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告诉我故事梗概,请好心人,帮帮忙!!!!

罗曼·罗兰(romain rolland)这个名字,法国进步作家,世界著名的反战斗士,永远像星星一样闪耀。这位法国著名的作家和音乐史专家,以其文学作品中的崇高理想和描写不同类型人物时对真理的同情和热爱,影响了世界文学史。在世界文学领域,罗曼·罗兰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罗曼·罗兰(Romain rolland)于1866年出生于法国中部小城克拉姆斯(Krams)。他一生中最大的成就是写了许多世界著名的作品,包括《克里斯托夫·约翰·克立斯》、《母亲与儿子》、《贝多芬传》等。1915年获诺贝尔文学奖。20世纪初,罗曼·罗兰(romain rolland)感到世界日益颓废,把改变现实的希望寄托在“英雄”的力量上,写下了著名人物的传记,如贝多芬、米开朗基罗、托尔斯泰、甘地等,一般称为“名人传记”。在这些传记中,作者极力赞美他们敢于正视黑暗现实、鞭挞腐朽社会、向往自由、主持正义的精神,赞美他们以造福人类为己任、为坚持真理和信仰、追求“真正的艺术”而吃苦的钢铁意志。但是,他夸大了人格的力量,错误地把托尔斯泰的博爱和甘地的不抵抗,当成了拯救世界人民、对待社会的唯一途径。

《贝多芬传》是罗曼·罗兰的代表作,一直被视为文学领域的经典之作。自第一次出版以来,其独特的价值让“人们仿佛找到了新的支撑点”,因此被评为“人类历史上最优秀的30本书”之一。《贝多芬传》主要讲述了伟大音乐家贝多芬不平凡的一生。作者用高度的艺术概括和充满激情的文字描述了贝多芬的成功之路...

贝多芬被认为是全世界最伟大的音乐家。他之所以有如此崇高的荣誉,就在于他的作品和它们独特的震撼力。贝多芬从小就倒霉。他的父亲是个残忍的酒鬼。他剥夺了年轻的贝多芬学习、休息和娱乐的时间,只是强迫年幼的儿子无休止地练习钢琴和小提琴,希望他将来成为自己的摇钱树。贝多芬度过了寒冷的童年。从65438年到0878年,贝多芬去维也纳拜访他崇拜已久的偶像莫扎特,他的老师。莫扎特听了他的即兴表演后非常惊讶,当场对其他人说:请注意,这个男孩将震撼世界。不幸的是,在维也纳学习的时间很快就被打断了,因为他的母亲病重,很快就去世了。贝多芬失去了心中唯一的亲人,伤心欲绝。过度的悲痛让他接连患了几场大病,其中一场是天花,永远毁了他的容貌。法国大革命爆发后,革命精神传遍欧洲,占据了贝多芬的内心。贝多芬的个人经历和儒家思想的成长过程决定了他世界观的形成。众所周知,贝多芬不仅又矮又丑,而且一直身患重病,后来发展成了耳聋。但这位自尊心极强的音乐人依然相信“没有人能打败我,我会扼住命运的咽喉。”在悲惨的日子里,贝多芬从事于《谁歌唱幸福》的事业。只有音乐能让他战胜自己的痛苦,一次次把他从死亡的边缘拉回来。在贝多芬的创作生涯中,克服恶劣的命运和人类的平庸一直是他的主题。《第九交响曲》是贝多芬所有作品中最深刻、最雄伟的,也凝聚了音乐家一生的心血。1924年的一天,第九交响曲在维也纳第一次演出,贝多亲自指挥。这是他最后一次出现在众多观众面前,演出非常成功。场面热烈到几乎无法形容。演出结束时,贝多芬因为耳聋听不到雷鸣般的掌声。女歌手翁格流着泪跑上来握住他的手,帮他转过身面对观众。据说在奥地利,即使皇帝出现,按照惯例也只能享受三次掌声,但这一次,贝多芬受到了五次掌声的欢迎。这一次,是贝多芬一生中最快乐的巅峰。因为他亲自把欢乐还给人,迈出了克服人类平庸的一大步。

