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先生对《阿q正传》的评价
鲁迅写的《阿q正传》乍一看,似乎没有什么好词。其实,如果你仔细阅读,你会发现作者写得极其细致,极其准确。对阿q的赞美,就在讽刺和嘲讽的字里行间,在画面里。阿q不是谦谦君子,但也不是龌龊小人。首先,他是一个勤奋、多才多艺的工人,靠自己的劳动养活自己。他虽然一生穷困潦倒,但从未向别人借过款,也“无内债”。基于此,阿q是个顶天立地的人,比赵爷爷、钱爷爷、秀才、假洋鬼子还高贵:比今天的八旗子弟强一万倍。第二,阿q手脚很干净。他有时会在雇主家做短工,干完活就走。从来没有人说过他偷过东西(饿的时候偷过三个生萝卜,被逼断生计的时候在城里偷过应该算例外)。第三,阿q很诚实,很少或几乎不说谎。饿了就找工作,想求爱就大声说出来,承认自己做过的事,哪怕挨打砍头。作品通过描写阿q受尽屈辱和欺凌的悲惨生活,控诉了反动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残酷沉重的经济剥削、政治压迫和精神奴役,反映了当时中国农村的社会矛盾和阶级关系,批判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直接关系到农民的解放要求。
《阿q正传》中幽默风趣的语言时不时会让人会心一笑,但我们不能只停留在表面的荒诞,而应该对其进行深入的分析和反思,尤其需要了解“精神胜利法”的由来和现实意义。
精神胜利法可以说是近代的一种社会思潮。封建统治阶级面对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不断失败,不能清醒地正视现实,承认失败,努力工作,但仍想维护自己的统治,于是就产生了自欺欺人、自我安慰的“精神胜利法”。从农民自身来说,奴隶的身份和反抗失败的历史也是“精神胜利法”产生和被接受的土壤。所以,阿q形象有着深刻的含义,是一个“我们人民的现代灵魂”(用鲁迅的话说)。它是中国每个人的一面镜子,在镜子里可以照出自己或自己的形象,具有深刻的批判作用,这也是阿q形象的重要典型意义之一。
《阿q正传》是一部伟大的小说。80多年来,它以其别出心裁的艺术魅力和至高无上的思想力量震撼着中国知识界和世界文坛。就像鲁迅自己说的,他要“写一个我们人民的现代灵魂”。“阿q”成了常见的代名词,“阿q精神”成了我们用来自嘲或讽刺人的东西。鲁迅确实写了一个旧中国孕育的“中国人的灵魂”。这个典型的例子不是各种想法的组合,而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个体。这个典型的例子在20世纪20年代并不是独一无二的,而是历久弥新,至今依然鲜活。
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中国人生哲学的精髓。甚至有人总结到这样的高度:“一个人不能没有任何阿q精神。”
处于社会底层的阿q,长期被驯化被奴役,形成了这种奴隶心理。在中国这样一个封建等级观念依然存在,民主化程度不是很高的国家,这种心理现象目前还是比较普遍的。比如有的人在上级面前卑躬屈膝,在下属面前颐指气使,盛气凌人,有的学生在老师面前唯唯诺诺,不敢出门,但回到家却趾高气扬,就像个小皇帝。
小说内容博大精深,无不闪耀着作者的智慧。从作品中反映出的女性观、传统习惯、革命观、奴隶制、客观态度可以知道,作者给了我三点启示:一是客观看待传统,二是改革不易,三是包容异己,在当下具有现实意义。
鲁迅的《阿q正传》以其具体生动的人物形象、精辟的描写分析和对社会清醒的认识,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中国国民的劣根性和人性的痼疾。作者希望“揭露苦难,引起治疗的重视。”实现拯救生命、改造国民性的目标,体现了深刻的主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人性,是我们今天仍然需要继续探讨的问题。希望工程,爱心工程,志愿者活动和其他支持组织无疑给了许多贫困儿童和有需要的人救济,并解决了许多实际问题。但是,我们呼吁正直、善良、慈善的人性在日常生活中得到体现:少一些距离,多一些亲近;少一些冷漠,多一些问候;少一些封闭,多一些坦诚;少一些欺骗,多一些真诚的爱。
一部伟大的作品总是超越时空,具有不朽的魅力。鲁迅的《阿q正传》是对我们国民性的自我批判,是对人性弱点的极大揭露,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审视自己的一面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