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名著英文版推荐

司汤达的作品非常适合现在的年轻人。

司汤达是19世纪法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的寿命不长,不到六十岁,文学起步较晚,三十多岁才开始发表作品。但他给人类留下了巨大的精神遗产:几篇长文,几十篇短篇小说或故事,几百万字的文艺理论、散文随笔、游记。

司汤达的真名是亨利·贝尔。1783 65438+10月23日出生于法国格勒诺布尔。父亲是资产阶级,但他支持王权和教会,脑子里充满了高尚的思想。司汤达的导师是一名牧师。牧师对他进行严格的贵族教育,禁止他和普通孩子玩耍。对他影响最大的是他的母亲和祖父。他的母亲是意大利血统,性格活泼,自由豁达,能用意大利语阅读但丁等人的作品。但她在司汤达七岁时去世了。司汤达的祖父是一名医生。特别开明,是卢梭和伏尔泰的弟子,支持* * *和派系。当司汤达十几岁时,他经常住在他祖父的房子里,在那里他阅读了许多世界名著。

司汤达的童年是在法国大革命的风暴中度过的。

1796-1799就读于格勒诺布尔中央学校,这是法国大革命时期按照资产阶级革命思潮和教育思想建立的新学校。司汤达系统地研究了新思想和新知识,并对法国文学和唯物主义哲学产生了兴趣。1779年,他来到巴黎,原本准备进入著名的综合技术学校,但受到革命形势的鼓舞,他加入了拿破仑领导的军队。1800年,随拿破仑率领的军队到达意大利米兰。米兰人长期受奥地利统治,视拿破仑的军队为救星。他们对法国大革命的热情和优秀的文化传统对司汤达有很深的影响。之后长期在米兰生活和写作,并自称是米兰人。

从1806到1814,司汤达在欧洲与拿破仑的军队作战。他在1812年从莫斯科撤退期间担任后勤军官。长期的斗争实践更加坚定了他对* * *和派系的看法,更加憎恶腐朽的封建贵族和教会的黑暗统治。所以,当他脱下军装投身文学创作时,他的批判之笔总是指向贵族和教会,也就不足为奇了。

1814拿破仑下台,波旁王朝复辟。资产阶级革命派被镇压,而封建王公贵族则相互庆贺。在这种情况下,司汤达觉得除了羞辱他什么也得不到,于是他离开了自己的祖国,定居在意大利的米兰。在这里,他对意大利的爱国者抱有极大的同情,并与争取民族解放的炭党成员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他的行为引起了统治意大利的奥地利军警的注意。1821年意大利革命失败,许多爱国者被监禁时,他也被警察当局作为烧炭者的同情者驱逐出境。直到1834被任命为教皇管辖下的法国驻契维塔韦基亚领事,才再次回到意大利。

司汤达从1817发表作品。第一部作品是在意大利完成的,它被称为“意大利绘画史”。不久之后,他第一次以司汤达的笔名出版了他的游记《罗马、那不勒斯和佛罗伦萨》。从1823到1825,他先后发表了后来被收入文学评论集《拉辛与莎士比亚》的文章。之后转向小说创作。《Harmance》出版于1827,著名短篇小说《Vanina vanini》出版于1829。代表作《红与黑》写于1829,发行于1830。从1832到1842,是司汤达最困难的时期,经济拮据,疾病缠身,环境恶劣。但也是他最重要的创作时期。他写了小说《吕西安楼湾》(又名《红与白》)、《巴马修道院》、长篇自传《亨利·布劳拉传》和十几部短篇小说。当司汤达于1842年3月23日去世时,他还有几份未完成的手稿。

司汤达因他的小说而出名。他的代表作《红与黑》流传百余年,魅力不减。不过,他的短篇小说也很精彩。他的代表作《瓦尼纳·瓦尼尼》、《艾蕾》(直译为《方丈·卡斯特罗》)形象生动,脍炙人口,堪称世界短篇小说花园中的奇葩。它们与梅里美的马特奥·法戈、塔曼戈、巴尔扎克的戈布塞克一起,标志着法国短篇小说创作的成熟。

《往事连载》于1825至1826在英国《伦敦画报》连载。1826,法文译本或改编本在巴黎的英国书店与读者见面。起初,没有人知道作者是司汤达。司汤达去世后,他的堂兄科伦博在整理他的手稿时发现了这部作品的部分手稿,于是他将其收录在司汤达小说1854版中。