贝多芬与海顿、莫扎特生活在同一个时代,但他的音乐的崇高境界却让人觉得仿佛生活在另一个完全不同的时代。当然,他也从前辈身上汲取了很多营养,经过消化、吸收、提高才取得成功。他既融合了维也纳古典音乐的成就,又全面继承和发展了巴洛克时期以来的音乐精髓,因此成为音乐中的普罗米修斯,成为欧洲音乐史上举世公认的人物。贝多芬的创作之路持续了35年,为了达到完美的境界,他不断奋斗。当他进入职业生涯的最后阶段时,他说:“我觉得我好像只写了几首曲子。”真正的艺术家必须谦虚。贝多芬曾经为歌德的名剧《埃格蒙特》写过舞曲,但是贝多芬不喜欢歌德在贵族面前卑躬屈膝的表现,尽管他对歌德仍然充满崇敬。但是,傲慢的歌德始终无法原谅贝多芬当面对他的批评,对贝多芬和歌德总是冷淡甚至无情。有一次,贝多芬晚年恰好生活贫困,于是写信给歌德求助,希望他能让魏玛公爵预定他辛辛苦苦写成的《庄严弥撒》以换取稿费,但却得不到歌德的答复...

贝多芬是一个不幸的人,贫穷,残疾和孤独。世界没有给他欢乐,他却为世界创造了欢乐!他用苦难塑造欢乐,就像他信誓旦旦说的:“痛苦换来欢乐。”

罗兰的贝多芬、米开朗基罗和托尔斯泰的传记被编入一整套传记的庞大计划中。这个计划每两周公布一次。罗兰还打算为马芝妮、加里波第、席勒、法国革命将军奥什、美国革命活动家托马斯·潘恩、17世纪法国著名军事工程师瓦本等写传记。他还打算出版在英国出版的法文版《米勒》,但后来他改变了主意,因为(根据他信中的一些暗示)他对这部作品不太满意。是什么原因导致罗兰放弃写他曾经承诺过的一整套传记?罗兰在1936年给美国文学理论家罗·威尔逊的一封信中回答了这个问题。在研究伟人的一生时,他逐渐证明,他们并不总是在各个方面被人看到或值得效仿,他们每个人都有错误和弱点。

当他从事米开朗基罗传记的创作时,他非常清楚地看到了这一点。在研究席勒的一生时,这一点更加清晰。(“真正的席勒,我一点也不喜欢。他满怀理想,从而掩盖了他的真实性格。在我看来,与歌德的性格相比,他的性格缺乏真诚、坦率和勇气……”)罗兰在从事他已经考虑过的其他传记创作时,也感到了同样的失望。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的困难:奥什、瓦本、马芝妮的继承人拒绝阅读氏族文献,而罗兰试图做到正确可靠,依靠真实的文献。“如果他们允许我在写贝多芬的传记时阅读,那么我就可以满怀热情地写这三位活动家的传记了。然而,为时已晚。我严格要求自己,就像一个历史学家。所以《贝多芬传》这本书完成后,克利斯朵夫和安吉尔·德·利维尔的故事就成了我真正的英雄传记。

罗兰创作的传记在写作技巧方面有其非凡的独创性。这是什么-学术作品还是艺术作品?实际上,两者都有。在每一部作品中,罗兰都使用了很多在很多方面对读者来说都是新的真实材料,几乎每一页都有脚注、引文等详细信息。在热切期望自己的作品服务于现实生活的同时,罗兰仍然一丝不苟地遵循历史真相。为了对抗所谓“罗马化传记”的作者,罗兰避免虚构,甚至允许一点虚构。在传记小说中,借助于虚构情节的直观显现,罗兰完全是通过其他方式获得的,即充分利用其主人公的原诗、同时代人的校样和时代的文献。他需要这样一份文献,不是因为他可以机械地照搬教条,拘泥于细节,而只是为了让每一个伟人的画像,以他整个独特的真面目出现在读者面前。

罗兰对米开朗基罗的作品进行了单独解读,并以小专著的形式出版了一套脍炙人口的系列丛书《艺术大师》。至于贝多芬的音乐,他后来写了一部卷帙浩繁的学术著作,用去了他生命的最后二十年。摆在我们面前的这两本书,米勒和托尔斯泰,大多是创作特写。但无论如何,罗兰在任何地方都把英雄主义的内容和伟人的道德观放在首位。这是否意味着罗兰试图恢复二十世纪理想英雄的古典观念?还是他回避了那些伟人的性格和他们所处的现实环境的复杂性,描写了他们浪漫的特殊地位的光辉?在任何情况下!在《名人传》的创作中,罗兰克服了那些曾经导致叙述僵化直白,引起兴奋幻觉的文学传统,尤其是认真调节生活与生活矛盾的做法。他还克服了一些要求杰出人物与其余普通人对立的文学传统。罗兰对古典作家的遗产持批判态度,主要是因为他不能容忍他那个时代的“高乃依风格”的模仿者。同时呢?罗兰从来不希望自己的传记作品中恢复浪漫主义,也就是理想化一些杰出人物和无可指责的人物,当他完全倾向于雨果的时候。

