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求《红楼梦》饮食文化论文。
从专栏里的诗可以看出,曹和杜确实有可比性。笔者根据相关资料,略作比较如下:
(一)儒家中的官家、书法家和书香门第。杜甫家世写得明明白白,《旧唐书·文远传》上说:“曾祖父随艺,位止于贡令,祖上判其为末餐饮部外臣,其父游手好闲,终为天职。”虽然官方一直不突出,但也不是外人。杜甫在《入雕赋表》中这样描述自己:“我自先赦君,已有所料投降,曾奉儒为官,未堕素业。先人亡,故尚书食部员袁外郎,审字,中宗朝撰,仰视藏书楼,故为天下学士,今学之。”杜甫的诗《诗是我家事》(《宗武生日》)和《我祖诗古》(《致蜀僧陆秋兄弟》)对乃祖在诗歌方面的成就颇为自得。杜甫早期智慧(“七岁思强,鸣凤。”九岁的书充满了人物,和他们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分不开的。杜甫的诗歌艺术无疑在早年家风的影响下奠定了基础。少年时,他狂妄自大,目中无人。“在齐赵荒淫之时,秋马颇轻狂”(《强游》),培养了他一生忧国忧民的侠义之心。
杜甫一生从事诗歌创作。即使生前落魄,身后落寞,但由于诗歌在当时和后世的崇高地位,杜甫的人生经历还是被传播着美好。曹雪芹虽以诗在千百年后的朋友中家喻户晓,但终其一生追求小说之路。小说不被文人重视,所以不能高雅。再加上曹氏家族特殊的政治原因,曹雪芹家族被淹没了200多年。1921年,胡适撰写《红楼梦考证》,第一次将尘封零散的曹氏家族故事公之于众。相对来说,曹家比杜家更有实力。的曾祖父曹的妻子其实是康熙的奶妈,所以康熙上台后,对的祖父大发慈悲,允许他为江宁织造二十年(1692-1712)。死后,曹?曹再次当选。直到雍正五年才“家亡。”曹门三代受到“威武帝恩”的待遇,与杜家相差悬殊。虽然这是一件非常光荣的事情,但它也正好结束了秦可卿的预言“爬得高,摔得重”。作为曹家最显赫的一代人,并不是一个“文人”。曹寅是一个高雅文学的人,一个著名的收藏家,校对古籍,印刷精美的版本和做一些优雅的事情。虽然曹寅死的时候曹雪芹还没有出生(1712),但其家族的衰落是在秦雪13岁之后(按出生年份,1715)。毕竟他年轻时有机会欣赏《天恩祖德与锦衣湾》。他在《红楼梦》中高超的文学技巧固然与他生活的艰辛有关,但也离不开他年轻时对家学的传承。
(2)诗人来自末世,但他热爱此生。杜和曹虽然都出身于官宦之家,社会地位也很高,但他们却生不逢时。经过长期的政治运作,当诗人出生时,他们的家庭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尽头”。末世论思想根植于“母国”概念。中国古代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的社会结构,非常重视家族的延续和家族的兴衰,但“荣辱自古有之,人力资源何来不变”(《红楼梦》第十三回)。没有一个家庭能永远安全,即使是王室也不例外。末世论的概念一般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时代终结,官员腐败,社会黑暗,是末世论的标志;家族末路,人事颓废,家族腐朽,从高位跌落至谷底。
