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幻的发展如何?

中国新一代科幻小说《野生的野生种植者》。

上世纪90年代,一个偶然的机会(10岁的焦耳强迫我讲了一个故事),我登上了这艘科幻小说船,从此再也没有下来过。我不知道当时中国科幻处于最困难的境地。此前,在80年代末,它被全国不公正地批判为“科幻就是伪科学”,国内科幻出版阵地尽失,只有四川的《科幻世界》艰难维持,但销量锐减,作家流失,杂志质量下降,挣扎在生死线上。当时杂志由主管部门推出自负盈亏,以杨潇、谭开为首的一批“烈士”奉命接手摆摊。为了生存,他们在业余时间出版了科幻输血的教具。杨潇总统脱下高跟鞋,亲自推三轮去卖教具。老朋友谭洁曾经告诉我,在杂志生死存亡的时候,他甚至不得不“出卖自己”,亲自经营一份“有色”的低俗刊物,然后把赚来的钱交给杂志去办正事。他曾笑着说,当时强烈的感觉是,赚这么脏的钱太容易了,他想知道为什么自己尝到甜头后还没有堕落。

即使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下,《科幻世界》杂志仍然坚持举办一年一度的银河奖,举办作者笔会,甚至主办国际科幻年会。为了争取赛事的主办权,杨潇主席坐了一个星期的火车(没钱买飞机票)去荷兰,腿都肿了,被出席活动的外国作家视为“非常科幻的事情”。最终,他只是以这种精神赢得了在中国举办世界科幻年会的权利。凭借这样的坚持,他们成功保住了国内唯一的科幻出版阵地,也创造了该杂志在中国科幻界的王霸地位。虽然中国银河奖科幻小说已经名声在外,但实际上只是这个杂志的一个奖项,按照“起源”理论来说“很低”,但在中国科幻圈的地位是不可撼动的。我常说,没有他们的坚持,中国科幻的复苏至少要推迟十年。所以,请记住科幻初期复苏时的以下几个名字:第一任社长兼总编辑杨潇;副总编辑谭开;财务总监莫树清;高级编辑季刚(已去世);现任副总编辑姚海军;杨峰,已离职,开公司推广科幻;杨晓之后的总统阿莱和李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