的关怀,是震撼人心的,还是令人振奋的。”

的确,《大叔》具有诗意的艺术魅力。它用最真实、最平实但不枯燥的语言,用插曲式的结构,向我们讲述了大叔的苦难。其中,我最欣赏的是作者对细节的细致独到的描写,尤其是对大叔的长相和动作的描写,比如“好像他是个箱柜什么的,曾经被猛烈挤压过”。这种奇特而生动的描述,生动地描绘了他叔叔古怪的样子,又比如“我看见他用鹰的速度,一口就把所有的鸭子块放进嘴里,鼓着腮帮子,嚼着脖子上的老皮。”吸的时候脸颊塌陷,一边有个大坑。"

在这里,舅舅无比的珍惜和对食物的贪婪呈现在我们面前,凸显了舅舅此时又老又丑的形象。小说结尾对照片中舅舅意气风发的样子的描述与上一篇文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加令人震撼。

?这部小说想表达什么?仅仅是对那段历史的邪恶和残酷的控诉吗?我不这么认为。作者本人认为这部小说应该属于“伤痕文学”。她认为“舅舅的苦难是接力的,灵魂中毒后,苦难永远无法恢复”。但她认为自己写的伤疤不仅仅是“时代的伤疤”,基本上是“生存的伤疤”。

?我想,我们的人生是无常的,这种无常可以和时代的外在情况有关,也可以无关紧要,因为人的生存是脆弱的,也就是说人生充满了苦难,更重要的是如何正视苦难,面对苦难。

?小说中,舅舅经历了时代带来的苦难。虽然他最终活了下来,但他的心灵还是受到了重创。面对自己经历过的磨难,舅舅忘不了放下。他仍然会极度渴望食物,仍然会在政局变化时感到恐惧,仍然会把材料藏在床底下,以防突然被带去劳动改造。这些不正常的想法和行为让他无法继续像正常人一样生活,最终在家里成了异类。

?舅舅无法走出自己苦难的阴影,家人也无法正视舅舅所经历的苦难。在小说写作之初,我的姑姑们和堂兄妹们试图用宽容来影响我的叔叔,但最终他们忍受不了他的反常行为。面对叔叔的苦难,他们无法达成真正的理解,于是选择了回避亲情。

?这让我想起了我年迈的祖母,一个有着童养媳不幸经历的女人。在奶奶的口中,我能感觉到她对过去所受的欺凌和压迫仍在抱怨和怀恨在心,所经历的苦难在脑海中挥之不去。每当她向我们倾诉这些痛苦时,我们能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安慰她,过去的已经过去了,我们应该忘记这些痛苦的记忆。显然,我们根本无法感同身受,无法理解她所经历的苦难。在我们的耳朵里,过去只是奶奶口中的故事,但在奶奶心里,其实是一种精神上的伤害!看完这本小说,我开始有点明白,为什么我现在儿孙满堂的奶奶,放不下那些长期的痛苦经历。

?我们都应该从过去的痛苦和悲伤中走出来,带着一颗充满希望和活力的心前进。然而,那些曾经的苦难不应该被忘记。相反,我们应该因为那些苦难而更加珍惜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