杜甫和曹操生活在不同的“末世”。杜甫不仅生在家族的末世,更重要的是,他恰逢社会的末世。他家的衰败与时代的腐朽密切相关。玄宗虽被誉为贤明之主,但只是在开元至天宝后期,他年事已高,认为天下太平,生而有享乐之心。此外,它恰逢绝色美女杨玉环,所以他宠坏了深宫中的美女,并授权给一个叛徒处理,最终导致了一场大灾难。末世,天下大乱,军阀混战,国家机器示人,民不聊生。杜甫出生于此,亲身感受到了山陵崩塌的政治艰辛。杜甫于天宝五年(公元746年)进入长安,寻求发展机会,但眼神悲凉。皇家宴席奢靡,贪官横行。十年艰辛,一事无成。从家庭的角度来说,就他父亲而言,他家贫穷没落,一个县令在当时家风盛行、攀比富贵的大潮中找不到政治支持。没有了高官厚禄的保护,杜甫不得不以乞讨的方式把自己卖给高官甚至皇帝。社会和家庭的双重没落,导致杜甫在强烈的欲望中变得“不可思议的成功”。秋”,这真是“聪明而有野心,生于末世”(探春判断)。
曹家鼎兴盛于康熙年间,所以应该说不在社会末世。众所周知,清初经过近百年的征伐诸侯,在康熙时期已经进入所谓的“盛世繁华”时代。康熙末年,满汉对抗明显淡化,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民乐有了一席之地。但是,既然曹家的崛起是康熙的恩惠,随着康熙的弃世,曹家必然是福是祸。康熙背后,雍正以血腥手段取得皇位,即严厉批判康熙旧臣。雍正初年,曹家因“邮亭骚扰案”等民事和经济原因被劫。实际上,其实质是皇权交替过程中的政治迫害。所以曹家的末世和杜家的末世是不一样的。曹家的末世指的是康熙政权的衰落,雍正政权取而代之。与康熙政权同生的曹氏家族,存活到雍正初年,也就是这个家族最后的日子。曹雪芹小小年纪就经历了如此剧烈的家道衰败,才是真正的生不逢时。由于杜甫生于末世,所以他的诗歌水平再高也不足为奇,只是不被当代人重视。虽然唐代被称为古典诗歌的黄金时代,但在当时,诗歌的艺术价值并不一定是诗歌最高价值的体现。只有经过历史淘汰,艺术价值才能最终定位。当时重视一切艺术作品的非艺术因素很多。在唐代,诗人的出身、诗人的交游范围、欣赏诗人的人以及诗人作品的官方作用是诗人作品流行的重要因素。杜甫的朋友多是失意之人,没有贵人相助(所谓“李咏求知,王翰愿为邻”,并无实际作用),也没有因诗成名。所以,尽管作者呕心沥血,孤注一掷,但几百年来,他的作品一直无人问津。杜甫的诗在诗的时代尚且如此,更何况曹雪芹对时代的无知,对小说创作的一生。《红楼梦》在作者生前被广泛抄袭。后来“好事者所做的每一份,在庙会上值几十金”(《成家序》)。虽然很多达官贵人都感兴趣了很久,但未必敢看。当天下午,红日批评永忠的《挂雪琴三绝句》:“红楼梦虽非传世小说,但我不愿久看,恐有碍语言。”所以《红楼梦》虽然能“不胫而走”,却没能赢得作者生前的名声,反而让他的人生经历“不考而失”,湮没在默默无闻中。
(3)从生活到艺术:贫穷、酒、泪、诗。古代文人成功的常规之道,文艺因为生活的艰辛最终能成就一个美好的世界皈依诗歌,这是公理。杜和算是两个非常相似的典型。贫穷是一个真正的短板,文人往往通过表达拥抱和愤世嫉俗来弥补。所谓贫穷,不仅仅指生活上的贫穷,更是指天赋不足,在江湖上漂泊,前途黯淡,下场可怜。杜甫在度过少年时代后开始感到生活艰难,理想实现渺茫。从此,诗人在穷困潦倒中死去。曹雪芹饱受家族败亡之苦,已经完全沉沦于下层社会。穷而后生愁,“如何解忧?只有杜康!”在贫穷的煎熬中,酒成了真正的“知音”。杜甫不像李白,不善于狂饮,但他写了《饮酒八仙歌》来赞美和奖励好饮酒者。杜甫的诗中有无数关于饮酒的诗句。