这部小说描写了拿破仑军队占领意大利期间的社会风俗、社情民意。保守派聚集在教会的旗帜下,企图保护圣母玛利亚,阻止滚滚革命浪潮,而教会势力则趁机制造奇迹,编造所谓圣母玛利亚显灵的谎言,欺骗无知的民众;年轻人和理性的人反对教会,他们欢迎拿破仑军队的到来。小说描述了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劫持教皇的行动,并有一些乱世英雄的精彩描写。简而言之,小说中描述的意大利社会是一个保守愚昧的社会,普通大众都把教皇视为上帝在人间的代表。所以拿破仑军队在意大利的溃败,教皇复辟,复仇运动是必然的。

盒子和幽灵写在1829的末尾。今年圣诞节,司汤达读给梅里米听。这部小说通过一个警察局长利用自己的权力抓住一个平民并活着拆散一对恋人的故事,向读者揭露了西班牙复辟势力的残酷和霸权。作为这股邪恶力量的对立面,两个纯洁善良的恋人,为了爱情,不惜流血的情节,非常感人的力量。

《梅瑶》写于1830 1,同年6月发表在《巴黎评论》上。司汤达声称写这部作品是为了“治疗头痛和放松”。而且他承认参考了17世纪法国作家斯卡龙的一部作品。他说:“每个时代的酱料都不一样。我只是把酱料从1660换成了1830。”这部作品描述了一个年轻的西班牙女人,她痴迷于鬼魂,并抛弃了她富有但年迈的丈夫。和一个马戏团演员私奔,还被骗的故事。也许真的是消遣,想法平庸,但在创作手法上独树一帜,尤其是开头和结尾。开头描述的时间、地点、气氛、情节都很和谐,很能抓住读者;结局简洁深刻,给人想象的空间。

米娜·德·旺格尔写于1829到65438+2月到1830。此后又修改了几次。但是司汤达在去世前没有发表它。直到他去世十一年后,《巴黎两个世界评论》才发表。在司汤达的作品中,这是少有的描写德国人的作品。米娜·德·旺格尔来自德国的一个贵族家庭。她的父亲因为痛恨不义之战,被朝廷监视,最终抑郁而死。为了追求自己的幸福,她离开了家乡去了巴黎,恋爱了。为了达到目的,这个爱幻想的德国女孩屈尊乔装,在她暗恋的人家里做女佣。不料她喜出望外,泄露了秘密,酿成悲剧,最后殉情而死。通过这个悲伤而曲折的爱情故事,司汤达展示了德国人和法国人的性格差异以及他们对爱情的不同态度。小说的女主人公米娜·德·旺格尔是作者人物画廊中一个有血有肉、光彩夺目的人物。

关于《费利佩》是何时出版的,专家们尚未得出结论。有人认为是在1827到1830之间。还有人认为是在1839。但是,法国文学史家克鲁分析了《红白》中的主人公菲力浦和吕西安的性格特征,发现两者有相似之处,于是认为形成于1835年至1839年之间。严格来说,可能不是短篇,只是短篇,有点像中国的笔记小说。内容确实像个小标题,是富家子弟生活的几个片段,比如生意、爱情、感动等。,写的比较泛。在司汤达的短篇小说《创造花园》中,它可能只是一根草,但它有利于我们全面了解司汤达的创作,所以我们也把它收入了文集。

《意大利轶事》收录的八篇短篇小说中,除了Vanina vanini写于1829,其余都写于1833之后。关于这些小说,有些情况需要简单介绍一下。

1833年,司汤达再次来到意大利后,在朋友的图书馆里发现了一批“古代手稿”。这些手稿真实记录了16、17世纪意大利一些重要的“社会新闻”。司汤达读了之后,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认为它们是“十六、十七世纪意大利历史的有益补充”;他们描述了“孕育了拉斐尔和米开朗基罗天才的风土人情”,于是花重金购买了复制权,请人精心抄写一些章节,随身携带,反复阅读,用部分翻译、部分创作的方式将这些手稿改写成短篇小说。在他的一生中,他选择了艾蕾,维多利娅·库朗·邦尼(或翻译为帕格里亚诺公爵夫人)和桑西家族出版。他去世12年后,他的堂兄根据他的脾气编写了短篇小说,并加入了描述意大利爱情故事的Vanina vanini,形成了一集,名为《意大利轶事》。

