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条橙》里有哪些细思极恐的细节?

1971年上映的电影《发条橙》,是由天才斯坦利·库布里克担任导演,并拍摄的科幻惊悚犯罪片。该片前身是由安东尼·伯吉斯写的一本同名小说,但经由库布里的执导,影片更好地解读了原著,并且片中更设定着三个令人细思极恐的细节。他们分别是:主角身份的转变、主角处境的转变、主角的结局。

1、?主角从一个施暴者变为受害者

该片是围绕主人公阿历克斯的经历而展开的,主要剧情讲述的是:阿历克斯本身是一个有暴力倾向的小混混老大,每天的工作就是“打架闹事”。

但是看似再“威风”的人,也有踢到铁板的时候——主角在杀害猫夫人后,被及时赶到的警察逮捕。因此入狱的他,为了尽早获得自由,选择了接受监狱的心理厌恶疗法。

接受完疗法后,他很快就从监狱离开了,但是此时厌恶犯罪的他,并没有因为这一改变而被这个世界所善待。最终他选择了自杀,自杀后的他不再接受这钟催眠式的心理疗法,政府迫于压力恢复了他的本性。

这说明了心理厌恶疗法根本不能使人类变好,反而有可能成为杀人于无形的利器。

前期的阿历克斯杀人、强奸,无恶不作,是可以说坏事做尽,没做过一件好事,可以说是一个没办法救赎的极端恶人。

而这样的人,很显然会得罪很多人,比如说自己曾经的部下,以前欺负过的人及他们的亲戚朋友。也就是说,当他从施暴者变为普通人的时候,必须要面对这些人的报复。如果他没有能力反抗,那他的权利必定遭受侵犯。

主角的身份转变是明显的,他由恶人到善人再到恶人。期间的那一次善人转变,是在接受了看似完美的治疗,实则这种治疗扭曲了人性且治疗方式极端粗暴。不仅如此,出狱改邪归正的他,按理来说拥有着社会上最需要的人格,但是他却遭到了众人的欺凌,以致于逼迫的他自杀,而影片的最后,未死的主角又变回无恶不作的罪犯。

这期间令人细思极恐的事情:扭曲人格本就是一件可怕的事情,更何况是在强大外力压迫下实现的,那这种结果看似好的扭曲,但是过程却极其残忍,令人细思极恐。

2、?看似完美的心理治疗却是最可怕的毒药。

从剧中不难看出,主角是一个张狂且极度混蛋的人。但不能否认的是,他仍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电影中的他喜欢古典音乐,对性也极度热衷。

无论他在欺负别人还聆听音乐、热享受性,都证明着他热衷于这些事,这些事情能让他感觉兴奋快乐,这些都是他的爱好。

但是在接受了看似完美的心理治疗之后,他却变得厌恶暴力、不能聆听音乐、甚至不能享受性,这一种治疗方式,将他的整个人格都给改变了,使得他不能再继续自己的爱好。

试想,当一个人活着,虽然有着社会所需要的人格,但是没有了爱好与欲望,变得不再是自己,那么我想,改变之前的人与死了没有两样。

这种看似完美的心理治疗法,却是变相的扼杀了一条生命,扭曲了一个灵魂,细想起来,不免细思极恐。

3、?阿力克斯“死后重生”

在影片的最后,阿历克斯没有办法忍受人人欺辱的现状,所以选择了自杀。自杀后没死

的他拒绝洗脑,恢复了自己的本性,又变成了人人惧怕的恶棍。

影片故事到这里结束,又一引人思考的问题:主角是做一个空有善良人格,却好像行尸走肉活着的善人?还是继续保持自我,做个恶人?

又一论证思维,让人细思极恐。 该片导演将种种对立的行为、思想完美地融合在电影里,这些具有论证思维且映射人性、社会现象的情节,自然让人细思极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