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小说中的断魂枪主题是什么?

老舍的《断魂枪》发表于1935年,是现代文学史上最优秀的短篇小说之一。且不说其短短篇幅中的剧情跌宕起伏,引人入胜,且不说其人物充满血肉。单是这部小说的社会、历史和文化意义就非常耐人寻味。

在谈到这部小说的社会、历史和文化意义时,作者说:“一种文化的生存取决于它的自我批评,不断纠正自己,丰富自己,吹嘘自己的老品牌,顽固地拒绝走得更远,这是自我毁灭...因为个人的自私和保守,葬送了多少祖国的宝贵遗产。”老舍觉得“拿生命开玩笑”的民族劣根性已经构成了我们民族潜在危机的基因,于是用沙子龙的灭魂枪发出怒吼,以唤醒那些还在“东方大梦”中徘徊的人们的灵魂。“虽然这个观点有作者的话作为注脚,但我还是不能认同。按照这种思路,有人认为沙子龙纯粹是一个反面人物,说他“面对时代的汹涌波涛,固步自封,甘拜下风...(这种人格心态)就像是精神的腐蚀剂,让沙子龙过去的睿智变成了迟钝和麻木,江湖上的侠义义气演变成了一种狭隘自私的绝技代代相传,无缘无故成了时代的殉道者。我认为这种观点极不公平。但这种观点极其流行。

自从前苏联的文学理论传入当代中国,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角度来分析和评价文学以及文学中的人和事,已经成为一种刻板印象。并且美其名曰:历史唯物主义。其实,无论从老舍1935年写《断魂枪》时的初衷,还是从这部小说客观包含的社会历史文化意义来看,都与鲁迅和他的《阿q正传》相去甚远。对文学的分析不仅从社会、政治和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是可行的。作者打算从人文精神的角度来分析人类的作品。

同样的事情,从不同的角度看,会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

从社会物质效用来看,武术不如洋枪;从人文精神来看,洋枪远不如国术;从科技含量来看,民族武术不如洋枪;从文化含量来看,洋枪远不如国术。中国武术是几千年东方传统文化精神的结晶。武术不仅有外在的功夫,还有内在的精神境界。

武术的内在精神境界是什么?借助两句古诗,或许可以把握武侠内在的精神境界。

“万一禅破了,美人如玉剑如虹!”(龚自珍)

这幅对联原本描述的是禅宗和道教的境界,说的是禅者一旦领悟了真谛,便会有石破天惊的感觉,但当看到美人如玉,雪刃如虹。这是一种禅悟的境界,也可以说是中国武术的一种境界。因为中国的各种道学是相通的。古人说诗如禅。其实剑道也像禅。当它达到拟人化的神奇境界时,其内在精神大体相同,其外在相也十分相似。

这首诗以美喻禅,以剑道喻禅。所谓“美如玉”,就是凝脂则润,去骨则柔,醇厚而成熟,毫无障碍;虽然极其柔软,但是极其牢固。比喻道出了禅的真谛,无所不包,柔、刚、坚、润,万物皆在其中。所谓“剑如虹”,是指其锋锐如幻光,剑气如虹贯天,五彩缤纷,变幻莫测。如果外表虚幻,其实很尖锐;看似表面,其实刀刃无处不在,杀人无痕。比喻道出了禅的真谛,看似虚无缥缈,实则无比真实,所向披靡,所向披靡。

如果你仔细欣赏,你说的是剑道而不是禅,是武术内在的精神境界:刚柔并济,刚柔并济;从真实到真实,甚至从虚拟到虚幻。

“两端皆断,一剑依寒!”(明基禅师)

这幅对联原本是一个禅僧的儿子,可以说是对禅剑的隐喻,也可以说是用剑隐喻禅。禅和剑道没什么区别。

所谓“斩断两头”,就是斩断人情世故,漠视成败得失、生死荣辱;由此,我们又回到了“我忘一切”的本真境界,即“一剑倚天寒”的境界,即领悟天人合一的真谛的境界。

这就是禅和剑道的境界。剑道达到境界,剑客必然超越成败得失,人生荣辱,使我两忘,人剑与天融为一体:剑气化为净土之光,人体化为混元之气,随天而动,随道而动,剑光无形,随天而寒!满天寒光似虚实,处处是剑;变幻莫测,虚幻真实,寒光里什么都没有。宁静而圣洁,没有什么能伤害它的皮毛;动王者,攻敌无敌。