罗兰认为伟大的艺术家是“集体力量”的表现,是群众、民族、人类的巨大激情,因为他认为“集体力量”是一种自发的、完全不可理解的东西。天才艺术家的伟大包括所有天才的伟大。按照罗兰的观点,绝不是他有某种超人的、超凡的力量。相反,一个杰出的人;尤其是天才,应该比普通人更紧密地与现实生活结合在一起。他比别人更深刻地理解生命的本质,他比别人更早地预见到历史的巨变正在逼近。

早在本世纪初,罗兰就接近于这样理解杰出人物的作用,而这种理解又体现在他的传记特征中。随着他对贝多芬和米开朗基罗生平研究的深入,特别是随着他收集的尚未写成的其他传记的材料越来越多,他越来越意识到这些伟人内心世界的复杂性,他原本打算将这些伟人描述为决心和坚强性格的典范。这阻止了他继续计划的系列书籍,但这并没有动摇他在处理所选主题时的美学地位。伟人都有缺点,在走过的路上也动摇过,犯过错误。但是,他们的伟大之处在于,他们有时善于以痛苦的内心斗争为代价,克服弱点和动摇。

罗兰在《米开朗基罗传》的序言中写道:“我没有为那些高不可攀的英雄建造纪念碑。”我讨厌理想主义,因为它胆怯地回避生活中的痛苦和精神上的软弱。但是,太容易被一些花言巧语欺骗的人要记住,所有关于英雄主义的谎言都是由胆怯而生的!英雄主义是看到世界的本来面目并热爱它。"这种想法在书的结尾被重复了一遍:"我是不是应该像很多其他人一样,只是描述英雄的英雄主义,用一块布把他们扔进整个痛苦的深渊,但我做不到!“真理高于一切!我不能用谎言承诺给朋友幸福!我必须不惜一切代价做这件事。我只能答应给他们真理,甚至答应以幸福为代价给他们真理,给他们勇敢的真理,用真理之刀来雕刻不朽的心灵。”这幅肖像是罗兰在本世纪初的贝多芬传记中描绘的。此外,他还修改和重新检查了他的早期工作,并提出了批评。1936年,他在从事第三本书《复活之歌》的创作时写道:“我们研究贝多芬已经30年了。在这期间,我们不仅更多地了解了贝多芬的一生,也了解了一个人的一生...现在,为了一块面包,我们不能把贝多芬当成一个想象中的英雄,也不能把他当成一个不锈钢做的性格倔强的英雄。他——和所有人,甚至英雄一样,经历了枯燥的生活,是一些不同身份的人和不同立场的人之间的战场。”生活的条件,恶劣环境的压力,让人无法摆脱内心的挣扎。“这让他的英雄主义更有价值,因为众所周知,他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即使是贝多芬也无法完全摆脱他内心的矛盾。虽然他独立不羁,但有时也会奉承强者。虽然他是一个不自私的人,但在一些与出版商和剧院经理关于金钱的谈判中,他极其固执和坚决。尽管他对和谐充满热情,但他仍然为自己的贵族身份感到非常自豪。这一切怎么解释?罗兰自己回答。“让伟大的艺术家努力成为代达罗斯,给自己装上翅膀,飞向...绑在脚上?世界上的重量把他留在了地球上——这个重量就是经济奴役,于是他一次又一次地落入了人的陷阱。在那里,他为了一片面包和可恨的贫穷,和别人顽强地斗争。”

贝多芬的很多个人弱点在某种程度上都是由此造成的。对他来说,有钱就意味着相对较少的依赖,所以他可以固执地为了一个铜币讨价还价。对他来说,贵族身份是避免被别人鄙视的工具,至少在某种程度上是这样的,因为不尊重贝多芬作为作曲家的人尊重贝多芬的贵族身份,所以当有人质疑他贵族身份的真实性时,他会大发雷霆。帝国警察对他的革命信念了如指掌。这使他一直害怕受到迫害。因此,为了避免迫害,他有时会克制自己对阿谀奉承的厌恶,在自己没有天赋的学生兼资助人鲁道夫大公面前说许多恭维话。在描述这一切的时候,罗兰反复说:“天才的这些错误和失败不应该遮住我们的眼睛,让我们看不到他的伟大。这只是对时代的必然让步。的确,罗兰在这里提出的关于贝多芬人格的新观点,与他最初的“谁是谁”的想法并不矛盾,只是对这一想法进行了更为明确的修正。我们可以更清楚地看到艺术家痛苦的深度,同时也可以看到艺术家道德的伟大,因为艺术家善于不惜一切代价保护自己内心的人性,从而保护自己的创作天才免受有害影响。

