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靖
若汉灵帝重用曹操,那东汉是不是就不会灭亡?党锢之祸,世族利益
东汉桓帝延熹九年(公元166年),官员成瑨、翟超等联合检举宦官,汉恒帝将李膺、杜密、陈翔等数百人囚禁拷打,涉案者终身罢黜不得为官;
东汉灵帝建宁元年(公元168年),外戚窦武想铲除宦官,宦官率先发动政变,将窦氏门生故吏皆免官禁锢;接近的时间与反对宦官专权,并造成士族学者遭受迫害,统称为“党锢之祸”。
延熹九年(公元166年)宦官反击理由是"养太学游士,交结诸郡生徒,更相驱驰,***为部党,诽讪朝廷,疑乱风俗",宦官所列罪名看似轻微,但在汉末复杂的朝局下,足以令士大夫阶层惨败。
东汉后期皇权削弱,世族豪强亦受到波及,士大夫阶层迅速崛起,抨击朝政贬损世族豪强,蚕食世族的既得利益,世族遏制士大夫缔结党羽,遂加入到宦官的阵营内,皇权与宦官成为“党锢之祸”执行者,东汉世族豪强才是真正的推手。
两次党锢之祸,至汉灵帝中平六年(公元189年),延续长达23年时间,不涉及家眷的情况下,牵连士大夫仅千人,且以言官和学士为主,东汉吏治体系能够填补,不伤及东汉王朝的根基,无非是贫寒士子在陈蕃与窦武被平反后,感怀“党锢”遭遇宣泄情感。
北宋著名的政治家与史学家司马光,《资治通鉴》评价“党人生昏乱之世,不在其位,四海横流,而欲以口舌救之,臧否人物,激浊扬清,撩虺蛇之头,践虎狼之属,以至身被淫刑,祸及朋友”,对汉末士大夫阶层充满蔑视,也代表切身利益的世族观点。
任用宦官,稳固皇权东汉宦官问题由汉章帝刘炟留下隐患,其纵容外戚窦氏与梁氏专权,汉和帝用宦官夺权并掌控朝局,从此皇权受到外戚、宦官与世族轮流削弱,东汉王朝就此走向衰落。
东汉恒帝延熹四年(公元161年),授命宦官卖官鬻爵,却有着汉恒帝三点布局:
第一,西北羌族起义,减免公卿俸禄仍难补救,盘剥底层民众耗时过久,唯有世族掌握土地和财富,短时间拿出大量的资财;
第二,朝堂世族把持,诛灭梁冀后官职缺额,汉恒帝初掌朝政难以权衡,用竞价方式售卖官职爵位,世族有微词却不涉皇权;
第三,培植亲信势力,强化皇权与世族的合作,使世族真正为皇权服务,皇权则成为世族坚强庇护,东汉王朝实现稳固恢复。
基于利益关联的“党锢之祸”,汉恒帝与世族合力打压士大夫,汉恒帝实现皇权的短暂崛起,却随着官僚体系的膨胀与吏治的腐败而走向不可控。
永康元年(公元167年),外戚窦氏拥立年仅十二岁的刘宏为帝,窦武想操控皇帝诛灭宦官,整顿吏治遏制世族,初衷很好却触犯大忌。
窦武为大将军、窦机官拜侍中、窦靖掌管羽林左骑、窦绍被封为侯等,窦氏权倾朝野,却在诛杀宦官犹疑难断,被宦官纠集力量所诛杀,导致第二次“党锢”。
这段时间汉灵帝刘宏,常去性情暴躁的窦太后处,为其祝寿并增加供养资俸,即便宦官们费心迎合,但汉灵帝刘宏仍感到陌生,更畏惧他们背后掌握的权势,直到生母董太后信任宦官,汉灵帝刘宏对宦官的态度也发生转变。
黄巾之乱,政权复兴东汉灵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爆发“黄巾之乱”,通常被称作“东汉王朝瓦解的诱因”,但事实上“黄巾之乱”也是东汉复兴的契机。
东汉后期灾祸连年,政府救援不及民众怨声载道,张角“太平道”迅速在河北传播,潜心十余年筹划武装起义,因叛徒告密而提前爆发,黄巾军虽仓促起义,但各州郡亦未做防备,仅月余时间战火便席卷七州二十八郡。
东汉王朝迅速做出应对,以何进为大将军镇守京师,京师稳则天下安,清查黄巾军在京师奸细;函谷关、孟津等关隘设置都尉驻防,使黄巾军各部难以汇集,东汉王朝得以逐个击破;各州郡招募义军剿灭黄巾军,诸如孙坚、刘备、关羽等英杰涌现;汉王朝的应对毫无破绽。
五月,皇甫嵩长社火烧黄巾军斩杀数万,卢植压制张角于广宗县城,六月,秦颉斩杀起义军首领张曼成,朱儁攻破宛城平定汝南与颍川,八月张角病逝,皇甫嵩攻破广宗,张梁战死黄巾军损失数万,十一月,张宝为部将严政刺杀,皇甫嵩俘杀十余万人。
张氏兄弟引领的“黄巾之乱”,至中平元年十一月落下帷幕,所谓延续至中平五年(公元188年),黄巾军余部丧尸攻克郡城能力,远无法威胁到东汉王朝的稳定。
九个月时间伤亡数百万,损失财物更加不计其数,从国家与民族角度是损失,但对汉灵帝而言,全面掌控朝政与军事,赢得地方将领支持,减缓民众土地压力,汉灵帝重塑皇权微信。