《魂枪》似乎没有详细描述武侠的精神境界,但确实描述了三个人——王三生、老孙曼、沙子龙的不同武功表演。其实这是三种不同的武功境界。

王三生靠着两个靶心,看起来是个硬汉,有几条老命。他只能靠实力取人,吓唬外行,没有内功,更谈不上内在的精神修炼。

老孙曼有着出色的内功,明亮的额头,深邃的眼睛,眼睛黑得像两口深井,闪着氤氲的黑光。与王三生较劲,盯着王的枪顶,眼神似乎要吸进去。在武器接通之前,王三生的心里先空了。手拉手,老孙曼使出浑身解数,把王三生打得落花流水。

但与沙子龙相比,老孙曼只能望尘莫及。

其实小说里没有沙子龙展示武功的地方。刚开始写了一句话:我这辈子造了五个“神枪沙龙”,在西北窜,二十年没遇到对手;末了写道:“沙子龙关了城门,一口气刺了六十四枪。”也就是说作者对沙子龙武功的描述几乎是空洞的。其实这就是作者的高明之处。所谓“真人不露相”,所谓“大象无形,声音洪亮”;中国的道学(包括武术)已经达到了一种至高无上的卓越境界,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但是沙子龙的武功真的达到了最高最好的境界。

中国几千年的传统人文精神,无非是儒道两家(禅宗是儒道佛合流的产物)。东方道教至高境界的精神内涵,无非是儒道互补。外儒内道,达到了和谐与和谐的完美统一,道教也成为一种积极的结果。沙子龙可以说是一位修成正果的大师。

20年来,沙子龙可以说是“全能,济世”;如今的沙子龙,可以说是“清贫内敛,独善其身”。沙子龙有信仰,有崇拜。武功不仅是他的武功,更是他的精神信仰和精神支柱。运气不好的时候,他怎么忍心让它变成街头杂耍?他怎么能失去他的正直和肮脏!

细看沙子龙,白天黑夜,完全不一样。在白天,他所做的就像一个隐士,随缘而行,与尘埃融为一体,自然无为,不与世争。夜深人静的时候,他关上门,回忆起当年的人间威风,练他的五虎破魂。这分明是一个铁骨铮铮的勇士,一个儒家的不屈抗争精神。这种儒道互补的精神境界,正如上述古诗词中所展现的武侠最高境界:刚柔相济,柔中有润;要真实就要真实,甚至要虚幻;似虚似实,无处不在。似幻似真,寒光里空无一物;宁静而圣洁,没有什么能伤害它的皮毛;动王者,攻敌无敌。

说到他的枪法差,很多评论者都是贬义的,都说他自私保守,执着于残局。你让他传给谁了?把它传给王三生,让他成为至高无上、人见人爱的武术绝技,而成为虚张声势的东西三生?把它传给老孙曼怎么样?这个老顽固,不懂时势,得了这枪法。他怎么能经得起洋枪?被洋枪打败不也是违反武功的吗?于是沙龙叹了口气说:“那把枪和那套枪跟我一起在棺材里,都在棺材里!””字里行间,我能听到楚霸王项羽慷慨悲歌:“拔山使尽天下怒,不利则不死。不死就什么都做不了。你能做什么?“项羽哪里能放下心爱的妃子?沙子龙心爱的五虎魂枪能放在哪里?倒霉,倒霉!

据说他的枪法没有传下来是因为他的心灰意冷。我想读者应该从“不通过,不通过”的感叹中听出了弦外之音:“通过!要通过!”只等时来运转,武功重登大雅之堂。到时候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大显身手,沙子龙当然会传播!不然他夜以继日的练五虎断魂枪干什么?

据说老舍写《断魂枪》,鲁迅写《阿q正传》,都是为了批判民族劣根性;据说老舍对待沙子龙和鲁迅对待阿q一样,都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根本不是马嘴。鲁迅对阿q是又笑又骂,极尽讽刺和轻蔑之能事。老舍对沙子龙表现出极大的同情、尊重和钦佩。对比王三生和老孙曼,大家可以看出作者最喜欢的是沙子龙。老舍同情沙子龙的生不逢时,热情地把他写成一个时代的悲剧英雄。他尊重自己对正直的坚守,不与肮脏为伍;欣赏他等待时机,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

阿q的身体纯粹是传统文化的负面,而沙子龙的身体基本是传统文化的正面。阿q是负面形象,沙龙基本上是正面形象。

科学技术是全人类的共同武器,每个民族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都应该学习和掌握科学技术。各民族传统文化中绵延不绝的人文精神,是民族的人格,是民族的灵魂。科学技术和人文精神在社会物质效用的平面上是不能相提并论的。不要把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民族劣根性混为一谈。

老舍写《断魂枪》的初衷,绝对不是为了批判沙子龙所谓的民族劣根性。不过上面引用的话确实是老舍说的,但不是1935年写《断魂枪》时说的,而是后来在某种思想压力下追认了作品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