我们不能不佩服米开朗基罗:他创作了许多作品——尽管障碍重重。在这些作品中,体现了“像飓风一样凶猛的强大生命力”。罗兰英雄传的诉求不是肯定痛苦,而是战胜痛苦,战胜痛苦。罗兰本人取得这场胜利并不容易。后来,他在《同伴》的介绍中写道:“...在我的《米开朗基罗传》的序言中,我用痛苦来抗议基督教的悲观主义。我非常清楚自己和他人身上的这种悲观情绪?因为它导致了对人类进步的否定,反动势力与之结盟。谁反对反动势力,谁就要反对悲观主义;我心里也在与之斗争,所以这绝不是一件极其容易的事情!这种斗争的痕迹在《名人录》中显而易见。罗兰思想中的矛盾,与其说是他把主人公的苦难放在第一位,不如说是他在很多地方(尤其是米开朗基罗传中)抽象地、历史地论证了这种苦难,并把它解释为人类所具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非理性热情的影响。但在《名人录》中,现实地、历史地看待人,更有说服力,更有力量。罗兰传记中的每一个英雄最后都被描述成自己民族和自己时代的产物。他们每个人的痛苦经历,很大程度上不是偶然事件的影响和人性固有的气质造成的,而是社会残酷的规律造成的。在这样的社会里,一个艺术家和大多数人一样,处于从属地位,处于被奴役的人群之中。一个伟大的艺术家,作为不公正的受害者和社会压迫的对象,经历了罗兰的许多艺术过程,也体现在他的英雄传记中。

“我为教皇服务,但我不得不这样做,”米开朗基罗说。"一位教皇去世,另一位教皇继承了王位。"米开朗基罗,一个自由的米开朗基罗,一生只能换一个轭到另一个轭,再换一个主人。朱利叶斯二世、利奥十世、克莱门特七世、保罗三世和保罗四世——他们都先后支配了米开朗基罗的才华...最神圣最高贵的主人用各种奇怪的想法捉弄米开朗基罗,给他一些不符合他意愿的工作,强迫他画出所有以前没有完成的大型新作;诋毁他,在他身边搞阴谋,试图疏远他和同级别的画家列奥纳多、拉斐尔;用各种挑剔和威胁折磨他,处处给他设置障碍。他不得不不止一次地承认:“他花了很多精力、天赋和快乐的灵感,结果全都白费了!”折磨他的精神悲剧的主要根源就在于这一点,而不在于自古以来人类的本性!罗兰还揭示了这场悲剧的另一面。在关于米开朗基罗的书中,表现出作者高度自发的历史决定论。他看到了文艺复兴时期人类历史书上已经记载的东西——解放的、鼓舞人心的东西;但他也看到了文艺复兴时期宙斯内心的矛盾。罗兰和托马斯·曼在某种程度上是遥相呼应的,罗兰再现了那个历史时期的意大利氛围。他强调了人物的善良,描述了米开朗基罗的慈善活动,报道了贝多芬对他放荡的侄子(孤儿)的感人关怀——这一切在今天看来都显得幼稚而多愁善感。但罗兰认为,善良是伟大艺术家不可或缺的品质——不仅表现在崇高的志向和情怀上,也表现在平时的行为上。在一个很多欧洲知识分子都认为善于超越常人,站在善恶的彼岸是艺术家高尚美德的时代,罗兰引用了贝多芬的一句话:“除了善良,我不知道还有什么更高的准则。”罗兰选择的正是这些伟人作为他的英雄,即罗兰可以通过赞美他们强大的、有思想的、焦虑的、热情的创作来反对他所看到的周围的庸俗艺术的伟人。在贝多芬和米开朗基罗的悲剧观上,某种程度上,罗兰是想把这些身处逆境的天才和欧洲资产阶级文艺界那些春风得意的商人、自鸣得意的工匠、阴险狡诈的人做一个鲜明的对比。在这方面,《名人录》和约翰·克利斯朵夫之间的密切关系特别容易理解。这个矛盾,特别是不能理解这些矛盾的社会历史基础。