Vanina vanini,出版于1829,是一部短篇佳作。它通过木炭党员埃特罗和罗马贵族小姐瓦尼娜之间的爱情,讴歌了意大利民族解放运动和献身于民族解放事业的木炭党员。瓦尼纳是一个惊人的美丽。她虽然出身名门,却视富贵如浮云,心甘情愿地追捕一个出身卑微、身负重伤、被政府通缉的逃犯。为了爱情,她愿意放弃一切,甚至名誉。但为了得到埃特罗的爱,她甚至出卖了彼得·埃特罗手下的士兵,破坏了他们的起义。她爱上了彼得·埃特罗,因为她钦佩他为民族解放而战的无谓精神。然而,由于自私的支配,她的爱最终成为正义事业的障碍。

与她相反,彼得·埃特罗表现出史诗般的爱国精神。他爱瓦尼纳胜过自己的生命。但当他必须在祖国的命运和个人幸福之间做出选择时,他放弃了后者。为了民族解放,他愿意吃苦。当他的士兵被捕,起义失败时,他毅然投降,以免被怀疑为叛徒。当他得知是他的心上人告诉他这个秘密时,他愤怒地拒绝了她的拯救,并和她分手了。他凛然的正气和超凡的人格力量,使他成为文学史上耀眼的爱国者形象。

《岸上的圣方济各教堂》是一部关于“意大利激情”的小说。教皇的侄子坎波巴索公主表面冷漠清高,内心却充满了不可抗拒的激情。她和法国驻罗马教廷大使馆武官,法国摄政王的私生子,有一段秘密恋情。但她一心只想独自享受爱人的爱。一旦她得知他已经搬到别处,她就与教会的野心家勾结,派人暗杀她的情人。司汤达在描述小两口爱情的波折时,附了几笔,揭露了教会打着冠冕堂皇的旗号搞裙带关系、任人唯亲、私下交易的丑恶事实。

《维多利娅库朗博尼》讲的是宫廷贵族为了爱情和利益进行的两次阴谋和仇杀。这部小说是以叙述“社会新闻”的文体写成的。虽然案情十分曲折,破案方式惊心动魄,但最精彩的还是对蒙塔古的描述,他先是一位红衣主教,后是教皇塞莱斯特五世菲利克斯,是蒙塔古的侄子和养子。红衣主教对他了如指掌。然而,听到养子遇刺的消息后,他却“板着脸”,丝毫没有表现出震惊。第二天,梵蒂冈举行了红衣主教会议。人们认为他不会出席。谁知他照常第一个出席会议,当教皇本人流下眼泪安慰他时,他还是一如既往的平静,并要求神圣家族不要下令调查此案,说他已经原谅了凶手。他的表现赢得了教皇和其他人的青睐。每个人都说他是一个伟大的牧师。此后不久,他被选为教皇(他在侄子死后的表现无疑为他的选举脾气铺平了道路),随即脸色大变,迫使涉嫌参与侄子谋杀案的人逃离罗马。他的种种表现,生动地展现了一个野心勃勃、不择手段的高级牧师的虚伪胸怀。

桑西一家以悲怆感人的笔调写下了比阿特丽斯及其家人的不幸遭遇。她是一个美丽的女孩,在如花似玉的年龄,应该充分享受父母的爱。谁知道她爸是个穿普拉达的女魔头,想虐她宠她。她忍无可忍,和继母一起,把那个荡妇杀了。这起谋杀案事出有因,值得法官同情。然而,教会的审判机构无视正义,判处女孩及其家人死刑。在此,作者对司法不公表示强烈愤慨,对这个不幸的女孩深表同情。

《帕格里亚诺公爵夫人》讲述了一个贵族家庭中常见的一件事:女主人背着她和一个年轻的男服务员偷情。司汤达没有过多描述出轨的场景,而是详细描述了处理此事的过程,用了大量的笔墨生动地展现了教廷内部的你死我活的斗争。当然,两个骗子被处决了。甚至是子宫里的胎儿。在封建家庭中,这种非人的私刑制度令人震惊。

《艾蕾》是一部催人泪下的爱情悲剧。贵族小姐艾蕾爱上了强盗欧拉,遭到了父亲和哥哥的强烈反对。不幸的是,在一次战斗中,她的哥哥死在了欧拉的剑下。伤心欲绝的父母将她送进修道院,断绝了与欧拉的恋情。欧拉袭击修道院失败,为了逃避侦查,离家出走,失去联系。带着爱人你将去哪里,在恶劣的环境和非常痛苦的情况下,艾蕾沉溺于堕落,先是花重金贿赂,当上了方丈,然后失去了作为一个受人尊敬的主教的童贞。最后因为怀孕,被判重刑。她听说尤拉领人来救她,就留下一封长信,自杀了。这部杰作通过名媛艾蕾的不幸遭遇,深刻揭示了封建的门第观念是扼杀年轻人幸福的凶手;虚伪的教堂和修道院是堕落的根源。

