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的文学代表作品有哪些?
这本小说集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的社会生活。它从革命民主主义出发,以启蒙主义为宗旨,以人道主义精神,揭示各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深刻剖析和彻底否定旧中国制度和一些过时的传统观念,表现出强烈的民族生存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希望。?
《呐喊》是中国现代小说开始和成熟的标志,开创了现代现实主义文学。
作品通过现实主义、象征主义、浪漫主义等多种手法,以生动的笔触和“画眼”“写魂”的艺术技巧,生动地刻画了狂人、孔乙己、阿q等一批不朽的艺术形象,深刻地反映了19年底至20世纪20年代中国当前的社会生活,有力地揭露和鞭挞了旧的封建恶势力,表达了作者对变革的渴望。
它奠定了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学和文化史上的地位。1985年,世界最高名著50卷在日本出版,中国仅收录《呐喊》和《论语》。1999年6月,《呐喊》被《亚洲周刊》评选为20世纪中国小说100强。
2.后面是现代作家朱自清在1925写的一篇回忆随笔。这篇文章讲述了作者离开南京去北京大学的故事,他的父亲把他送到浦口火车站去照顾他并给他买橘子。
给笔者印象最深的是父亲给他买橘子时爬上爬下站台的背影。作者用简单的文字,深刻、细腻、真挚地表达了父亲对子女的爱,从平凡的事件中展现了父亲的关怀和爱。
这篇散文反映了当旧道德观念的冰水消退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特别是最真诚和感人的父子家庭关系。
面对这种觉醒,人们第一次作为一个真正的人来占有和表现自己的感情。这也是文章所包含的革命历史内容和思想意义。它的出版不仅提高了朱自清在散文史上的地位,而且使人们竞相模仿他那真诚、平和、冲淡的散文风格。
3.《故都之秋》是我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革命烈士郁达夫于1934年8月写的一篇散文。1927四月12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从1927年4月到12年4月,直到1949年国民党打败台湾省的这段时间,被称为白色恐怖时期。
郁达夫为躲避国民党的恐怖威胁,于1933年4月从上海迁至杭州。1934年7月,郁达夫从杭州经青岛到北平(今北京),再次尝到了故都的“秋味”,写下了这篇文章。《故都之秋》全文1500余字,用42个秋字来点缀北方秋天的“清”、“静”、“悲”,也处处有郁达夫消极与积极情绪斗争的痕迹。?
故都的秋天其实是郁达夫的秋天,表现了他的主观感受、审美取向、文学气质和人生态度。本文的悲凉美感与传统的悲秋情结、作者的人生经历和性格以及作品的创作背景有关。
4.《春水》是一部高度赞美母爱、自然等事物的诗集。《春水星辰》是冰心早年的两首诗,其中《星辰》包含164句,《春水》包含182句。这是作者的《随时随地的思念与回忆》,也是一部“零碎思想”的合集。
这些诗歌从一个特殊的侧面展开了五四的自由空间。“爱的哲学”是诗集的核心,赞美母爱、纯真、自然是诗集的主题曲。用短小轻快的文字来写突如其来的感受和瞬间的感叹,是冰心的艺术特色。
《春水》是《星星》的姊妹篇,由182首短诗组成。也是先发表在早报上,但是春水比星星晚出了三个月。在《春水》中,冰心虽然还在歌颂母爱、亲情、童心、自然,但她已经用更多的篇幅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和她那一代青年知识分子的烦恼和苦闷。
她用温柔悲伤的语气诉说心中的感受,同时探索生命的意义,表达想知道世界真实本质的愿望。这还是一首劝诫诗,以词首呼唤的手法,倒序阐述,非常用心的描写一个人的生活的诗。
5.散文《坠落的华生》是中国现代作家许地山的作品。这是一篇记叙文,围绕“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展开,真实记录了作者小时候的家庭活动和教育。
这篇散文描述了一个家庭收割花生的场景。通过讲花生的好处,用物喻人,揭示了花生名不副实,默默奉献的性格。表明了人要有用,而不只是正派的对别人不好的人,表达了作者不为名利,为社会造福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
花生简单,简单,简洁。全文只有500多字,意思一目了然,但不浅。它平实的话语道出了一个人人皆知的道理:“做一个有用的人,而不是伟大体面的人。”没有玄机,你高深莫测。有的只是谆谆教诲和实实在在的希望。然而,即使是这种简单的常识,也不是每个人都能体会到它的真谛并付诸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