“伟大的灵魂就像山峰一样,我不说普通的人类能在山峰上生存。但是一年一次,他们应该上去鞠躬。在那里,他们可以改变肺部的呼吸和血管中的血液流动。在那里,他们会觉得更接近永恒。后来,他们将回到生活的荒原,在日常战斗中充满勇气”——罗曼·罗兰。"

就像有时候我们听到一首过去唱过的歌会引起很多回忆一样,有时候我们看到一本过去读过的书也会莫名的感动。当我想起《名人录》中那些伟大而高尚的灵魂,我不禁感到生命的激情在我体内碰撞。虽然也许我真的看不懂这本薄薄的却很重的小书。但是,我相信每一个接触到它的人,或多或少都会体会到书中那种引人注目的激情,那种对生活的充实和崇高的追求。在人生的惊涛骇浪中,总有一本书陪伴着你。当你抑郁的时候,当你面临挫折的时候,当你怀疑自己失去了人生的方向的时候,就去发现,去读吧。它会安慰你,激励你,让你洗去疲惫,抹去悲伤,重新上路。对我来说,这本书就是名人录!我是精神和力量的源泉。《谁是谁的传记》由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创作的贝多芬、米开朗基罗、托尔斯泰三人的作品,均创作于20世纪初,在当时及后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这三本传记中,罗曼·罗兰并没有对名人的生活进行任何夸耀性的叙述,也没有像大多数传记作者那样追溯名人的创作过程。而是紧紧抓住这三位伟大艺术家的相似之处,着力刻画他们长期忍受苦难追求真善美的心路历程。罗曼·罗兰称他们为“英雄”,用感人的笔墨写出了他们与命运抗争的崇高勇气和承担全人类苦难的伟大情怀,可以说是给我们的一首伟大的命运之歌。

“我的体力和智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增加了...我的青春,是的,我感觉我的青春才刚刚开始。我已经隐约看到了前方的目标,虽然还不清晰,但是一天比一天近...啊!如果我能摆脱这种疾病,我将拥抱整个世界!.....我不知道除了睡觉还有休息。不幸的是,我不得不花更多的时间睡觉。我希望我能摆脱疾病,哪怕是一半!.....不,我受不了。我会扼住命运的咽喉,它永远不会让我完全屈服。啊,要是能活几千遍就好了!”——《贝多芬传》

只有痛苦,才有欢乐!-贝多芬

德国古典主义最伟大的音乐家路德维希·范·贝多芬就是这样一个不幸而坚强的人:他在青年时代就开始失聪。对于一个以音乐为生活的人来说,还有什么比这更不幸的呢?谁能想象他在漫长的折磨中的感受和痛苦?上帝是残酷的。他给了贝多芬最美妙的音乐,却剥夺了他享受音乐的权利。他听不到自己的音乐。当人们在享受他的音乐带来的快乐时,他却不得不独自忍受无声的折磨!就是这个人写了这么大量的音乐,而且往往是欢乐的音乐——从天上散发出来,传到人们心里的欢乐!他扼住了命运的咽喉,他的每一件作品都是艰苦奋斗的结果,是胜利的象征。一个不幸的人,贫穷,残疾,孤独,痛苦造成的,世界没有给他欢乐,他却创造了欢乐给世界!他用苦难塑造欢乐,仿佛用那句勇敢的话诠释了,这句话可以总结他的一生,成为所有英雄心中的座右铭:“只有苦难才能让你幸福!”"

“他很孤独。——他讨厌人,也被人讨厌。他爱,但没人爱他。人们对他又敬又畏。最终,他唤起了人们心中的宗教崇敬。他超越了他的时代。于是,他平静了一点。他从上面看人,人从下面看他。他总是单身。他从不休息,他品尝不到哪怕是最卑鄙的人也能享受到的温柔。他这辈子从来没有在另一个人温柔的怀里睡过一分钟。他从来没有被女人爱过。在这个沙漠般的世界里,只有维多利亚·科洛娜的友谊曾经闪烁着纯净冰冷的星光。周围一片漆黑,只有他火热的思想——他的欲望和疯狂的梦想——飞驰而过。贝多芬从未经历过如此黑暗的夜晚。因为这个夜晚在米开朗基罗的心里。贝多芬的悲愤是社会的错,但他天生快乐,渴望快乐。而米开朗基罗则忧郁而令人恐惧,让人本能地避开他。他在自己周围制造了一片空白。”-米开朗基罗传记