《杜工部集》卷九《四笔记》有十几首诗,连续用于饮酒:醒酒、纳凉、听诗、静夜。(《和同贺将军行林十首》之九)谁笑灯前舞,醉后唱?(同上10)怕自己不会游泳,不知所措。谁能更克制?喝醉是一种职业。(《杜威斋守岁》)没有回船的打算,酒难免。(“宴与豫县元大少府?”清秋酒席多,我终日困在香醪中。(《翠府马山亭宴集》)诗拾翠殿,酒看听云。(《致张思院士》)细草据说坐在一旁,香醪又懒卖。(《与李金吾饮酒》)我失去了文学朋友,对卖酒一无所知。(《给个高面子》)酒足饭饱,诗兴盎然,李白如此,杜甫也不例外。但杜甫喝酒似乎很节制,不是借酒装疯,而是细细品味,有一种成熟醇厚的风格。所以他的诗也是庄严凝重的,是经过充分发酵和岁月封存的。和李白那种充满少年情怀的高饮大相径庭。相比之下,曹雪芹在贫困的时候,心胸宽广,渴求美酒,却没有流露出贫困的色彩。卢彻和钟埋葬了刘玲。(敦诚《捧曹雪芹》)颜氏挽歌酒好喝。(敦敏《酒后谈旧事,感悟成长句》)卖画付酒楼。(敦敏《赠秦园》)醉酒如笔。(敦敏《秦园画石》)他的人性是开明的,他好喝酒,他擅长诗歌和绘画。他不到50岁就去世了。(张贻全《伤俗人序》)曹的同辈人常把他比作阮籍和,也就是说他喝酒有魏晋名士的风度,有看破红尘之人的潇洒。如果说杜甫是老酒,那么曹雪芹就当是仙酒了。穷而倚酒浇愁,愁到深处还是酒到酣畅,常常“泪如泉涌”。杜甫很会在诗里哭。他继承了屈原“长气藏泪,哀民命苦”的哭法。《阿杜赋》既是一部诗歌史,也是一部痛苦与眼泪的历史。他为历史上失意的人哭泣:“但在他能征服之前,他已经死了,英雄们从此在他们的外衣上哭泣”,“伤心地看着一千个秋天,一场泪雨,忧郁在不同的时代,而不是在同一时间”;他含泪而死的故友:“吾民哭孤坟,南朝不让归”(八悼诗之二),“无论风雨,江湖多泪”(为李尚书而哭);哭的时候:“少陵夜老吞声而哭”(爱江头),“花瓣如泪流过的地方”,“这遥远的西站的新闻!北方已经被收复了!,起初我止不住泪水浇在我的大衣上”,“那些用棍棒和藜麦叹息世界的人,他们的眼泪迸向空中,回到了他们的光头”(白帝城第一高楼),“歌唱叹息,四泪纵横”(羌村第三);为亲人哭泣:“但是从这一片海到那一片海的风和灰尘把我和我的兄弟们隔开了,我忍不住哭泣,我是如此的遥远”(《远大的希望》),“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再次躺在我们的屏幕上,看着这明亮的光不再流泪?”(《月夜》),多好的一句“而他们哀怨的声音上了云”!眼泪因为痛苦的深度而自由流淌,所以杜甫毫不掩饰自己的眼泪,因为他遭受了太多的不幸,经历了人间的辛酸。
曹雪芹身世不详,但朋友都说他有魏晋风度,似乎不应该哭。他应该很傲慢,但事实并非如此。《红楼梦》第一回,作者坦承,“纸上尽是荒唐事,一把苦泪。”书评家也认为“能解决问题的人,会含着苦涩的眼泪,哭进这本书里。”除夕,书未毕,秦含泪而死。“作者在作品中居然设计了史无前例的‘回泪’婚姻,这听起来闻所未闻,但如果我们稍微审视一下现实生活,回泪理论就没那么突兀了。它其实只是一个浓缩的人生苦难和爱情悲剧的形象。
贫穷,美酒,眼泪,诗歌,这是一条套路,天才也是从这条套路走出来的。然而,这条看似风光的大道,对人的塑造和启迪却大相径庭。有才华的诗人往往能化平凡为奇迹,从简单到深刻,构建出深刻的东西。在此期间,他们必须依靠他们不同的个性差异和主观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