《血俗》(直译为对伤害的放纵)和《索拉斯科·拉蒂卡》的主题有相似之处。虽然故事发生在不同的时代,一个是1585左右,一个是1740左右,但两部小说都描写了封建制度的不人道和贵族寺院的黑幕。那些子女众多的贵族家庭为了保证家庭财产不会分散,往往只把财产传给长子,只给其余的儿子一定的生活补助,把女儿全部赶出去。或者结婚发财,或者送去专门为这些人设立的贵族尼姑庵。进了修道院就等于进了坟墓,必须切断与外界的一切联系。就像尼姑在《血染风情》里说的:“父母把我们送进了修道院,家里的财产都被兄弟们占了。我们被锁在这个活死人的坟墓里,没有第二次活命的机会。”但是女生是活生生的人,不愿意牺牲自己的青春,爱情和幸福,想尽办法去满足外面的恋人。但这种行为一旦被发现,就会被视为亵渎神明,轻则闯入地牢,重则无期徒刑,重则死刑。《血色风情》和《索拉拉蒂卡》讲的是贵族修女的生活,她们对幸福的向往和对命运的抗争。作者深切同情受社会和家庭迫害的修女,热情歌颂她们的英勇反抗和对幸福自由的追求,称这些“单纯而有感情的人”为现代文明的先驱。

简。奥斯汀

简·奥斯汀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著名女作家之一。她是介于新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之间的“小画家”和“家庭小说家”。在文学评论家的眼中,她可以和莎士比亚相提并论。

2000年,英国广播公司开展了“千年作家评选”活动。结果奥斯汀在莎士比亚之后排名第二,她是前十名中唯一的女作家。这个女人是英国的骄傲。她塑造了大量的人物形象,开启了19年代现实主义小说的高潮。

英国文学史上发生过几次有趣的革命,文学趣味的翻新影响了几乎所有作家的声誉,除了莎士比亚和奥斯汀。这位伟大的女性,一生只走过42个春夏秋冬。

1794-95《第一印象(傲慢与偏见)》写好了。

1796第一印象(傲慢与偏见)完成,写埃莉诺与玛丽安(理智与情感)。

1798-99诺桑觉寺(苏珊)完工。

1803《苏珊》(诺桑觉寺)以10卖给了理查德·克罗斯比,但没有出版。沃森一家(发布于1818)。

1805“沃森一家”放弃了。

1811曼斯菲尔德庄园。《理智与情感》(埃莉诺和玛丽安)出版了。

《傲慢与偏见》(修订版)。曼斯菲尔德庄园完蛋了。

1814曼斯菲尔德庄园出版。艾玛开始写作。

1815完成并在艾玛发布。《劝导》开始写了。《苏珊》(《诺桑觉寺》)是从出版商理查德·克罗斯比手中买回的。

1816劝说完毕。苏珊的修订版(诺桑觉寺)。

1817开始写“沙地屯”

1818《诺桑觉寺》(修订版)和《劝导》出版。

莫泊森

莫泊桑的350多个短篇小说从题材上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反映普法战争:在这样的作品中,莫泊桑揭露了普鲁士侵略者的残暴和野蛮;法军的无能,歌颂了法国人民不畏暴力抵抗侵略者的爱国精神,如boule de suif (1880)、米隆神父(1883)(必读)和两个朋友(1883)。《boule de suif》是一个关于十几个居民乘坐被敌人占领的里昂的马车逃离的故事。马车是一个社会的缩影。作者通过不同的逃亡原因和沿途的表现,尤其是对《自杀之球》的不同态度,展示了乘客们不同的社会身份和性格特征。

2.描写资产阶级世俗生活,揭露资产阶级道德堕落,如《项链》(1884)、《戴家楼》(1881)、《我的渔乐叔叔》(1883),表现了世人贪财不注重亲情,描写了普通人的卑鄙。

3.反映劳动人民生活的贫穷、痛苦和优秀品质,如西蒙的爸爸(1881)、一个长期女工的故事(1881)等。

寻找你想读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