大卫用他的弹弓,我用我的弓和箭。米开朗基罗

贝多芬的痛苦来自于痛苦,米开朗基罗的痛苦来自于他矛盾的灵魂:他既不是残疾人,也不是穷人。他出身名门,是佛罗伦萨的名门望族。他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有很高的文化修养和艺术基础。然而,他的祖国灾难深重,外敌入侵,人民被奴役,他的辛勤劳动一次又一次被战争摧毁。他很富有,每完成一件作品,他就会得到一大笔报酬,但是他过得像个穷光蛋,只吃面包,喝点酒,每天只睡几个小时。他过着令人惊艳的生活,一生渴望爱情,写了大量火热而纯粹的十四行诗,却终生未婚,孤独到老;他的家庭从来没有给他任何温暖,总是一次又一次地压榨他的钱财,利用他的名声到处炫耀,但他根深蒂固的家庭观念和荣耀祖先的思想使他慷慨大方;他傲慢自大。他在艺术上坚持自己的独立观点,甚至与教皇闹翻,但他软弱可笑。他总是在关键时刻选择妥协投降,做出各种与自己名声不符的荒唐举动。他的艺术才华令人惊叹,野心勃勃,创作了《大卫像》、《奴隶像》、《摩西像》等令人惊叹的杰作,但他还要为教皇努力。这个任务还没完成,新的任务在催他,于是他计划中最伟大的作品就半途而废了。他一生操劳过度,同时又要为那些未完成的作品忍受内心的谴责;晚年,他成了文艺复兴时期最后一位艺术大师。人们像尊敬上帝一样尊敬他,没有人敢挑战他的权威,但他在上帝面前却越来越虔诚,越来越紧张。

尽管米开朗基罗有缺点,没能实现他最伟大的计划,但没有人能否认他的艺术代表了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人文精神。从大卫身上,我们看到了人的理想,人的尊严,人的意志。从《摩西与奴隶》中,我们可以看到人与命运的抗争...米开朗基罗创造了神灵,却表现了现实中人的苦恼和感受!

“他的脸有一个固定的特征,会永远铭刻在人类的记忆里。宽阔的额头上有两道微微弯曲的皱纹,白色的眉毛异常浓密,一把忠诚长者的胡须让人想起第戎的摩西雕像。苍老的脸庞变得平静而温柔,留下了疾病、悲伤和善良的痕迹。从二十岁的粗犷豪放,到参军时的拘谨严肃,他的变化有多大啊!但明眸依旧锐利深邃,率真直爽,却精明明辨。”——托尔斯泰传记

我哭泣,我受苦,我只想知道真相——列夫·托尔斯泰

列夫·托尔斯泰的情况完全不同。他出身名门,地位优越,衣食无忧。他身体健康,婚姻幸福,有一个深爱的妻子和孩子;他文采很高,每一部作品都好评如潮。他是一座巍峨的文学高峰。他不仅向读者展示了俄罗斯现代历史的广阔图景,还精彩地书写了俄罗斯民族的灵魂。他塑造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每一个都让人点头称是,“没错,俄罗斯人就是这样。”总之,他是一个常人看来什么都不缺的人,但他的痛苦恰恰由此而生。他本性善良,对别人有同情心。他对城市贫民的悲惨境遇感到平静,对农民的贫困生活感到麻木和痛苦,对自己的物质财富和富裕生活感到愧疚,对自己不忍心摆脱家庭的枷锁过苦行僧的生活感到苦恼...总之,他的博爱精神使他无法忍受别人的痛苦。他渴望世界和谐,人民繁荣。他希望所有的人都能过上幸福安宁的生活。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他首先改变了自己的生活状态,让自己和农民一起生活和工作。他在自己的庄园里进行改革,解放农奴,把土地分给佃农。他宣扬“爱的宗教”,主张“不以暴制暴”,甚至提出“敌人打你左脸,伸出右脸”。到了晚年,他的思想甚至愈演愈烈,他甚至打算。

罗曼罗兰说:生活是严酷的。对于那些不安于平庸的人来说,人生就是一场无休止的斗争,往往没有荣誉也没有快乐,是在孤独中默默的一场悲伤的斗争。这大概是对托尔斯泰行为的最好解释。

在《名人录》的开头,罗曼·罗兰喊道,“打开窗户!让自由的空气回来吧!吸一口英雄的气。”他所说的英雄,不是被观念或力量所支配的人,而是内心伟大的人。《名人传》很好的印证了中国人苏轼的一句名言:古今有大作为的人,不仅有才华,而且有坚持不懈的决心。贝多芬的《在悲伤和忍耐中寻找庇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